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量化分析來簡化複雜決策,是以前上班時常用的工具。很多看似無從下手的問題其實都可以搞一個簡單的模型量化。當然要達到絕對準確是不可能的(那叫算命),但提供決策參考還是很有用的。推而廣之,有個同事搞了個小模型分析應不應該換工作,還有怎麽量化找對象的決策等等,都很有意思,以後分享。
最近國內很流行的一個說法是“時間在我們這邊”。不管是對花旗國的貿易談判,還是對台灣的統一問題,或者任何棘手的狀況,都是“時間在我們這邊”,理由隻有一條,“我們經濟發展快”。雖然我很為這衝天的自信歎服,但不得不說這恐怕在很大程度上是扯淡。
量化分析的重點之一是識別影響決策的幾個關鍵因素。時間在誰那邊,取決於三要素,六方麵。三要素是知己,知彼,知變。每個要素又有推動力和破壞力兩個方麵。這六方麵還可以進一步細分,把所有要素分時間量化打分,你很容易就可以得出一個主觀的但是量化的判斷。經濟發展快並不是決定性因素,有時間的壓力也並不代表時間就在你這邊。從中期和長期綜合看,時間恐怕不在你這邊。既不知己,又不知彼,更不知變,隻看GDP的增速,不是科學的決策。
科學決策取決於決策者的素質,其中很重要一條是願不願思考,會不會思考,能不能思考。三者缺一不可,重要的是要有主觀能動性。要都像國足那樣既不會也不願更沒能力思考,上了場乜乜瞪瞪,被別人灌了倆才知道是來踢球的,那還是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