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明月|生活】第069期 驚詫:美國學生考察了大學之後才申請!
嗨,聽到了聲音的親人和朋友,這個星期過得怎麽樣?我是三小姐曉鸝。
我這個星期放春假,按說可以輕輕鬆鬆晃過去。可是,我們卻天天東奔西跑,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說,“一直在路上”!就是字麵意思,一直開著車在路上跑,在美國東北兜了個大圈子,一個星期跑了2300多公裏,參觀了9所大學。你是不是好奇,春假幹嘛跑去看大學,還這麽集中地看大學?這就是我今天要聊的話題,美國的College visiting,參觀大學。
我先來說說什麽是College visiting。參觀大學,望文生義就是去大學裏參觀。你知道,美國的大學是沒有圍牆的,大學就是城市的一部分,除了不能進入學校的建築,任何人都是可以在校園裏順便逛的。如果你是一個遊客,也去校園裏逛,常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景:一個或者幾個學生模樣的人,各自帶著一群高中生和家長也在校園裏逛,邊走邊講解,就像一個導遊帶著旅行團一樣。對,這些人就是參觀大學的學生和家長。也就是我們這個星期的主要活動。但是,與一般商業旅行團不同的是,這些參觀是校方舉辦的,是免費的,而且不僅僅是參觀校園風景,更重要的是介紹學校的專業設置、優點、長處、學生生活等等細節,是以推銷學校和招攬人才為目的,是需要提前注冊和預約時間的。這樣的參觀大學,就是美國大學和有高中生的家庭的傳統活動:College visiting。
那問題就來了,為什麽在美國會有參觀大學的傳統?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美國高中畢業生的大學申請。你知道,在美國申請大學和國內是不一樣的,不是按考試成績劃條線,一本可以申請哪些,二本可以申請哪些等等。而且,國內的錄取也是按分數從高到低,學生基本上是沒有選擇權的。但是在美國,申請大學是校方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因為學生想申請哪所學校就申請哪所學校。一般來說,都會申請十幾所甚至幾十所大學,拿到錄取之後再做比較,挑性價比最好的一所去讀。關於申請大學的細節和流程,我連續做過兩期節目,是第6和第7期,你要是想了解詳情,可以翻出來聽聽看。現在,我隻討論學生怎麽決定申請哪所大學,或者在他們拿到錄取之後,怎麽決定選擇去哪所學校這個問題。這,就牽涉到了參觀大學這件事。
怎麽決定申請或者去上哪所大學呢?當然,除了學費和名氣,還有很多其他相關的因素,比如學校的大小、環境、氣候、課程設置、專業方向、師生比例、師資力量、教授的水平、導師的安排、實習機會、工作機會、國外學習機會、社團活動、住宿、夥食、校園氛圍等等等等。那麽,怎麽才能了解這些細節呢?當然,各大學的網站上都有相關信息,也有視頻介紹。但是,看視頻或者看資料,都不如實地考察來得直接,更有親身感受,也更有比較性。這樣,親自去大學裏看一看,感受一番,就成了很重要的一環。所以,就有了College visiting,參觀大學這個傳統。
那麽,通常是哪些人會去參觀大學呢?理論上來說,誰都可以去參觀大學,沒有硬性規定。但大多數都是十一年級或者十二年年級的學生,至少也是高中生。因為就像我剛說的,參觀大學和申請大學相關,年齡太小的話對上大學這件事完全沒有概念,那就是真正去旅遊看風景了。不過,我們也碰到很多家庭,老大是11或12年級,老二是9年級或者8年級。這次主要是給老大看學校,老二順帶看看,有個大致的概念。到了老二申請大學的時候,以前跟哥哥姐姐一起看過的大學裏,除非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可以再去一趟,其他的就可以省了,可以勻出時間看更多沒去過的大學。
所以,通常情況下,看大學的學生分三種。第一種也是人數最多的一種,是11年級的學生,他們在12年級開始申請大學之前,先把自己感興趣的學校走一遍,有個通盤的了解。這樣,在申請的時候就可以有的放矢,也在拿到錄取後更方便做決定。這些學生,如果已經很明確自己將來的學習方向,比如一門心思要學醫,當然就去看各種醫學院,像哈佛大學醫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等;或者是下定決心要學理工,那就去看理工大學,麻省理工、加州理工什麽的。但是,也有很多學生還沒有定下來學什麽,那就各種大學都去看看,坐落在大都市裏的,比如在紐約市中心的哥倫比亞大學;也可以去看看遠離城市,坐落在安安靜靜的鄉下的,比如康奈爾大學等等。喜歡超級大校園的,可以去看在校人數過萬的大學,比如密歇根大學;喜歡小私校的,可以去看著名的文理學院威廉姆斯和衛斯理,全校隻有兩千多學生。你可以去看世界一流的大學,比如斯坦福、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等,也可以去看離家近但沒什麽名氣的州立大學,等等等等。我們這一周看大學,碰到的絕大多數學生都是11年級的學生。很多人,比如我們,孩子還沒想清楚到底要學什麽,就先隨便看看,有個大致的了解。其實,看大學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幫她們理清思路,做出選擇的過程。
第二種看大學的學生是12年級的學生,也就是應屆畢業生。這些學生已經拿到了大學的錄取,隻是一時間決定不下來去哪裏,就專程去走訪已經拿到錄取的學校,是非常有目的地去看去比較的。他們也許11年級的時候已經看過一輪大學了,但也可能因為路太遠沒去過——比如我們,這次也隻走了美國東北部,中西部和西海岸的大學就都沒有去看。相比較11年級的學生,12年級的不太多,但我們這次還真的遇到了,還是中國人,她家住在中部的猶他州,被東海岸著名的女子大學衛斯理和史密斯錄取,這次就是專程來看這兩所學校的。等看完回家,就可以做出決定,到底去上哪家大學。
第三種看大學的學生是轉校生。對,在美國,上大學是可以轉校的。如果你不喜歡就讀的大學,可以申請轉到其他學校去。所以,這些學生也會有目的地去想去的大學考察。我們這次隻遇到一個這樣的學生,是一家白人。
那麽,針對這種實際需求,美國的大學會提供什麽樣的參觀服務呢?因為這是一個推銷自己學校和招攬學生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手段,一般來說,各大學都很重視,有專人負責這個活動。通常情況下,都會免費提供導遊和介紹。不過,雖然是免費的,但要求提前在網上注冊。很多學校,尤其是有名的學校得很早就去注冊,否則就沒有空位了。參觀的家長和孩子到了時間要先去前台check in,報到,領相關介紹情況的地圖和小冊子,有的還會發訪客名牌什麽的。
這種活動包括兩大部分,一個就是是information section,由學校招生辦的負責人介紹學校的曆史、學科設置、重點專業、國際交流、學生生活、和經濟資助等等情況。在這個環節,家長和學生會集中在一個會議室,聽招生辦的老師演示PPT,並隨時回答各種問題。有時候,他們還會請在校的學生,通常是大四的學生,在現場針對PPT的內容,介紹自己的真實經驗。這個環節有的學校放在參觀之後,有的學校放在參觀之前,也有的是上下午分開的。但一般都會有。
另一方麵就是所謂的tour ,就是在學生導遊的帶領下,有目的地展示校園設施和環境。這樣的參觀也分兩種,一種是沒有學生導遊的自助遊。這種情況下,學校會提供校園地圖和相關介紹的小冊子,然後就是你自己去看。不過,更多更普遍的情況是有學生導遊的。學校會讓自己的學生帶著家長和孩子,按照既定的線路來介紹學校的情況。各個大學的具體安排略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都會帶著大家去看各種標誌性建築、圖書館、運動場、食堂和宿舍。一邊走一邊介紹情況,同時也回答家長和學生的各種問題。比如:學校的師生比是多少,一個導師帶多少學生,多長時間和導師見一次麵?能不能讀雙學位?讀雙學位的話能不能保證選到合適的課程,會不會延遲畢業?國際交流項目是怎樣的,多長時間,有沒有外語語言要求,要不要付額外的錢?除了專業課以外,有沒有必修課?能不能到附近其他大學修課?能不能提前畢業?圖書館開到幾點?校園安全,生病看病等等等等。
當然,可想而知,那些做導遊的大學生,一來肯定都是挑能說會道的,二來也都做過培訓,就學校和專業相關的問題,很多問題的答案都是官方的,連數據都是一樣的。而且,肯定都是撿好的來說。所以很多家長也會問導遊學生一些私人問題,比如:你為什麽選擇這所大學?你讀書期間印象最深的事是什麽?你最喜歡的食堂和飯菜有哪些?你最喜歡的課程是什麽?你住幾個人的宿舍,你的舍友怎麽樣?你最不適應的地方是什麽?等等。通過這些問題來了解一些細節。
一般而言,這兩個方麵的介紹各是一個小時。這種活動每天有好幾輪,你可以按自己的時間選最合適的時間段。有的學校小導遊就是一對一的,一個學生隻帶一個家庭。中等大小的學校會五六家一組分成好幾組。大學校去看得人也多,很多都是十幾家分一組,烏泱烏泱的。
所以,這種College visiting參觀大學,看起來有點像是去大學裏旅遊,但不是旅遊性質,而是考察性質的。這在國內是沒有的。當然,這種看大學的活動全年都可以,但是往往以春天最為集中,尤其是三月底到四月底這一個月。一來因為美國大學的錄取截止日期是五月一號,畢業生必須在這個日期之前決定去哪裏,給要去的大學一個明確的答複。二來,美國高中的春假就在三月底四月初,高中生就有相對集中的時間可以去看學校,而且天氣也好,校園也更美麗。所以,每年春天,各大學的College visiting就特別集中特別忙。比如我們這次,遇到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利用春假去看大學的。
這還是我們第一次以考察為目的去看大學。我家老大申請大學的時候,原本已經計劃好三月放春假去看大學,結果那年春假正趕上新冠爆發,全國開始隔離,大學參觀的活動當然也就取消了。所以不光是她沒看成大學,老二也沒沾上光。今年,我們每天去看兩所大學,一個在上午一個在下午。雖然很趕,好幾次午飯都來不及吃,但一圈走下來還是有很多感受的。
首先就是開了眼界。說實話,別看我們到美國生活了20多年了,但對美國大學的了解還是非常淺薄的。對很多學校,尤其是文理學院,完全沒有概念,連名字都沒聽說過。這次看大學,是我孩子自己決定要去看哪些學校,我們就是統籌規劃一下時間和路線,5天跑了9個大學,隻有一所大學我以前去過,其他8所都是第一次去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很多大學都有一百多年甚至兩百多年的曆史,校園環境特別美,有山有水,古藤粗壯,古木參天,那些用石頭修建的歐洲古典建築特別有底蘊,而新修的建築又充滿了時代感和藝術感,令人神往,恨不得當時當地就能找個工作住下來。所以,孩子申請大學的時候,別光盯著那些名校,很多我們不知道名字的學校一樣有實力,值得去申請。
其次是發現地理位置是多麽重要!很多有曆史的很好的大學,環境特別好,但是因為地處內陸,周邊沒有什麽大城市,很難發展起來,校園很美但生源有限,去看大學的人也很少,有一所學校同一個時間段隻有三家,包括我們。這是很容易理解的。你想想咱們自己十八九歲的時候,還不都向往著大城市,一門心思往外跑,誰願意去深山老林裏讀書?就算那是人間仙境,那個年齡也體會不到啊!相對的,大城市裏的學校,比如在波士頓、紐約、和費城的,就算學校很小很擁擠,小到隻有一棟教學樓,也會有很多家庭去看。畢竟,大城市熱鬧,機會也多,孩子們願意去。
第三就是一定要親自去看大學。因為網上的信息都是正麵的宣傳,很難看到實際情況。比如一所很有名的很古老的女子大學(我厚道一點,就不說名字了),去之前我們興致勃勃,充滿期待。可是到了地方一看,老是真老,就是老得有點太過時了!整個校園好像根本沒有打理和規劃,又荒又破敗,建築陳舊不說,連校園裏的設施都是破損甚至又髒又舊的。招生辦的老師也是很潦草地簡單介紹了一下情況——真的很簡單,隻有5頁PPT。做導遊的學生還來遲了十分鍾。所以,給人的整體印象是非常不好的,就是暮氣沉沉的感覺,整個學校沒有一點活力。所以你看,如果不是親自考察,是看不到這些的。光看排名,那所大學還是非常靠前的。當然,就像前麵說的,也有很多大學給人意外的驚喜。總之,看過了才會有更深更真實的了解。
第四就是如果你要往北走,春假這個時間還是很冷的!一定要穿厚衣服,女人最好戴一條圍巾,還有就是記得帶雨傘,至少要穿戴帽子的衣服,還要穿一雙走路舒服的鞋子。我這次就是一個慘痛的教訓!出門前想的好好的,結果匆匆忙忙忘了換鞋子,穿了一雙坡跟靴子,走了五天的路,走得精疲力盡。還碰到下雨天和大風天,簡直就是雪上加霜。幸好穿了棉衣,否則就隻有坐在車裏等了!
第五就是如果有可能,最好夫妻雙方都去。這不僅僅是全家去看,每個人都會有直觀的感受,方便以後討論。更重要的是方便。首先,很多大城市裏的學校,學校附近幾乎是沒有停車場的。我們這一趟,隻有一個大城市裏的學校提供停車位,其他都得自己找地方停車。就算周邊有商業停車場,通常離學校都有一段距離,要走還得花個十來分鍾。所以,一般就是先把孩子和媽媽放到學校招生處,爸爸自己開車去停車。這樣,就方便很多。其次,像我們,為了節省時間,一天跑兩個學校,再加上去旅館,每天都得開很多路。我們這一趟,來回開了2300多公裏,一個人開車就太辛苦了。兩個人換著開就輕鬆很多,不至於疲勞駕駛,也安全。
最後一點感受就是帶一些可以充饑的零食和水果,萬一來不及吃飯,也好先墊墊肚子。我們這一趟,就正經吃過三頓飯。所以你看,自己準備一些吃食是很有必要的。
嘮叨了這麽多,其實就是因為這個星期我們自己陪孩子去看大學,給你聊一下我的所見所聞和感受。在美國,申請大學和國內是完全不一樣的,學生的主動性非常強。畢竟學費那麽貴,總得貨比三家才對得起那些銀子吧。所以,每年春假前後就是高中生參觀大學的高峰期,很多父母不遠萬裏的陪著孩子從東海岸跑到西海岸,或者從西海岸飛到東海岸,勞心勞力,就是為了幫孩子找一個最合適的大學。我們這次就遇到了從全國各地來的各個種族的人。這就有點兒像中國一年一度的春運,也算是美國生活的一個特色了吧。
在回來的高速上,車裏放著老歌布萊德-亞當斯用特別嘶啞的聲音唱:“EVERY 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意思是說: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呀!雖然是唱愛情的,但是用在這裏也是恰如其分。不管在哪裏,不管是哪個種族,做父母的都是為了孩子傾盡全力。真的是“EVERY EVERYTHING I DO I DO IT FOR YOU!”
好聊到這兒,今兒關於美國高中生的College Visiting參觀大學的節目就先到這兒。如果你有什麽問題,就在評論區留言,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最後還是謝謝你默默的支持和陪伴,也謝謝你用心留下的每一個評論、點讚、和分享。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