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裏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裏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裏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裏
個人資料
正文

五月二日:他人的好意

(2020-05-05 09:09:28) 下一個

爸媽:

在我們的成長教育中,有一條原則是“自強不息”。這無疑是好的。可是,在這條原則下衍生出來的一些小習慣,以前不覺得,現在看起來卻有那麽一點不合適,比如“萬事求己不求人”。

還是小女孩的時候,我就爭強好勝,跟著哥哥上房爬樹,上竄下跳。到了讀書時候,騎二八大自行車,寧願帶人也不願坐別人的車後座。上了大學,更是獨來獨往,讀書、打工、旅行,都是自己做決定東奔西跑。想要考博士的時候,老媽勸我:“差不多就成了,女孩子別那麽要強。”可我想去北京,除了考去別無他路。——嫁人也可以的,但我哪裏是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的性子?!還記得一個博士班女同學,比我大好多歲,離婚結婚三次,給我們傳授控製男人的經驗:“要示弱!女人示弱男人就會疼你,替你做所有的事。”而我,向來慣於自己承擔,慣於說“不用,謝謝”的。

剛工作的時候,買了一套《資治通鑒》二十厚本。路上碰到辦公室一個男同事,問我要不要幫忙,我搖頭:“不用,謝謝。”那套書沉極了,我哼哧哼哧往宿舍裏搬,走走停停,手被捆書的繩子勒得左一道右一道紅痕。單位的期刊印好以後,需要搬到三樓辦公室去碼好,主任建議我和另一位女同事在樓上幫忙整理,我搖頭:“不用,我可以。”然後,和男同事們一起,一趟一趟上上下下地搬。諸如此類的事,不說天天有,卻也時有發生,從沒覺得有什麽不好。

到了美國,凡事更是親力親為。可是,偶然一件小事,讓我對自己的做法產生了懷疑。那是剛換單位的頭幾天,同時進校的二十多個新同事一起活動,我和一位音樂老師常坐在一起,同出同進。一天午飯後要去開會,可我還沒吃完,又是盤子又是杯子,刀叉拿了一手。她問我要不要幫忙,我習慣性地說:“不用,謝謝。”她笑了笑先離開了。然後,我就發現她再也不和我一起坐一起行動了。我百般不解,是因為下了她的麵子?還是讓她覺得我不和群?後來,又發生過類似的幾件事情,我終於恍然:是我拒絕了他人的善意。拿通俗的話來講,讓人家熱臉貼上了冷屁股。

從此,我開始學著說:“好,謝謝。”但凡別人伸出手,顯示一絲善意,哪怕自己不那麽需要,都會欣然接受,並說:“好,謝謝。”

昨天,一起爬山的一個鄰居寫微信:“我園子裏要清掉一些菜苗,有洋薑、菊花腦、馬蘭頭,你要不要?”盡管我從來沒吃過洋薑和馬蘭頭,更不知道菊花腦是什麽,可還是開開心心地說:“好呀!謝謝。”等拿回來,發現她居然額外加了幾株蒜苗!天啊,多少年沒吃過地道的蒜苗了!看照片,希望能茁壯成長,早一日吃上蒜苗炒肉。看,這就是接受別人好意的額外回報!

所以,接受別人的善意,並不是“求人”,也不意味著自己弱,而是緊密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自己的生活更輕鬆、更豐富、更開心。對吧?

即此,保重。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