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
今兒打電話回家的時候,老媽說中午你們吃了過年時候傳統的燴菜。我正好也做了燴菜,隻不過是改良版的。
兒時,燴菜是咱們那兒正月裏才能吃到的傳統飯。一碗燴菜裏的東西是有數的:一片五花肉,一片白豆腐,一片煎豆腐,一個肉丸子,一個洋芋丸子,半個麵疙瘩,配著粉條、白菜、葫蘆卜,佐以辣椒和蔥花(咱們那裏習慣吃紅皮老蔥,白皮新蔥還是很久以後才流行起來的),又吃又喝,熱熱乎乎。吃燴菜的主食一定是早就蒸好的包子、花卷、或饅頭。時間寬裕的,主食就上籠再熱一下,來不及的就冷著吃,或者放在火爐邊上烤一下。那時,無論去別人家做客,還是客人來家裏,待客的都是燴菜。現在想來,因為這種飯方便做:東西都是年前就準備好的,現成的,隻需放鍋裏熱一下就好。客人無論什麽時候來,十幾分鍾就能飯菜上桌,還營養均衡。
我沒來得及炸肉丸子、洋芋丸子、和麵疙瘩,大家也不愛吃肥肉片,就胡亂放了些別的:午餐肉、蝦、魚丸、魚豆腐、紅薯片、木耳、金針菇、筍片什麽的。主食都免了。吃吃喝喝也挺熱乎。
除了燴菜,我印象最深的還是大年初一早上的麵茶。那時人們都在村裏生活,不像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裏隻剩下老弱病殘。因此,那時的人與人之間關係密切也親切。傳統上,年初一拜年,男孩給親房鄰居家的長輩敬酒(那時家家釀麥酒,敬酒也是用麥酒。家境好的人家偶然也有用白酒的。後來,家家都用白酒代替。一來是經濟好了,二來也沒什麽人家再煮麥酒了),女孩子就送麵茶。還要比誰家起身最早,第一個熱好酒、做好麵茶送到別人家去。
麵茶也叫油茶,東西很簡單:水裏攪麵粉,成糊狀。但裏麵的香料卻不簡單:老茴香稈兒、香豆稈兒、桂皮、八角、老蔥、薑、茶。更重要的是澆頭:臊子,炒雞蛋,麻花碎,花生碎,核桃碎,油渣等等,各家不同。把澆頭放進去,一碗清湯寡水的麵茶立刻變成了豐盛的油茶,我能連喝兩三碗。
我也做麵茶。隻是香料不齊,老茴香稈兒用新鮮小茴香代替,老蔥用新蔥代替,沒有香豆。味道雖然不夠濃鬱,但撫慰一下思鄉之心也足夠了。
年味兒,其實就是記憶裏最溫馨的味道,是老媽身上的味道。
即此,恭祝爸媽春節健康、平安、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