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隨感錄》-校

(2021-10-20 09:20:09) 下一個

秋林坪學校曾經在縣裏鼎鼎有名。我母親為了照顧奶奶在那裏教書,我們兄妹四人也都是在那裏啟蒙的。

那時候條件差,什麽都缺,我們曾在大隊倉庫裏讀過書,甚至在一富裕人家的廳堂裏上過課。我一年級的時候和二年級學生在同一個教室由同一個老師上課:一年級學生先寫生字,老師給二年級學生講數學。然後二年級學生做數學題,老師再給一年級學生上語文。兩個土墩子上架一塊木板就是桌子。高年級學生用過的書留給低年級學生,寫過的練習本擦了再寫,鉛筆短到小小的手指都捉不住了還舍不得扔,插在細竹棍裏接著用......

可那時候的孩子們學習異常勤奮。一年級被迫旁聽二年級數學課,還能考一百分的學生有的是。縣上年年數學競賽,拿獎的都是秋林坪學校的學生。記得有一次輪到自己,冒著大雨踩著兩腳泥走了十五裏路到鄉政府去參加數學競賽,可惜因為大雨那場比賽取消了,讓我至今耿耿於懷。那時候秋林坪不光有小學,還有初中。課間,男生在操場裏跑來跑去,女生坐在圍牆上編辮子聊天,整個學校充滿了活力,熱鬧極了。

如今,新建的教學樓高大通透,教師宿舍寬敞明亮,嶄新的桌椅,電腦、投影儀、網絡、圖書館什麽都有,唯獨缺少學生。上次回去隻有六個學生,這次回去就隻剩一個學生了。諾大的學校冰悄啞定,安靜得像座空城。

隻有那株白牡丹,曆經風霜,花開花謝,堅守著腳下的土地。

——————————————————————

隨感錄

王在富

秋林坪村雖地處大山深處,但村民們都向往外麵的世界,自古讀書人都受人尊重和愛戴。尊師重教、求學讀書,在村裏蔚然成風,在方圓百裏還算得上是一個有文化的村莊。

清朝乾隆年間,村裏曾出過一位叫王敏學的秀才,至今他家門口懸掛過的匾額和門前栽棍的石臼以及秀才的銅頂子仍然保存著。每年村裏耍社火時,村裏有威望的人扮成燈官老爺,戴上銅頂子帽去戲場說吉祥。

村裏的私學一直延續著,我爺爺王建元就是一位私塾先生。1941年由村裏紳士們捐地、捐錢、捐木料,民眾出力,並用拆了雲霧山古刹一天門的木料,建成了“國立武都縣秋林坪初級小學”。

記得我在這所小學讀書時,好心辦了一件壞事挨了老師的一頓板子:當時學校正建修中山門(校門),泥水匠的灰盆子放在老師辦公室,早晨泥水匠來的早,老師尚未到校,我雖小但已到校,泥水匠就把我抱起來讓我從揭窗鑽進去取灰盆子。我按泥水匠的指點把灰盆子端給他,誰知錯把老師做粉筆用的石膏盆子遞出了窗外,泥水匠也錯把石膏粉當白灰抹上了牆。老師到校找不見石膏盆子就查問泥水匠,泥水匠心知出錯但害怕老師就全賴到我身上,說是我端石膏盆子給他的。老師不問青紅皂白叫來兩個大一點的學生,一個抓住我的雙手把我背起來,一個把我的雙腿用胳膊夾在腰裏,老師就用木板狠狠的打我的屁股。我拚命的哭喊著,老師仍然不住手,另外一位老師看見後拉住他的手才停下來。打得我的小屁股腫的老高老高,上課都無法坐在凳子上。這一頓毒打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在我的腦海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由於秋林坪小學建在村子東北角的塄坎上麵,學校邊有十多米高的大坎,曾經有學生從大坎上掉下去摔成重傷。加之塄坎時有垮塌,教室已懸在塄坎邊,非常危險,所以六十年代將學校遷移到村前的大坪上。七十年代“農業學大寨”時,武都縣委書記在我村蹲點工作,認為學校影響了機耕地,又責令搬遷到村子上麵的東南角上,也就是現在秋林坪小學所在的地址。

我的妻子曾在這裏任教十一年,她為人師表、任勞任怨、溫雅謙和、關愛學生、一心執教,把青春無私奉獻給山裏的孩子和黨的教育事業,她說她最愛這山裏的娃娃。1989年她被甘肅省委、省政府授於“園丁獎”,1990年被評為全國特級教師。我的兒女也曾在秋林坪讀過小學。有一首歌這樣唱道:

山圪圪(哩格)水窪窪,

滿山開遍了七彩花,

花兒朵朵真美麗,

山花就是山裏娃……

秋林坪小學自從創辦以來,幾經搬遷,但房屋結構、校舍環境都沒有多大變化,還是:“土牆破瓦朽木頭,潮濕陰暗風雨稠”的景象。學生上課土墩子上鋪塊木板當桌子,自帶凳子,挨挨擠擠,渾身是土。大家都覺得對這種情況應該改變一下了。1988年正月初二,當時任隴南行署副專員的秋林坪人王在鵬(分管全區文教、衛生、財貿工作),他請在武都縣城裏居住的秋林坪人在他家聚會吃飯,共賀新春佳節。在閑談中間他提議:大家集資辦學,改變秋林坪小學的教學環境。他的提議得到了大家的熱烈響應,都建議把秋林片六個村莊(包括秋林坪、紅崖灣、成家山、林裏、黑頭坪、黨家灣)的所有工幹、農民都動員起來,齊心協力,集資辦學。說幹就幹,成立了以王在鵬任組長,王在忠任副組長,王文彩、王在珍和我為成員的工幹集資辦學籌備小組,負責六個行政村工幹的籌資工作。我負責秘書工作,撰寫了三封集資辦學動員信,同時還去六個村子向農民宣傳動員集資辦學的事。各村農民集資的事主要由當地鄉政府負責。

當時大概算了一下,秋林片的工人幹部(包括配偶)有110多人,計劃集資一萬元人民幣。2月24日第一封集資辦學的信,發往全國各地工作的秋林片人的工幹手中。所有工幹積極響應,共集資一萬一千多元,超計劃完成了任務。各村農民集資約兩萬元人民幣。武都縣政府為捐款1000元的農民王在賢家掛了匾,魚龍鄉政府為捐款超過500元的農民王維廷,幹部王在德、王體先家掛了匾,以表彰他們在集資辦學中的貢獻。王在鵬從甘肅省財政廳爭取撥款十五萬元,地財政處撥款五萬元,縣教委給撥款七萬元,共計籌資三十一萬多元人民幣,重建了秋林坪小學。

新教學大樓是三層九個教室六間教師辦公室的單麵磚混教學大樓,在秋林坪村的東山坡上撥地而起,它像一塊無暇的白玉鑲嵌在群山之中,像一位少女亭亭玉立在藍天白雲之下。後又續建了十二間磚混結構的平頂教師宿舍,三間廁所,一座美觀大方的校門,砌好了校院圍牆,更新了全部桌椅,製作了一對藍球架,硬化了部分地麵,師生從此告別了簡陋而危險的校舍,生活在優美舒適的環境之中。一群群天真活潑的兒童,從這裏踏進了知識的殿堂。

2000年,秋林坪小學教學大樓頂部漏雨,三樓教室又無法上課。我再次捐款1000元,王在德無償對教學大樓頂部進行了防漏處理,魚龍鄉黨委、政府給我家中贈掛了“惠及桑梓”的匾,《隴南報》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多年來,我一直有個心願:給秋林坪小學辦個圖書室、建一個鼓樂隊。像城裏的孩子一樣,課餘時間可以到圖書室看書,閱讀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著,增長知識,了解世界。在集會春遊時有鼓樂助興,增強歡樂氣氛。要辦成這兩件事情得幾千元錢。我是個工薪族,欠了一輩子債,沒有一點積蓄。眼看我就要退休了,此願怎了?我將自己的想法向地工行領導匯報了一下,龐鳳智行長慷慨答應,按扶貧助學對象對待,扶持一下。給秋林坪小學贈送了價值3000多元的青、少年讀物,及價值4000元的鼓樂器材,既報答秋林坪小學對我的啟蒙教育,也了卻了我多年的心願。秋林坪小學給行領導寫信,感謝他們對山區教育事業的支持和關懷。

大概計算一下:僅秋林坪村就有兩名留洋研究生,三名博士,八名碩士,十六名學士,四十四名大學專科學生,四十名中專學生,他們的父輩或本人都曾在此小學接受過啟蒙教育。秋林坪小學自創辦以來,已培養了幾千名學生,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黨政軍工農商學等行業。我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從這裏接受啟蒙教育的山裏娃,學有所成,或許還會成為偉人、教授、將軍等,為國為民為家鄉做出更大的貢獻。

在這個學校讀過書的人,都知道與該校同時誕生的一株白牡丹花。當年秋林坪初級小學建成後,第一任校長紅崖灣村人李生榮從一個村名叫山裏的村裏,挖來這株野生白牡丹花,將它移植到校園中的教室旁,後來校舍續建又移栽到操場一角。該校遷到村前大坪上,它跟著移栽到大坪上的校園裏。長得有胳膊般粗細。該校再遷到村子東南角現在的地址,它又隨之移栽到新校址裏;因為經過幾次移栽,當再次移栽到新校址時,隻有钁頭把般粗細的一根蒼老欲枯的枝杆了,人們都擔心它恐怕活不成了。果然它這根粗杆逐漸的枯萎了,誰知在它的根部奇跡般的長出了幼苗,隨著時間的遷移,一根又一根幼苗從根部生長出來,現在已長成直徑兩米寬三米高的十多根枝條的牡丹叢,枝葉繁茂,花朵累累,在校園花圃中獨領風騷。每年“五一”節前後牡丹盛開,朵朵碗口大的白色花朵晶瑩剔透,如白雪一堆堆壓在枝條上,在綠葉襯映下格外耀眼,滿園飄香,沁人心扉。

可愛的牡丹花,我不但敬佩你的芬芳,更敬佩你那頑強的生命力。高雅的國花,願你萬古長存,永葆青春。也願秋林坪小學,像你一樣繁榮茂盛,培育出更多的國家的棟梁之材,以報效祖國。

二OO三年春節寫於武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樹枝兒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laopika' 的評論 : 嗯。我唯一能給他們的,就是這個虛名。
laopika 回複 悄悄話 “僅秋林坪村就有兩名留洋研究生,三名博士,八名碩士,十六名學士,四十四名大學專科學生,四十名中專學生,”,其中一定包括你了:),滿滿的自豪感啊!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