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獨嘯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歐洲各國文化的中國情結----概論-------門外看歐洲

(2020-01-10 11:06:47) 下一個

 歐洲各國文化

   概論

準確地說,應該是歐洲各族文化。

一、中世紀的歐洲概況。
自從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在古羅馬帝國受到人類有史以來的瘟疫——鼠疫的打擊下,不費吹灰之力地摧毀已經成為廢墟的古羅馬帝國。整個歐洲大地,天主教教會逐漸成為歐洲的半個統治者。直到公元十六世紀的宗教革命。
公元八世紀,日耳曼族群的法蘭克大帝,建立統一歐洲的大帝國,稱為“神聖羅馬帝國”。但是這個大帝國僅僅存在幾十年就解體了,在公元九世紀時,帝國被法蘭克大帝的子孫後代和麾下將領一再分封,“神聖羅馬帝國”很快就名存實亡。
因此從公元五世紀,到公元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大地實際上是處於封建割據的時代,由千百個大大小小的王公貴族等諸侯國統治。例如十六世紀中葉,僅中歐地區就分布有三百多個王國和封邑。現代國家如: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荷蘭等,都僅僅是地理上的稱謂,或語係方言上的稱呼,並不能以現在那個國家概念等同。
而且,歐洲一直處於不斷的“封國”、武力兼並、政治聯姻等種種變異的狀態之中。翻開歐洲的曆史地圖,幾乎每年每月歐洲的王公貴族的地圖都處於變遷之中。直到十七、十八世紀,這些諸侯國作為國家機器的功能都一直沒有完備,它們沒有確立過中央集權的建製,不存在文官管理和稅收係統,缺乏有效的權力轉移和繼承製度。諸侯國與諸侯國之間,沒有明顯的管轄範圍,而隻有中心據點,這些中心據點就是建有城堡的都市。都市的四周就是山野、森林、沼澤、農莊,能夠控製四周多大的地域,就取決於這個諸侯國有多強的實力。
人們各自生活在都市的市牆內、農莊、山穀或森林裏。他們能看到最遠的是比鄰的部落,或者是諸侯“國家”,但是通常又是彼此為敵或有糾葛。各個族群之間或諸侯國之間,千方百計地相互傷害,將對方的牲畜趕離牧場,甚至放火燒毀對方的農莊,部落或諸侯國之間不斷地搶奪、複仇和爭鬥……如果一支幾千人的隊伍進入這樣一個部落或諸侯國,那是很難對付的。鄰近的部落或諸侯國會為軍隊殺戮他們的敵人,而幸災樂禍,但是沒有想到災難很快就可能落到自己的身上……
而且諸侯國或城邦又各自擁有不同的建製和管理方式,例如威尼斯,稱為“獨立的城邦共和國”,其市民在都市內享有自治權,都市不屬於任何領主,而是由都市商團及手工業行會,推選代表組成“市參事會”,以行使審判和征收關稅等權利。這種權利有的是上報皇帝、國王、領主由他們名義上頒授;有的直接由市民運動確定。

二、近代歐洲的“中國熱”。
在十五、十六世紀,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歐洲南部拉丁語係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羅馬教廷的支持下崛起,成為歐洲的海上兩大霸主,世界各地都出現了兩大霸權的殖民地。隨後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和法國、德國的先後興起。
大航海的到來,打通了東西方的海上交流,東方儒家文化傳入歐洲,在十八世紀的歐洲掀起了一股全方位的“中國熱”,數十年間,中國的道德思想、政治製度、社會風俗、藝術趣味等,都被追逐模仿、或被引用發揮,影響和改變整個歐洲世界的啟蒙運動的方向。例如:中國的儒家道德哲學就引起歐洲啟蒙思想家萊布尼茨、伏爾泰等的縱情歡呼。伏爾泰的《風俗論》中說:“哲學家在中國發現了一個新的道德與哲學的世界。”他寫的《曆史哲學》幹脆棄用基督紀年,而采用中國帝王的紀年,他對中國文化非常推崇:“歐洲基督教文化屬於迷信,中國儒家文化出於理性……”
尤其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國家最高權力繼承方式,和國家管理體係,很受歐洲各王國統治者的青睞。當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無情地衝擊傳統的天主教教皇的權力體係,世俗政權的權力得到加強。歐洲各個諸侯國的統治者,便打破傳統對每個後代平均分配權力和財富的繼承方式:以中國帝王神權繼承方式的“長子為主”的繼承方式,以確保他們各自的諸侯國不再分裂而被削弱。而且在各個諸侯國內,進行近似於中國儒家封建神權崇拜的“教化治國、禮儀興邦”的治國理念,來提高世俗王權在底層民眾的思想意識中的地位,妄圖永久維護帝王神權統治。法王路易十四就是這種治國理念的代表。他在位七十餘年,把法蘭西構建成為中央集權、由國王獨裁統治的新國家,是當時歐洲國家極權文明理念發展的先驅。
然而,儒家封建神權崇拜的治國理念,與以“平等、博愛”為基石的基督教文化格格不入,歐洲社會的帝王統治階層,與底層百姓的矛盾尖銳對立,歐洲社會先後爆發資本主義憲章運動,或資本主義民主革命運動。歐洲各國的帝王權力被削弱,實行君主立憲政治製度;或實行民主共和製度,取消帝王統治。其中法王路易十四的統治結局,與中國曆代儒家封建帝王家族的統治結局一樣——“天街踏盡公卿骨”,路易十四的孫子——路易十六,被受到殘酷剝削和壓迫的法國人民送上斷頭台。
在十八、十九世紀,現代歐洲各國的雛形才逐漸形成。

三、歐洲語言。
古希臘時代是使用的古希臘語言文字。古羅馬時代就開始使用拉丁語,是古羅馬帝國使用的官方語言文字。當古羅馬帝國被日耳曼、斯拉夫等未開化的民族滅亡後,然而這些民族在當時還沒有自己的文字,在基督教傳教士的努力下,讓這些未開化的民族信仰基督教,拉丁語理所當然成為歐洲各國的基督教的專用語與書寫文字,和各民族、各諸侯王國的官方用語與書寫文字。直到公元十世紀左右,歐洲各民族才以拉丁文字母(Alphabet)為基礎,創造形成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古文。由於各民族有不計其數的方言,每一種方言所創造的古文也不一樣。例如:日耳曼語,當時就有許多種方言文字。
直到十七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宗教改革運動,羅馬天主教教廷的權力被削弱,諸侯國的國王的世俗權力被加強,歐洲各國逐漸撇棄拉丁文作為自己的官方語言文字,改用自己民族的語言文字,作為自己國家的官方正式用語。拉丁文日漸勢微,到1953年,天主教教廷決定,拉丁文不再是教會專用語,在彌撒儀式中,可以使用各種語言文字。

四、歐洲各民族的財富觀念。
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等曆史原因,形成歐洲各民族不同的理財觀念。在南歐地區,特殊的地中海式氣候,一年四季都有出產,主要從事農耕為主、畜牧業為輔的傳統農業經濟。在夏季不必為冬季儲存,冬季也不必為夏季儲存。因此形成南歐地區的民族,散漫花錢、不必儲蓄的傳統思想觀念。而北歐地區,因為冬季酷寒,一年中有七個月沒有土地出產,主要從事以畜牧業為主、農耕為輔的傳統農業經濟。在短暫的夏季,必須為漫長的冬季儲存足夠的生活資料。因此形成了北歐民族喜歡儲存的傳統思想觀念。
當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後,基督教新教、英國聖公會與天主教分裂。當時社會慈善體係是由教會來承擔,基督教新教和英國的聖公會沒有足夠的財力,來承擔全社會的救助責任;而天主教卻有足夠的財力,來承擔全社會的救助義務。當天災、戰爭、瘟疫等製造的貧窮、疾病、傷害等,在傳統的天主教社會裏,都能得到比較完善的救助,人們從出生到死亡,都會得到天主教教會的一條龍的慈善救助,甚至棺材都會由天主教教會提供;而基督教新教和英國的聖公會卻不可能完成,隻能由民眾相互自助。因此,在幾百年來形成的西歐天主教社會裏,各族群對未來沒有擔憂,不會為未來儲存財富,以備未來需要;而且,當民眾想要慈善捐贈時,首先想到的是天主教教會。然而在基督教新教和英國的聖公會,各民族必然會為不可預測的事件而擔憂,而為未來儲存財富,以備不時之需;而且,當民眾想要慈善捐贈時,首先想到民間的慈善機構,或自己成立慈善機構,然後才會想到為教會捐款。例如,美國的富豪,如比爾·蓋茨等,他們自己成立慈善機構。

五、歐洲各民族的性格。
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等曆史原因,形成歐洲各民族不同的民族性格。在南歐地區,主要從事農耕為主、畜牧業為輔的傳統農業經濟。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不需要大規模的集體合作,因此南歐人比較散漫、不合作,更注重個體行為和個體自由,表現個人英雄主義。北歐地區,在漫長的冬季裏,主要靠畜牧業和狩獵,來獲取生存物資,而原始的畜牧業和狩獵,需要眾多的人精誠合作,才可能完成。這就逐漸形成北歐人更注重團體合作,具有無條件服從和協作的精神。

六、歐洲人的勤勞。
總體而言,歐洲各民族是都屬於世界上最勤勞的民族。歐洲各民族的勤勞,源於基督教信仰。當亞當和夏娃犯下人類的原罪後,受到耶和華的咀咒和懲罰:你要終身辛勞,才能生產足夠的糧食;要汗流滿麵,才能吃得飽;要工作到死,終歸於塵土……《聖經·舊約·創世記》
因此,歐洲人是世界上最勤勞的族群之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