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骨鄉裏有人愁

觀察世界,思考文化,分析社會,腦子不動要上鏽;幹有質量的活,做積極的人,煉皮實的心,心態擺正天地寬。
正文

閑說概括

(2019-03-20 07:26:34) 下一個

概括能力在中國是很被推崇的。自古以來國人就創造了很多高大上的詞匯來讚美它,比如,高屋建瓴,提綱挈領,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等等等等。讀書要會分析中心思想,工作要會寫月度簡報,當了高管要交述職報告。有人從曆史的角度分析,說這是因為古人在龜甲竹簡上刻字,不方便寫長文而演化出來的。這個似乎也不一定對。你看屈原寫的楚辭,一大堆羅哩羅嗦的生僻字,似乎也沒聽說他抱怨手疼。

概括能力當然是很重要的,人類沒有它,社會進步的曆程可能會慢幾千年。所以我們都很珍視自己的概括能力,人人都很享受從戰略家的高度看問題的感覺。很多人遇人遇事都會高效率地下斷語,做結論,歸類別,貼標簽;不少人以自己透過表麵看到實質的能力而驕傲。這其實也不是什麽壞事,適當地享受一下自己的超能力不見得就不好。人性決定了我們都喜歡頭戴光暈的感覺,而且每個人其實多多少少都在精神世界裏活得比現實的自己要大。隻是,不要傷害別人。

概括得多了,難免就會出問題,比如以偏概全,或者似是而非,又或者偷梁換柱。隻要概括得冠冕堂皇,還是很能忽悠人的。一個常見的例子是,總聽到有人說,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啊。這其實是一個很悲催的而且錯誤的結論。你要一天到晚吃龍蝦,一定不會發出“還是龍蝦好吃啊”這樣的感歎,所以,好人肯定是不多的,偶爾碰到一個,才能讓你感歎。至少,好人不會比壞人多多少。又比如說,三字經裏說,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個很混蛋的結論。人之初,根本不就沒有善惡。善惡是人之老以後才搞出來的概念。人之初,在性情上隻有凶悍和柔弱的區別,但凶悍不見得就惡,柔弱也不見得就善。類似的還有很多,比如,“經貿關係是中美關係的壓倉石”。兩百年前,中國和英國的茶葉貿易規模不可謂不大,一百五十年前,兩國的鴉片貿易更是盛況空前,結果呢,英國把那塊壓倉石掛在了中國的脖子上,差點把中國活活勒死。

人間正道是滄桑,雄關漫道真如鐵。這才是有份量的概括。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