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獨嘯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門外看歐洲----基督教的戰爭

(2019-12-18 09:27:42) 下一個

基督教的戰爭

雖然基督教是以信仰“平等、博愛、和平”的宗教,但是基督教從誕生時起,就沒有“和平”過。基督教的發展、演變、分裂的過程史,就是爭戰的過程史。基督教的戰爭可以分為:基督教內部各派係之間的爭戰,基督教教會神權與世俗政權之間的權利爭奪,基督教與其它宗教的衝突。基督教主要是內部各派係之間的爭戰,是一種自我清洗的戰爭。

一、基督教內部各派係之間的爭戰。
(一)、基督教內部首次爭戰就發生在基督教誕生不久,有關“三位一體”的觀點爭論。這場爭論最終以流血而結束:在羅馬帝國的歐洲地區,讚同“三位一體”的基督徒,屠殺了全部的堅定反對“三位一體”的派係成員。使所有的羅馬基督教徒全部讚同相信“三位一體”的單一神論。而否定“三位一體”的基督教徒,大多分布在中東或北非地區等。例如,在唐朝初期傳到中國的基督教,就是屬於原始基督教的一支。
(二)、東正教和天主教的爭戰。當東羅馬和西羅馬分裂後,在一千四、五百年的歲月裏,東正教和天主教之間的摩擦和衝突時起時伏,沒有停止過。東正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發生無數次的流血戰爭。
(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的爭戰。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分裂的過程,就是一個戰爭流血的曆程。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間大規模的流血衝突,經曆了整整三十多年;在其後的三百多年的歲月裏,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間,都從未停止過小規模的流血衝突。即使現在,天主教的一些保守的神職人員,都對基督教新教徒抱著敵視的態度;而基督教新教徒同樣對天主教徒抱有敵視的心態精神;甚至有些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間,都拒絕通婚。

二、基督教教會神權與世俗政權之間的爭權奪利。由於基督教是一種積極入世的宗教,幹涉和介入各種社會事務,必然會與世俗政權發生不可避免的衝突。
(一)、基督教教會與古羅馬帝王和政府的衝突。古羅馬帝國本來是多神論的帝國,帝王號稱是“天子”,即上帝派遣他的兒子來統治羅馬帝國的。而基督教徒信仰單一神——耶和華,這在精神上與古羅馬帝王統治發生不可調和的矛盾衝突。基督教積極介入和幹涉各種社會事務:救死扶傷、拯救貧民(包括奴隸)、關懷弱者、約束信徒對婚姻家庭忠貞不二、關心囚徒的生活、甚至照顧古羅馬帝國的敵人等,這必然使基督教教會成為強大的社會勢力,必然引起古羅馬帝國統治者的恐慌。基督教教會與古羅馬帝國的戰爭必然發生,挑起戰爭的當然是羅馬統治者,他們驅逐屠殺基督徒……這必然引起基督徒的反抗。最終是基督教教會獲勝,古羅馬統治者接納基督教為國教。
(二)、東正教教廷與世俗政權的衝突。在整個東正教的曆史上,東正教始終被置於世俗政權的管轄範圍之內,東正教教廷始終從屬於各個時代的政府,因此東正教與世俗政權之間沒有發生巨大的權力和利益衝突,東正教教會相當於半獨立於世俗政權的政府輔助機構。
(三)、天主教教廷與世俗政權的血腥衝突。從公元六世紀到公元十六世紀,近一千年,天主教教廷作為西歐各國的“太上皇”,後來產生的教皇的權力,淩駕於世俗政權之上,教皇是西歐天主教徒的精神領袖。但是這種至高無上的宗教神權,僅僅是道德上的約束力,對各國各族的世俗政權沒有軍事、經濟、政治上的正式約束力。
最初,天主教沒有教皇和教廷的稱謂,而隻有“羅馬主教”(羅馬市主教)和“羅馬主教座堂”(設有主教專用席位的教堂)。但是因為曆史傳統的關係,羅馬主教一直作為西歐各地的天主教主教聯席會議的召集人,和宗教事務的仲裁者。經過三百多年世世代代、反反複複地與各個未開化民族的世俗王權或地方政權磨合。
統一西歐大部分地區的德意誌民族出生的法蘭克王,為了報答羅馬主教對其篡位的支持,把羅馬城和附近的一大片土地贈送給羅馬教會,這標誌著“教皇國”的開始,也意味著天主教教會擁有世俗的政治權力。羅馬主教被尊為教皇,羅馬主教座堂被尊為教廷。
查理曼大帝是歐洲中世紀曆史上,最具雄才偉略的君主。在公元800年的聖誕夜,法蘭克王在法蘭西大地上的繼承人查理曼,在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祈禱時,教皇突然走上前將一頂皇冠戴在查理曼的頭頂,率領教眾跪下,宣稱上帝指定查理曼為新的羅馬大帝,並由他來維護帝國的和平。(天主教教皇的行為,與猶太人以香油膏立大衛王相似)從此,天主教教廷神權與世俗權力緊密結合,互利共榮。而教皇的正式全名為:羅馬主教、耶穌基督的在世代表、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大公教會的最高領袖、西方的宗主教、意大利的首席主教、羅馬教省的樞機主教與都主教、梵蒂岡城國的最高元首、耶和華的仆從的仆人。
西歐各國的君主加冕及婚姻等都要經過耶和華的首席代言人——教皇的祝福儀式,才屬正式、合法。這一天主教神權與世俗王權的關係,成為後來西歐各國“君權神授”思想的發展之源。固然天主教教皇宣稱是耶和華在世俗的首席代言人,但君主和諸侯卻掌握軍事力量。教權的更替、教皇和各地主教的確定,則需要由教權聯和世俗權力進行政治角逐,而世俗君主也利用教會神權的政治角逐,去鞏固和加強自己的君權。
然而,世俗的欲求常常讓天主教神權與世俗王權處於緊繃狀態。曆史上多次發生教皇遭綁架或囚禁的事件,僅僅為實現君權的世俗目的。
教皇號稱為耶和華在世俗的首席代言人,這個耶和華的仆從的仆人,卻擁有不受監督控製的教會神權。但是教皇畢竟是人,他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雖然大部分教皇會按照耶穌基督的意旨行為處事,也有少部分教皇會違背耶穌基督的意旨(例如教皇亞曆山大六世,竟然妻子情人一大堆,利用職權買賣主教職位給私生子、深深介入世俗權力傾軋)。這個仆從(天主教徒)的仆人(教皇),卻完全淩駕於他的主人(普通天主教徒)之上,因為他製定的法律和發布的命令,就是耶和華在世俗的代言,普通的天主教徒就必須遵守。
例如,福音書上的耶穌基督在任何場所都可以居住,任何場所都可以宣教,在任何場所都可以祈禱;可是教皇卻允許(或者說是要求)在全歐洲修建高大壯麗、裝飾富麗堂皇的教堂和修道院,以供神職人員的居住和天主教徒的祈禱。修建教堂和修道院必須花費巨額的社會財富,這些財富都是由普通天主教徒的誌願奉獻;當自願奉獻不能滿足大興土木的要求時,教皇便挖空心思地尋求財富來源,他們就繼續違背耶穌基督的教導,製定一係列天主教行為規範:層壓式推銷贖罪券榨取普通天主教徒的財富。有文學作品這樣描述中世紀的西歐:高大壯麗的教堂,虎視眈眈地注視著低矮、簡陋、破舊的貧民住房……
作為世俗的統治者——君主、諸侯和貴族等,也需要財富來修建自己的城堡、皇宮、別墅等。而社會大量財富卻被天主教教會占有,必然引起世俗權貴的不滿。在十六世紀時,天主教教權和世俗政權之間的矛盾到了不可調和的白灼化。世俗政權利用教皇違背耶穌基督的福音書的意旨,對梵蒂岡進行打擊。
馬丁·路德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實行宗教改革,馬丁·路德公開支持世俗政權沒收教會財富,而許多世俗君主或諸侯,在暗中或者公開支持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從而發生長達三百多年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新教徒之間的戰爭。這場宗教戰爭,導致天主教的分裂:北歐日耳曼民族的大部分成為基督教新教徒,如現在的德國、荷蘭、丹麥、瑞典、挪威等國。荷蘭與比利時的分裂就是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荷蘭人信仰基督教新教,比利時人信仰天主教。
英格蘭君主亨利八世將教皇派駐英倫,反對他離婚再娶的主教處死,進而脫離天主教,成立“聖公會”(雖然亨利八世所謂至高無上的愛情也沒有得到善終)。當拿破侖處於權力的巔峰時,則將身在羅馬的教皇召到巴黎,為其加冕(按照常規,有權勢的君主加冕為皇帝時,本來需要親自到羅馬,儀式由教皇主持,這是查理曼大帝以來的傳統)。在儀式中拿破侖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自行加冕,隻是向世界顯示誰才是世俗權力的掌控者。
在這場世俗君權與天主教教皇神權的爭權奪利中,從短期的角度觀看,世俗君權與天主教教皇神權的爭奪,世俗君權占了上風;但從長遠的角度而言,世俗君權和天主教教皇神權同樣受損。因為基督教“平等、博愛”的觀念已經深入歐洲人的人心,世俗君權與基督教的教義理念完全衝突,隨後的一、兩百年內,西歐各地相繼發生了資本主義民主革命運動,世俗君權被削弱或被取消。
獲勝者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書的信仰理念:平等、博愛、寬容的神髓。

三、基督教與其它宗教的戰爭。基督教對外的戰爭,主要是針對伊斯蘭教的戰爭。
(一)、基督教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基督教傳教士的努力,身體力行地推銷“平等、博愛”的觀念,在非基督徒完全自願的情況下,發展成為基督徒,很少強迫異教徒成為基督徒;因此基督徒一般不會與異教徒發生衝突。例如:在歐洲大地生活了許多個世紀的猶太人和吉普賽人,都照樣保持他們自己的宗教傳統和生活習性,基督教會從來都沒有強迫猶太人和吉普賽人信仰基督教。可以如此比喻:基督教傳教士一手拿著橄欖枝,一手拿著《聖經》進行傳教。
(二)、公元七世紀前,阿拉伯人大多信仰原始宗教,崇拜多神,猶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早已遍布阿拉伯地區,伊斯蘭聖地麥加黑石克爾白石神殿,原先就供奉有三百多尊各個部族的神偶像。
集政治家、軍事統帥於一身、自稱最後一位的真主使者、“封印至聖”、伊斯蘭教創始人、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以武力統一中東和北非,建立伊斯蘭教大帝國的過程中,暴力推銷伊斯蘭教。當穆罕默德的軍隊每征服一個地方後,強迫所有當地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否則,格殺勿論。“伊斯蘭”原意是“順從”的意思,即對真主“順從”。穆罕默德的穆斯林軍隊采取的是:“凡是不順從真主者,都格殺勿論”。這與中國儒家封建帝王統治術非常相似:“順天者昌、逆天者亡”。而穆罕默德的名言:“真理在東方。”穆罕默德可能接受了部分中國儒家封建帝王統治思想的核心理念。
因此,伊斯蘭教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就得到迅猛的發展,其勢力遍布中東和北非。伊斯蘭教剛剛登上世界曆史舞台,就不僅僅作為一種宗教,而是作為一種世界觀與社會政治生活緊密相連,並且與信徒逐漸形成一種具有自身特點的社會生活方式。自穆罕默德始,伊斯蘭教的傳播方式,都是以政教合一的政府主導,穆斯林軍隊以死亡威脅的強迫方式推銷伊斯蘭教。可以如此比喻:穆斯林軍人一手揮舞著寒光閃閃、血跡斑斑的阿拉伯彎刀,一手拿著《可蘭經》,對著異教徒推銷他們的伊斯蘭教……遍布於中東和北非的基督徒或其他教徒,就在阿拉伯彎刀下銷聲斂跡了。
這種傳播伊斯蘭教的方式,一直流傳到至今:橫行中東、北非數個世紀的塔利班組織,就是以他們手中的阿拉伯彎刀,砍下不計其數的異教徒和持不同見解的穆斯林的頭顱。(現在塔利班組織,仍然以自殺攻擊的方式,屠殺持不同見解的穆斯林平民,他們的理由很簡單:誰叫這些被攻擊的穆斯林平民,能夠容忍異教徒的存在……)
(三)、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就不可避免了,就有了曆史上十次的十字軍東征。如果討論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之間的衝突的正義與否,就沒有任何意義。直到至今,這種宗教信仰衝突仍然存在,伊斯蘭教的塔利班組織,以“人肉炸彈”的自殺方式,恐怖攻擊歐洲和美國,歐美聯軍攻打阿富汗、伊拉克等,說穿了就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的曆史延續;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就是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衝突的曆史延續。
如果基督教有仇恨的思想記憶,伊斯坦布爾的大清真寺,就是他們恥辱的見證: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東羅馬的繼承國)被伊斯蘭奧斯曼帝國征服,本來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國民,要麽被屠殺,要麽改變信仰,當時世界著名的君士坦丁堡的基督教教堂(東正教的教廷),內部基督教風格的布置被摧毀,重新布置成伊斯蘭教式,主體建築保存,僅僅在四周新建了四根伊斯蘭式立柱,這座大教堂搖身一變,成了世界著名的清真寺。然而基督徒沒有曆史仇恨,他們原諒過去的一切(原諒敵人、愛敵人),這座清真寺成為吸引基督徒的旅遊勝地;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照樣成為“北約”的成員;如果土耳其真正實現民主、言論、宗教等自由,完全符合歐盟價值觀,土耳其已經加入了歐盟(不是因為土耳其是伊斯蘭教國家)。
當南斯拉夫的基督徒軍隊,屠殺阿爾巴尼亞裔的穆斯林平民時,“北約”的軍隊照樣攻擊南斯拉夫基督徒的軍隊,保護穆斯林平民的生命安全。如果伊斯蘭教國家中,穆斯林軍隊屠殺基督徒時,其它伊斯蘭教國家的軍隊會挺身而出,保護基督徒的安全嗎?生活在歐洲基督徒世界的許多穆斯林,他們照樣享受到與基督徒同樣平等的國民待遇,並且他們的宗教信仰受到法律保障;而生活在政教合一的穆斯林世界的基督徒,他們又怎樣呢?
這就是宗教信仰的差異,產生的人性的和國家政策的差別。

補記:1998年,比利時法庭判決:在必經伊斯蘭教清真寺的路途中的一家比利時人的窗台上(玻璃窗裏麵),所擺放的豬形玩具儲錢罐,必須取走,因為這在客觀上是對伊斯蘭教的侮辱。這個案件對比利時人造成轟動,因為這戶比利時人從主觀意識上,沒有侮辱穆斯林的思想,擺放豬形玩具儲錢罐是他的自由,卻沒有想到惹下官司,而且敗訴。有比利時人疑問:如果有穆斯林起訴居住在清真寺附近的基督徒,在自己家裏吃豬肉是對伊斯蘭教的侮辱,因為豬肉的味道不可避免地會飄進清真寺裏,法庭將會怎樣判決?
2002年,中東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國家,有一個自殺尋死的穆斯林男子,從樓上跳下,落在歐洲基督徒的轎車上,受了重傷,砸壞轎車。法院判決:歐洲基督徒必須賠償穆斯林男子巨額金錢,理由是基督徒的汽車,導致穆斯林男子受了重傷……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噶瑪蘭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獨嘯天' 的評論 : I SEE. 這麽說也對,雖然此GOD並非彼GOD(羅馬的GOD,或DEUS,既不是指造物主,也不代表“天”,更何況,往往是死後才加封)
獨嘯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噶瑪蘭' 的評論 : 我回憶起來,曾經與法國史學界人士聊天,我談論起中國的帝王號稱“天子”,他告訴我,羅馬帝國時代,羅馬皇帝也是稱為“FILS DE DIEU”。
獨嘯天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噶瑪蘭' 的評論 : 謝謝你的質問,這是鄙人的疏漏,沒有使用引用法責。
噶瑪蘭 回複 悄悄話 友情點讚一下????????。順便問,哪本書裏說羅馬帝國的帝王號稱是“天子”?????????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