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
自五月開始,關於蟬出土和蛻皮的消息突然湧現,議論紛紛。你們可能會奇怪,知了年年夏天都如期而至,有什麽好新鮮的?
是,蟬是年年夏天扯著嗓子喊:“知了知了......”但今年在北美破土而出的蟬,和咱們平常所說的蟬是不同的。這是一種特殊的蟬,每十七年才破土一次,也叫十七年蟬。有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以此記年的古老傳統。
除了專業人士,普通人對蟬的了解是非常有限的,往往把它與別的昆蟲張冠李戴,混為一談。比如有名的伊索寓言《蟬和螞蟻》裏就說,懶惰的蟬天天歌唱,不願勞動,待寒冬來臨,向勤勞的螞蟻乞求施舍麥粒、蒼蠅、和小蚯蚓。實際上,蟬在冬季根本不會出現。那時,若蟲還在地下酣睡,成蟲則已死亡。而且,蟬隻飲樹液,從不吃麥粒、蒼蠅、和小蚯蚓。法布爾《昆蟲記》卷五從第十三到十七章,花了整整五章來描述和記錄蟬的生活習性、若蟲破土、初次蛻皮、羽化過程、歌唱器官、以及產卵和孵化。我簡單地為你們總結如下:
蟬必須在陽光足夠強烈的夏季出洞。從地下出來後,會留下一個個指頭粗的洞,地麵卻沒有隆起的土堆。它把挖出來的土運到哪裏去了呢?它在地下的洞穴總是緊鄰一截樹根,它汲取流動的樹汁把挖出來的土拌成灰漿,抹到洞壁上。因此並無餘泥,且洞壁光滑利於若蟲出洞。
蟬的羽化一定要垂直懸掛在空中,並有一定的空間可以翻轉。若蟲出洞後,找到一棵小荊棘、一叢百裏香、一棵禾蒿稈、或一個灌木枝,就爬上去,仰著頭,用鐵鉤一樣的前足牢牢抓住不放。蛻皮從中胸開始,到前胸、頭、喙、前爪、和後足。這第一個工程需要十分鍾。此時,尾部還在蟬殼裏。而蟬蛻在風中很快變硬,成為下一步的支撐點。它垂直翻身,頭朝下,蟬翼張開。然後又用腹部力量立起身體,使頭朝上,前足抓住空殼,把尾部解放出來。這個過程,需要半個小時。此後,還需兩個多小時,濕重的翅膀才能曬幹並完成變色。蟬蛻則一直掛在原地而不脫落,有的甚至能過冬。
所有會唱歌的蟬都是雄蟬。在雄蟬的後胸緊靠後翼,是一個輕微的隆起,大致呈橢圓形,黑色,便是音室的外壁。音室裏有一塊幹的薄膜,白色,橢圓形,往外突,有三四根褐色的脈絡其上穿過,這就是發音器官音鈸。腹部的運動帶動兩條V字形肌肉一張一弛,它便發出清脆的聲音。
蟬產卵時盡可能尋找細細的枝條,枝條必須接近垂直,比較長、均勻、和光滑,而且必須是死了,幹枯了的。蟬的產卵就是一係列的穿刺過程,就像一根大頭針針尖自上而下謝插進樹枝。如果枝條合適,產卵基本是一條直線。刺孔之間的距離是產卵器的長度。一隻蟬平均產300-400枚卵。它七月蟬產卵,九月孵化,初蛉若蟲像一條小魚。兩隻前足套在一個特別的套子裏,隻能放到身體後部,並攏在一起伸直,看上去像魚鰭,能微微活動,幫助幼蟲從殼裏出來。半個小時以後,它鑽出了狹窄的通道,外套馬上裂開,小蟲從前到後把皮蛻下,變成了真正的小若蟲。若蟲就掛在這條絲線上在陽光下懶洋洋地搖晃。開始是白色,慢慢變成琥珀色。它懸在空中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半個小時就落地,有的要到第二天。它落地後需要馬上找到一個合適的土壤鑽進去,以度過寒冷的冬季。而十七年蟬則從此生活在地下,待十七年後才再度破土而出。
最近正是十七年蟬出洞的時期。家裏的小菜地裏隨處可見一個個圓洞,而黃花菜、玫瑰、牡丹、草莓、藍莓等等的植物莖幹或葉片上,掛著很多已風幹的蟬蛻,或棲息著剛剛羽化,等待翅膀變幹變硬的蟬。它的一對紅紅的眼睛像寶石一樣明亮醒目。
你們以前大約也不曾仔細觀察過蟬吧?不過,秋林坪山上涼爽,也不會有蟬聒噪不停的。照片是剛在黃花菜葉子上羽化的一隻十七年蟬。
即此,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