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明月|生活】第064期 美國私校不上課的獨立學習周是怎樣的?
嗨,聽到我聲音的親人和朋友,你好嗎?我是三小姐曉鸝。
這個星期可把我累死了!其實,這個星期我學校還不是常規課程,而且隻到校四天,星期五休息。可是,我給累得暈頭轉向的,持續低燒,天天回家倒頭就睡,有一天從下午四點多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六點。這是怎麽回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學校每年二月初,差不多在情人節這個星期,都有一個星期的“獨立學習”時間,Indepented Study Week,簡稱ISW。在這一周老師們會安排圍繞某些主題的興趣活動,不上課。學生按自己的喜好,整一周參與某一個活動。我以前從來沒有自己單獨組織過這類活動, 都是輔助其他老師。今年是第一次自己單獨做了一個“探索中國文化”的主題,四天的活動包括中國的美食、藝術、建築、和電影。這些安排說起來很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很瑣碎,比如挑適合給高中生看的電影,準備看電影時候思考題;比如查地鐵線路,集體買地鐵卡;還要研究要去飯館和價格,注意食物過敏,學生吃葷還是吃素,和參觀地點的溝通,活動當天來來回回校車接送安排,還要隨時清點學生人數,別拉下一個人等等等等,再加上四天裏麵有三天在外麵跑,累得精疲力盡。不過,還是很開心的, 因為這次的ISW相當於一個持續四天的中國文化相關的field trip,雖然參加的學生不都是學中文的,但這樣更有意義,你想,這也算是給學其他語言的學生一個難得的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機會。總之,這個星期套用一句話就是:累並快樂著。
說起來,我學校的ISW的這些活動項目不是固定的,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因為每年指導活動的老師都可能不一樣,就算是同樣的老師,選擇的活動內容也可能每年不一樣。這個活動分小學部、中學部、和高中部,小學部的傳統是一年聚焦一個國家,所有年級的所有活動都跟這個國家相關。我記得好幾年以前,當時輪到中國,他們還請我去給她們做過報告,我還幫她們聯係了DC京劇社,到學校來做過現場講解和表演。中學部和高中部每年都有二三十個課題,五花八門,有的活動在校內,有的要外出,還有去紐約一個星期的。反正,大多數是社會、生活、和文化主題,基本上和上課不沾邊。學生按自己的興趣選,分成不同的組。每個活動的人數也不一樣,少的七八個,多的十來個。像我們今年就有12個學生。
今年的課題有近30個左右,什麽動物、種族、藝術、手工、城市生活、美食,還有播客,博物館、閱讀、烹飪、移民生活、辯論、漫畫、爬山、政治聚會等等輕鬆愉快的,也有很專業的,像精神健康和自我關照、運動後的康複、弦理論(我都不知道這個是啥)、視頻會議的技術什麽的。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玩電腦遊戲的。對,就是你想的,玩電腦遊戲,我沒開玩笑!你不知道,那個活動特別熱門,搶都搶不上。你想,對很多高中生來說,一周四天,每天光明正大地、在老師的帶領下玩六個小時電腦遊戲,這是多麽奢侈的一件事啊!而我印象特別深的是和電影相關的,今年有4個,每一個活動的偏好都不一樣:一個西班牙語老師指導的“通過8部電影了解8個不同的國家”,那個女老師特別可愛,專門跑來給我說,中國電影她選了李小龍的一部老片子。一個教電影課的老師帶學生製作微電影(這個電影在這個活動結束後,會給全校師生一個鏈接,公開展示),不知道今年她們選了什麽主題。一個科學課的老師,專門講“電影裏的科學實驗”,好玩吧?還有就是我們,我們也有一天的活動是看中國電影。
我的安排是這樣的:周一的主題是中國美食,去一家中國超市參觀購物、去中國餐館吃飯、再去一家中國點心鋪子參觀, 就是我們常去的大中華超市、台灣風味的小吃館半畝園、和天一點心鋪子。周二的主題是中國電影。周三是中國藝術,去看美國國家博物館亞洲藝術博物館的中國館的藝術收藏品。周四是建築,去WV參觀一家從雲南搬遷過來的中國民居。
這幾天的活動有很多印象特別深的事情。我先來說說我們看的電影。我們看了兩部和中美文化有關的片子,有英文字幕的,就算沒有學中文的學生也能看懂。一部叫《孫子從美國來 The grandson comes from America》,講一個六歲的美國男孩和陝西華縣皮影戲老藝人之間的故事,用陝西方言,展示了陝西農村的真實生活場景。這部片子學生們的討論很熱烈,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點,比如:中國農村的房子都是電影裏那樣的嗎?中國人到底說普通話還是說方言?外國人到中國說中文能不能被聽懂?皮影戲裏的皮影是紙做的嗎?為什麽電影裏的爸爸偷偷把六歲的孩子留給了爺爺?而且,爸爸沒有按預計的時間回家,為什麽不給家裏打電話?爺爺為什麽把蜘蛛俠叫蜘蛛精?為什麽中國人不喝牛奶?等等等等,特別好玩兒。另外一部電影叫《別告訴她》,英文名字叫《The farewell》。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來,裏麵有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因為這部電影是根據一個真實的故事改編的,所以學生們最關心的是:為什麽醫生說奶奶隻有三個月的時間了,可是電影結尾說六年後奶奶還活著?而且,奶奶到底知道不知道自己得了癌症?她們到底有沒有告訴奶奶,她得了很嚴重的癌症?總之,雖然隻看了兩部電影,可我覺得我們達到了我們的目的,因為學生討論的很熱烈。你可以明顯感覺到,他們通過看電影,是了解了一些她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中國的一麵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學生還願意把這些電影推薦給她們的朋友。
不過,我覺得第一天去中國超市最可樂。去之前,我給了學生發了調查試卷,分蔬菜、水果、肉和蛋、零食、飲料、熟食、調料和其他八類,每一類都列了最常見的一些東西,像蔬菜類,列了白菜、生菜、豆腐、番茄、黃瓜、南瓜、冬瓜、胡蘿卜、茄子、辣椒、土豆、四季豆、芥藍、菠菜,先讓學生找到這些東西,做好標記,然後每一類再找到至少三個不在單子裏的東西,把名字寫下來,回來後大家一起分享和討論。
說起來,帶高中生外出有個好處,就是老師不用全程跟著。隻要把要求說清楚,定好集合的時間和地點,其他的就隨她們去,不用擔心安全問題。所以,等我一個多小時之後和學生匯合的時候,我發現有幾個男生手裏捏著一個牛皮紙袋子。剛開始我也沒在意,因為老早就說過了,要是學生想在超市買東西,自己掏錢自己買,什麽都行。可是,我們下一站是去一個點心鋪子,就在街對麵,我讓學生把買的東西放到校車裏,但我發現那幾個男生手裏居然還捏著那個牛皮紙袋子。我就特奇怪,問他們:“哎,幹嗎不把買的東西放在車裏?”那幾個男生不好意思地笑了,說:“老師,我們買的是螃蟹,放在車裏怕爬出來。”原來,他們買了活的螃蟹!我說呢!我猜,他們幾個從來沒有自己去買過菜,更沒有買過活的東西。今兒有機會買了一隻活的螃蟹,又新奇又擔心,簡直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所以,就一直捏著袋子拎在手裏,走哪兒帶哪兒,去點心鋪子帶著,去吃飯也帶著,回到學校後那股子興奮勁兒都沒過去,我就看著他們對其他興趣組的同學誇耀手裏的活螃蟹,惹得其他同學一聲一聲驚呼,特別逗!對他們來說,這也算一個特殊的經曆了吧?當然,除了活的螃蟹,他們還發現了很多美國店根本不可能有的東西,比如說牛蛙、牛尾、豬耳朵、楊桃、火龍果、萵筍什麽的。對他們來說,這些東西是那麽的新奇和不可思議。
而且,在第三天去中國城的時候,在一家商店我們正好見到一個中醫師給病人抓中藥,治咳嗽的。我就趁機讓學生去看,看看中藥都是什麽樣的,為什麽放在一個一個藥櫃裏,或者大罐子裏?抓中藥的時候,為什麽要用稱稱?一副中藥可能會有多少味藥材?每一種藥材的量是不是一樣?一包中藥要怎麽煎,煎幾次?等等。讓他們直觀地看到,中藥和西藥是不同的,中醫和西醫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些經曆,都給了學生實地體驗中美文化差異的機會,既開闊了他們的眼界,也了解了中國文化的不同。
不過,作為老師,那天我印象深刻的事是去看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館的中國收藏。在那裏,從新時期時代良渚文化時期的玉璧,到周朝青銅器、北齊石雕、唐代銀器、宋代陶瓷、清代玉器,到民國繪畫,每一件都讓人流連忘返,驚歎不已。印象最深的藏品有幾件,首先是新石器時代的玉璧。那時候的玉璧還不像後來的玉器那麽純粹,大多數還是磨的非常光滑的好看的石頭,很像現在的大理石。但是,也有非常精致的和後代玉器很接近的。比如說有一麵玉璧,下麵是圓,中間一個小小的圓心,表麵上分布著一個個整齊的均勻的凸起,頂上是像藤蔓又像老虎的一個裝飾,整體是非常通透、大氣、質樸的,特別的精美別致。你如果仔細看,還可以看到整個玉璧邊緣的線條並不是很流暢,還有手工打磨的不完美的痕跡。可是,你想想,在四、五千年以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那時候是新石器時代啊,新石器,能有什麽趁手的工具可以使用?要完成這樣一件精美的玉璧需要花多長的時間?又需要多麽精巧的手藝?!簡直難以想象。哎,你還記得完璧歸趙的故事嗎?你有沒有對和氏璧長什麽樣有過好奇?我有過。我記得上網查過,查到的照片各不相同,也不知道它到底長啥樣。但是,就查到的和氏璧圖片而言,不管哪一款,都沒有這塊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精美。所以,我覺得這塊玉璧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價值連城了!
還有一件印象深刻的藏品是西周時期用在弩上的一些裝置。弩,就是上麵一個奴隸的奴,下麵一個弓箭的弓,是弓箭的一種。那是一對青銅器,主體是龍頭,從龍的頭下往前,波浪形伸出一個長長的蛇頭,設計非常流暢,就像一條蛇探出頭去查看前麵的動靜。這個裝置到底裝在弩的哪個部位,是做什麽用的,我完全沒有概念,網上也沒查到。而且,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龍蛇一體的設計。也許是我孤陋寡聞吧,但說實話,看到龍蛇合一設計的那一刻,真的特別讓我震驚!我見過龜蛇合一的玄武,但從來沒見過龍蛇合一的動物。怪不得中國民間把蛇叫小龍,原來在曆史上是有實物證明的!先不說這種設計的靈感,光是在兩三千年以前,在沒有任何現代科技和工藝的時代,我們的祖先到底是怎樣把那些精美的設計變成實物,刻上精細的花紋,而且可以保證它不生鏽不腐朽的?跟那些周朝的青銅器相比,唐代精美的銀器,宋代薄得像紙片一樣的瓷器都得往後排了。這些遠古的藝術品,真的算得上是鬼斧神工了!反正我完全沒辦法想象,它們是怎麽被製作出來的。回來討論的時候,學生也分享了他們每個人喜歡的藝術品。可以看得出來,他們也像我一樣,被那些精美絕倫的藝術品征服了。我把相關的一些照片放在文稿裏,你去看。特別好。
如果說亞洲藝術館的藝術品是鬼斧神工,那我們去看的那家雲南民居,就是真正的人工了。大概五六年以前,在DC著名的私立學校西德威爾Sidwell工作過的老師John Flower,華老師,他曾經負責Sidewell在雲南的中文項目,他在雲南茨中考察的時候,看到了一所房子,那是一座很新的,1989年修的,融合了漢族和藏族建築風格的兩層木質樓房,當時因為洪水的威脅不得不拆遷。於是,他們決定把房子拆了,搬到美國重建。那家房主姓張,他自己介紹說,是著名的小說《消失的地平線》裏說到的,住在神秘的香格裏拉的土著人張尹拉居的曾孫。從編號、拆遷、申請許可證、搬運、到落地重建,花了好幾年的時間。現在,這家普普通通的雲南民居,翻山越嶺,遠渡重洋,靜悄悄地坐落在WV的一片密林裏。
其實到現在為止,這座民居隻重建了主屋和廚房,其他重建工作還在繼續。盡管如此,當我看到雕刻著龍頭和兔子的大門,看到雕花的六扇廳堂門,看到屋裏典型的藏族家具,屋裏的木凳,木桌邊上的火盆,可以一家人圍坐吃的鍋子,刻花的欄杆,木製的搖籃什麽的,我都覺得特別親切。在第35期,我介紹過中國徽派民居“蔭餘堂”整體搬遷到馬薩諸塞州Salem鎮的故事。但是,這座民居和那座徽派民居不同,那是有官方組織的,花費了一個多億整體搬遷的工程,是完整的建築,但這個就是純粹民間的私人的行為,人手和資金都及其有限,全靠華老師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一種熱愛,兩者沒有辦法同日而語的。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保護中國民居並且把它展示給更多的人。就這一點初心讓我特別感動。
華老師給我的學生們詳細地介紹了那棟民居,當地的飲食、生活、農業、農具、和建築,還有漢、藏、納西、白、傈僳融合在一起的文化,還有基督教、佛教並存的信仰。他介紹完了之後,給我們放相關的紀錄片看。我看了一會兒,悄悄溜出來,手裏捧著一杯他給我們倒的雲南紅茶,一個人坐在二樓的屋簷下看雨。像我們老家的房子一樣,二樓的房子外麵留了很寬的走廊,雕花的欄杆在雨天灰暗的背景下特別清晰。雨打在屋頂上嘩啦嘩啦響,雨水順著房簷流成了一條一條線,像在房子前麵掛了一排亮晶晶的簾子。我看著看著,就好像回到了老家,就好像坐在自己家的樓簷上,爸爸媽媽就在樓下忙乎著。這時候,傳來紀錄片的背景音樂,一個沙啞的男聲唱著歌。我聽不清楚他到底在唱什麽,隻聽見了一兩句歌詞,什麽“在此相會,有山有水還有我的妹妹”,什麽“開心吧,別忘了回家,還有你的老爸老媽......”嗯,特別不好意思,在聽清楚歌詞的一刹那,對著嘩嘩的大雨,我特別特別想家,沒忍住,偷偷地哭了。
那是我從來沒有聽過的歌,也是從來沒有聽過的聲音。回家查了很久,才知道是黑薄荷樂隊的《與我同行》和《嘿,朋友要加油》兩首歌,主唱叫高偉。他們是活躍在北京的一個搖滾樂隊,我也推薦給你,有機會你去聽聽,真的很不錯的。
好,說到這兒,這個星期ISW的流水賬也就記到這兒,今天的節目到這裏也就結束了。最後還是感謝你的聆聽和陪伴,也謝謝你真誠的留言點讚推薦和評價,咱們下個周末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