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他鄉明月|生活】第106期 李小龍和旗袍:在美國華人博物館

(2023-09-23 19:44:02) 下一個

【他鄉明月|生活】第106期 李小龍和旗袍:在華裔美國人博物館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你還好嗎?我是三小姐曉鸝。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層涼。”這個星期我們這裏連著下了好幾天暴雨,刮倒的樹砸壞了鄰居家的房子。這天兒也是一天比一天涼,早晚得穿厚衣服。這個星期學校也正式上課了,工作慢慢走上了正軌,有些教學活動也得提前設計和打算了。

 

如果聽過我去年的節目,第80期講我學校“獨立學習周ISW”的節目,不知道你有沒有印象?就是老師帶學生進行各種獨立項目的體驗的。去年我們體驗中國文化項目著眼於中國的美食、藝術、建築、和電影,一共做了四件事:第一是去中國超市、點心鋪子和中餐館,第二去看了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中國館去看展覽,第三去看了一家從雲南搬到西弗吉尼亞的中國民居,第四是看了兩部中國相關的電影。今年的具體活動計劃現在還沒有定,但我想著總不能一成不變,做和去年一樣的事吧?就想著換一些新的活動項目。我想起前兩天去華盛頓中國文化節的時候,看到有京劇表演,就想著如果能帶學生體驗一下京劇也是不錯的選擇。對吧?可惜華盛頓京劇社沒有自己的劇場,就不能去實地觀摩。不過京劇社的人給了我一個建議,說可以帶學生去參觀Chinese American Museum,就是“美國華人博物館”,說不定那兒有合適我學生的活動。這個周末正好沒事兒,我就索性先去那兒逛了逛,看了看情況。

 

說起來這還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博物館。我去上網查了一下,離我學校居然很近,隻有一站地鐵。雖然這兩天天兒冷下來了,但下午還是很暖和的。我順著導航,一邊看路一邊看路邊的菊花,金燦燦的,很有秋天的感覺。從地鐵站出來走了十分鍾左右,就在一排連棟別墅中找到了這個博物館的牌子。

 

博物館的外觀是很樸素的,鐵灰色的外牆,白色的門窗,黑色的花欄杆,門口掛著黑底金字的招牌,門前兩邊種著玫瑰花。博物館也不大,就是普通的一棟四層的連體別墅。門口貼著時間表,它隻在周四、周五、周六的十點到四點開放。免費的,不要門票。

 

我推開門進去,裏麵靜悄悄的,前台有兩位工作人員,見我進去,其中一個很熱情地站起來給我打招呼,介紹情況。原來,這是一個很新的博物館,17年才開始計劃,18年開始籌備,但緊接著就是全球的疫情,所以其實博物館在21年才真正開館,到現在也不過兩三年的時間。它是由來自香港的一個私人投資建立的非盈利組織,是在美國首都建立的第一個展示美國華人故事的博物館。你知道,自從美國開始西部大開發,利用很廉價的華工修建鐵路開始,中國人在美國的發展已經超過了五代,有兩百多年的曆史了。在紐約、加州等華人比較集中的城市,都有美國華人的博物館,但在首都DC這還是第一個。官網上說,它們的使命是“通過突出華裔美國人的曆史、文化、精神以及對我們國家和世界的貢獻,促進對華裔美國人經曆的理解、認識和欣賞。”當然,你要注意這兒說的“我國”是指美國,不是中國。因為這個博物館是專門針對美籍華人的。他們的宗旨是在華盛頓特區市中心,建造和發展第一個專門針對華裔美國人為主題的永久性博物館,並提供展覽、線下和線上的活動。他們的目的是“尋求與全國各地的組織、博物館、專家和領導層合作,在華盛頓特區獨特的國家舞台上講述美籍華人的故事。”

 

說起美國的中國人,現實其實有點尷尬。在美國,幾代人生活下來,在中國人眼裏,這些人已經不是地道的中國人了, 而是被稱作“香蕉人”,就是外黃內白,長著中國人的臉但裏麵的瓤子是西式的了。但作為美國公民,華裔在美國並不占優勢,屬於少數族裔。實事求是地說,中國人非常的勤勞、吃苦、堅韌,但是相信個人奮鬥,所以要去登上主流舞台的積極性就不是那麽高,大多數人隻是默默地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在這種大環境下,這家華裔美國人博物館的建立就顯得很有意義,尤其是在美國的首都這個特殊的地方。因為它的宗旨是講述美籍華人的真實故事,讓社會看到華人對美國的貢獻,也呼籲華人團結起來,在更多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力量。這是很有積極意義的。你看,如果華人自己都不努力發聲,又指望誰來替自己發聲呢?對吧?所以,我對他們的工作還是充滿了敬意的。

 

就像我剛說的,這家博物館很新,所以知道的人就不多。我今兒在那兒待了一個多小時,隻遇到了四個人。我問工作人員,去參觀的都是些什麽人?她想了想,說:“還是華裔更多一些。”我覺得也差不多是這樣,我今兒遇到的那幾個,看臉也都應該是華裔。最近, 博物館裏有三個主題的展覽。一個是華裔攝影師Corky Lee的攝影展。一個是李小龍的主題展,還有一個是旗袍展。

 

Corky Lee是出生在紐約皇後區的二代華人,他爸爸參加過二戰,是著名的“飛虎隊”飛行員。他自己是一個記者、攝影師、和活動家。他用照相機記錄華人生活的念頭,可以追溯到他八年級的曆史課。當時,讀中學的他仔細查看了一張1869年橫貫大陸鐵路竣工的照片。但是他非常沮喪地發現,雖然中國勞工占這個工程勞動力的90%,但卻沒有一個人出現在那張記錄曆史的照片中。這種明顯的不公正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促使他成年以後拿起照相機,以攝影為手段來對抗社會的不公正,努力想讓亞裔不再被忽視。

 

從展出的照片就可以看出,他用照相機記錄了從六十年代到現在,這幾十年裏華人和亞裔生活的方方麵麵,從大型集會的喧囂到家族企業裏安靜的小角落,他堅持不懈地記錄和報道了亞裔美國社區的不公正,他們的抗爭、以及勝利等等。我隨手翻拍了幾張照片,一張是1975年紐約華人反抗歧視的大遊行,一張1982年一個華裔婦女剛拿到出租車駕照的照片,還有一張是2011年越戰老兵參加紀念遊行的。我把照片附在了文稿裏,你去看。他的照片不管黑白的還是彩色,都是以亞裔為主題,有很強的現實性。

 

李小龍的展出主要是相關的照片、海報,還有他穿過的衣服,還有一個小型的展示一些武打動作的動畫。說起李小龍,算得上是家喻戶曉了,他大概是美國人知道的最多的中國明星了吧?在加州洛杉磯的星光大道上,他也是有星星的。這兒我就不多說了。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旗袍展。旗袍,算是當代中國人用來當禮服的衣服了吧?也算是老外知道最多的中國傳統服飾。不過最近幾年漢服越來越流行,尤其是小小孩,穿漢服的越來越多了。說實話,我覺得孩子們穿漢服真挺好看的,又飄逸又好看。這裏的旗袍展分三個部分,最顯眼的當然是實物的展出。各種麵料的旗袍,什麽蕾絲的、真絲的、綢緞的、絲絨的、手繡的,除了傳統式樣,還有近些年開始流行的改良版旗袍。長到腳踝的短的齊膝的、長袖的短袖的無袖的都有,套在人體模特上,雖然不像穿在人身上那麽凸顯曲線,但你可以近距離查看做工和設計什麽的,還挺好的。除了旗袍之外,還有身穿旗袍的名人照片,比如末代皇後婉容,宋家的宋靄齡、宋慶齡、和宋美齡三姐妹,還有民國電影明星蝴蝶、歌星周旋和作家張愛玲,還有一些民國時期穿著旗袍的各種廣告張貼畫。最後一部分就是一段視頻,是對DC旗袍社社長的采訪,和她設計的旗袍,以及旗袍社的團員們日常的訓練和表演。

 

今天,去那兒看展覽的人很少,就可以慢慢看。我坐電梯上了四樓,從上往下逛,那裏的樓梯給我的印象很深,雖然不大,但弧度很美,你去看照片。一樓大廳裏有一麵照片牆,任何人都可以通過官網上傳自己的照片,然後在會那裏滾動播放, 算是參與博物館的活動,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我想著等我錄完節目,也挑幾張我們的照片傳上去,看看什麽時候能播出。再往裏是一間小小的電影播放室,滾動播放著有關早期華工的一段視頻。他們還有兩麵牆,算是許願牆和心願牆,你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卡片上掛在那兒。我看了一下,有很多人用中文寫,有個小孩還寫了一首詩——一首古詩——在上麵,很有意思。我也看到有人用英文寫:“我想多了解一些我的爺爺。”我自己當時腦子裏蹦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席慕容的那句詩:“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我就順手寫了下來,也掛在牆上。

 

除了展覽,博物館也舉辦一些其他活動,比如下周中秋節的時候,就會請DC著名的中餐廚師Peter Chang去展示做月餅,等等。他們也主辦一些比賽,什麽中小學生的藝術大賽,世界華人人文攝影大獎賽,寫作大賽,創意寫作和短片大賽,講故事大賽什麽的,都是很不錯的活動。真的希望越來越多的華人能夠參與進去。

 

我一邊看一邊心裏劃拉著,到時候怎麽安排學生來參觀。不知道那時候的展出會是什麽?希望更精彩一些。

 

從博物館出來之前,我申請了去那裏做義工。因為實在是,怎麽說呢,博物館太新了吧?就顯得很冷清。還是需要大家的宣傳和支持。再說,大家都是華人,多少盡點心力,能做多少是多少,你說呢?

 

說到這兒,今兒對美籍華人博物館的介紹就先這樣吧。畢竟,我也是第一次去。不過,總算給學生的活動找到了一個新的方向和可以操作的選擇,還是很開心的。聽了我的介紹,你有什麽感想呢?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呀。最後,還是謝謝你的聆聽、陪伴和支持,也謝謝你的點讚、留言和關注。季節在變化,生活也在繼續,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

 

圖一:華裔美國人博物館

圖二:漂亮的樓梯

圖三:旗袍展

圖四:李小龍專題展

圖五:攝影展

圖六:博物館一樓照片牆

圖六:心願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樹枝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XQQ' 的評論 : 謝謝。看來我們想法一致。握手
XQQ 回複 悄悄話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DC有華人博物館,大家都是華人,多少盡點心力,能做多少是多少。 您說的對。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