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325)
2021 (230)
2022 (58)
2023 (46)
爸媽:
最近在做總複習,中文一的學生複習到“姓名”這個單元。不由想到中英文姓名翻譯上的差異。
說起來,中文名字翻譯成英文名字很簡單,用拚音就可以了。不過早期拚音和目前用的拚音是不同的係統,譯成英文也有區別。你們知道,漢語原本是沒有拚音的。古漢語注音的時候,通常用直音法和反切法。直音法就是用一個通用字為一個生僻字注音。比如“旱魃”的“魃”注音為“拔”。古書裏一般在生僻字之後或旁邊注“直音”或“讀若”。反切比較麻煩,用兩個字為一個生字注音,用上字的聲和下字的韻合成一個新音。比如“冬,都宗切”。到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章太炎借鑒日文,簡化偏旁,用小篆的書寫方式創造了一套注音係統,就是你們小時候用的“注音符號”。這些注音符號至今在台灣還在用。我見過但不會用。
我們學的拚音,是建國後才正式使用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除了ü和v,其餘與英文字母相同。因此,中國人名翻譯成英文就很簡單,直接用拚音。比如毛澤東就是Mao Zedong。但在此之前,二十世紀早期使用的拚音是威式拚音,拚法是不同的。因此,毛澤東譯出來就成了Mao Tse-tung。那種拚音隨著新文化運動深入人心,使用頗廣,當時國外所有的中文翻譯都用那種拚音。所以在外國文獻中,蔣介石是Chiang Kai-shek。至今,台灣和香港的人名依舊保留了那種拚音係統,直到近十幾年才開始使用漢語拚音係統。但很多名稱在英文裏已成為了固定詞匯,比如北京是Peking,清華是Tsinghua,香港是Hong Kong,功夫是Kungfu,等等。
但不管怎麽說,中文名譯成英文名都是音譯,沒有意譯。當然,英文名字原本也沒什麽特殊意義。相反的,英文人名譯成中文的時候,早期的翻譯小說裏往往會音意相加,每個人都有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比如著名的小說《飄》裏的幾個主角Scarlett O'Hara,Ashley Wilkes,Melanie Hamilton,Rhett Butler,她們的中文名字叫郝思嘉,衛希禮,韓媚蘭,白瑞德。當然,現在基本上也是音譯了,比如Obama就是奧巴馬,Trump就是川普。
不過,我自己遵循早期翻譯的路子,給學生的中文名字都是音意相加的。其實,我會給學生兩種選擇,音譯或地道的中文名。他們都選擇有含義的中文名。看我們今年的畢業班,光看中文名字的話,還以為真的都是中國小孩呢(除了島望,她用了自己的日文名字)。對吧?
即此,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