國華的世界

這是國華對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視/電影, 聽過的音樂, 訪遊過的地方, 經曆過的事物, 和時事的感想或點評.
個人資料
國華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由《芳華》想到

(2019-06-06 08:01:59) 下一個

鼓樓是中國古代城鎮中放置大鼓的建築. 在建鼓樓時, 通常還會配對建設鍾樓, 這樣就可以“晨鍾暮鼓”了. 一般來說擁有相當曆史且具有一定人口規模的城市才會建有(鍾)鼓樓. 譬如, 北京鼓樓, 天津鼓樓, 南京鼓樓, 杭州鼓樓, 西安鼓樓, 等等. 而鼓樓所在的街道, 往往會取名鼓樓街. 成都也有一條鼓樓街. 成都的鼓樓街是一條南北走向的長街, 由六條街組成, 即原成都市西城區鼓樓南街, 鼓樓洞街, 鼓樓北一街. 鼓樓北二街, 鼓樓北三街, 和鼓樓北四街. 我家就住在原成都市西城區鼓樓北四街80號, 在鼓樓北四街的北端. 這跟《芳華》有關係嗎? 你多半會問. 我的回答是: 太有關係了. 此話怎講?

電影《芳華》編劇嚴歌苓從1970年 (是年12歲) 至1983年 (25歲) 一直在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當文藝兵. 相信《芳華》中的許多情節都出自嚴歌苓本人那時的從軍經曆.

而原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駐地的一部分是原成都市西城區正通順街98號 (下圖1). 正通順街與我家所在的鼓樓北四街僅一街之遙 - 順著鼓樓北四街往北的一條街叫 “新開寺街”, 從新開寺街北口往右 (東) 拐的一條街即是正通順街了. 戰旗文工團駐地是正通順街中段的一麵積巨大的院子, 係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堯棠)家的老宅. 宅子之大從它前後門的位置就可窺一斑 - 前門(麵南)開在正通順街, 其後門 (朝北) 打開後則是另一條街了 - 東珠市街.

成都是我的出生地. 打出生起到1978年10月去外地上學都沒有離開過她. 所以, 在1970年至1978年的大約八年時間裏, 我都居住在離戰旗文工團駐地非常近的街區, 因而很可能常見到嚴歌苓和她的戰友. 那時, 本人對嚴歌苓和她的戰友們抱有一種真摯和崇高的敬意. 像那時城裏千千萬萬在學校和社會上苦苦掙紮前途渺茫的屌絲一樣, 我仰視她/他們,她/他們就是我眼中的英雄. 這就是嚴歌苓和同一時期與她同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的戰友們, 留在我的腦海裏的記憶. 也是組成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中的一段重要片刻.  

相信出生於1950和1960年代的人, 即所謂的50後, 60後, 都記得1966年中到1977年晚些時候, 中國社會都處於“偉大的, 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期. 彼時, 光芒萬丈的毛澤東思想供給革命群眾以精神糧食, 進而產生巨大的物質力量. 於是便可以有“寧要無產階級草, 不要資產階級苗”這樣荒唐的口號. 於是, 正常生產活動讓位於搞革命, 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由此產生的後果便是工礦生產規模比文革前的縮減,不需要也無法容納更多的工人. 於是,隻有極少數 (中、小學校) 畢業生能夠留城參加工作, 或者參軍入伍. 而千千萬萬個不能參軍或當工人的學校畢業生, 包括小學, 中學, 甚至大學畢業生, 就隻能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到邊疆去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夠參軍入伍當一名解放軍戰士是那會兒眾多適齡青年的光榮夢想. 因為當兵不但不用上山下鄉, 複原轉業後還能回原籍 (城市) 就業. 這些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們真真讓人羨慕. 作為一名中學生及中學畢業後在家待業的青年, 我多想自己也能當上一名解放軍啊.  

前麵講到戰旗文工團駐地的一部分在原成都市西城區正通順街, 離位於鼓樓北四街端我家僅幾百米的距離. 記得每逢周末, 更準確的說, 應該是每逢周日, 那些文藝戰士們就會三三倆倆結伴而行 (相信嚴歌苓也在其中), 順著南北向的新開寺街, 鼓樓北四街往南走.  經鼓樓北三街, 鼓樓北二街, 鼓樓北一街, 鼓樓洞街, 鼓樓南街一直走到東西向的提督街, 以及更南的鹽市口街去逛街. 提督街和鹽市口街均是那會兒成都市中心繁華商業區. 而下午, 她/他們又會由南朝北沿原路返回正通順街上的戰旗文工團駐地. 常常當這些身著草綠色軍裝, 頭戴佩有紅五星的綠色軍帽的俊男靚女們在這些街上走過時, 會引來道道注目的眼光, 尤其是類似 (當時的) 我這樣的屌絲的仰慕眼光 (當然, 是含蓄地, 怯生生地那種). 那些英武挺拔, 陽光帥氣的男兵, 和俏美靚麗, 婀娜多姿的女兵們,她/他們的出現, 往往給那時單調, 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道亮麗的風景. 想想看, 那麽一個風華正茂的女青年, 一個渾身閃發出一種獨特青春魅力的解放軍文藝女戰士, 不但擁有出眾的相貌和身材, 而且還能歌善舞會寫, 從而具備了宣傳“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這一光榮任務的技能. 套用一句當今的時髦話 - 人家可是本來是可以靠臉吃飯卻還多才多藝還比常人更努力的女神啊. 而嚴歌苓的那些戰友們,個個都是像她一樣有顏不靠臉,練就一身技術技能的高顏值革命文藝青年 (下圖2).可以說她/他們是那個時代眾多青年人心中的偶像, 是那個年代的歌星、舞星. 即使跟現在的很多歌星、舞星、 網紅相比較, 他們的專業技能和職業操守都毫不遜色.

隨著1970年代後期中國的改革開放, 年輕人有了各種各樣的機會, 再也不用千軍萬馬去擠那參軍當兵或工廠就業的獨木橋了. 同樣的變化也出現在文化藝術領域. 曾經由幾台樣板戲及一出芭蕾舞占領的文藝舞台, 開始百花齊放. 西方、港、台、及國內的演唱團體和個人紛紛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在重新開放的舞台上爭奇鬥豔. 土洋 (歌、舞) 星們, 包括軍隊文工團的那些能人高手們, 相互間爭鋒鬥技. 爭取觀眾的種種親民,惠民舉措讓那些星星們走下神壇,從曾經遙不可及的陽春白雪,成為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飯後談資. 於是, 當收看電影《芳華》(下圖2), 尤其在看到電影中講述文工團文藝兵們的故事時, 我似又見到了那些個在鼓樓北四街上行走的英姿颯爽的戰旗文工團的文藝兵們. 隻是現在我眼中的那些文藝兵們再也不是70年代時那麽遙不可及, 那麽不食人間煙火. 她/他們像我們普通老百姓一樣, 也有喜怒哀樂, 也需要愛情, 也有同樣的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望.  記得在《芳華》文工團解散的那場戲中,文工團政委對大家說: “我們的使命已經完成.” 不料他這句台詞竟然很快就變成了軍隊文工團的現實。存在近70年的中國軍隊文工團,隨著2018年9月中國國防部的一通公告 - 軍兵種和武警部隊文工團宣布撤銷,而退出曆史舞台. 想一想曾經如此高大上的軍隊文工團成員,她/他們中有人居然可能在一夜間失業,像普通老百姓一樣去找工作. 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三十年河東, 三十年河西啊.

從所查資料中讀到,演藝界文化界名人馮小剛、嚴歌苓、潘長江、王學圻、韓紅、夢鴿、李雙江、蔡國慶等藝術家都曾是文工團成員. 或許你曾經看過聽過, 讀過她/他們的作品並為之動情呢.

最後要感謝康誌軍女士拍攝的原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駐地的照片。 照片再現了原戰旗文工團的駐地。 當我看到照片時,必須承認,即使抱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對戰旗文工團駐地的巨大變化還是頗感吃驚. 它已經完全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70,80年代的成都市正通順街98號了. 顯然, 由於經濟發展的原因, 它也與時俱進了. 下麵另一張照片則來自百度網《芳華》的電影劇照.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國華P 回複 悄悄話 @天涯海角54:

我先後查詢了三個網站,基本可以確定嚴歌苓從12歲時入伍直至1983年調到鐵道兵政治部應該是在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以下為網站名及有關敘述:
1.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A%B4%E6%AD%8C%E8%8B%93 “12歲時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成都軍區文工團”
2.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5%E6%AD%8C%E8%8B%93 “1970年,嚴歌苓考入成都軍區,成為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
3. 互動百科 http://www.baike.com/wiki/%E4%B8%A5%E6%AD%8C%E8%8B%93 “1970年,嚴歌苓考入成都軍區,成為一名跳紅色芭蕾舞的文藝兵。“


國華P 回複 悄悄話 謝謝您的更正和補充,天涯海角54。
天涯海角54 回複 悄悄話 嚴歌苓參加的是成都軍區後勤部文工團,不是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差了一個檔次。嚴父和馮小剛的生父都是右派。馮母在馮父剛成右派時,就斷然離了婚,為今後長的青麵獠牙的馮小剛進入戰友文工團打下基礎。嚴一直跟著右派父母,貌若天仙都隻能進成都軍區後勤部文工團。芳華電影中的何小萍及蕭穗子就是馮小剛和嚴歌苓二人家世的寫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