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獨嘯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世界產業大分工

(2019-07-27 10:07:00) 下一個

 世界產業大分工

人類發展曆史上,經過三次社會大分工: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工業和農牧業的分工、商業和工業的分工。然而,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靜悄悄地發生了一場對人類社會影響深遠的“世界產業大分工”。

第一節   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

原始人類的生存,主要依靠漁獵、采摘植物果實等。這種生存方式,食物的來源極不穩定。例如,生活在寒冷地帶的族群,在漫長的冬季裏,隻能依靠原始狩獵的方式,來獲取食物,因此原始人類隻能過著“饑一餐、飽一餐”的生活。
人類在生活的實踐中,逐漸學會了畜牧和種植,人類逐漸進入文明社會:當畜牧和種植所獲取的食物來源,占人類日常生活的主要成分時,這就代表人類正式進入文明社會的標誌。
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期間,人類社會發生了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從畜牧業中分離。生活在氣候寒冷或幹燥的地帶的人類,主要從事畜牧業;生活在氣候炎熱、溫暖而濕潤地帶的人類,主要從事農業。

第二節   工業從農牧業中分離

人類社會逐漸產生手工業,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條件下,手工業是依附於農牧業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的發展,手工業逐漸從農牧業中脫離出來,形成自己的產業範圍。
當蒸汽機發明,是工業從農牧業中正式分離的標誌:大規模的工廠生產,逐漸代替手工業小作坊的製作。

第三節    商業從工業中的分離

商業最初依附於農牧業和手工業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商業逐漸從農牧業、手工業中脫離出來。
當工業革命發生之後,隨著世界商品交易的發展,商業逐漸從工業中分離,形成自己特有的產業——世界貿易業。
人類社會經過這三次產業大分工,形成現代的三種產業:第一產業,指農牧業、漁獵等;第二產業,指采礦業、工業製造業等;第三產業,指服務業、商業貿易業等。一般而言,在以農牧業為主的國家裏,第一產業的經濟,據主導地位;在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裏,第二產業據主導地位;在歐美經濟發達的國家裏,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並重。

第四節   世界產業大分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交通運輸工具的不斷發明創新,交通運輸的速度越來越快,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小”,世界貿易業在世界的經濟生活中,其地位越來越變得非常重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轉型,世界傳統的經濟結構被逐漸打破,歐美的夕陽產業逐漸轉移到第三世界的國家裏。

一、“四小龍”。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首先是亞洲“四小龍”的興起:香港、台灣、南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他們以各種優惠的商業政策、稅收等,吸引歐美的資本家來投資建廠。當時歐美傳統的夕陽產業——即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服裝加工業、玩具製造業、簡單工具製造業等,逐漸轉移到這些國家或地區,依靠當地廉價的勞工,生產這些低端的工業產品,然後運輸到歐美市場……
亞洲“四小龍”的興起,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沒有感受到多大的衝擊,它們反而從亞洲“四小龍”的興起中,得到較大的經濟利益。主要原因是亞洲“四小龍”的人口較少,經濟規模不大,歐美傳統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低端、中端、高端產業,並沒有大規模地轉移到這些國家或地區。

二、中國和印度。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亞洲兩個人口大國:中國和印度,複製亞洲“四小龍”的經驗,同樣以各種優惠的商業、貿易政策和稅收,吸引國際資本到這兩個人口大國投資生產。開始是低端的夕陽產業,即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業、服裝加工業、玩具製造業等;後來是低端的電子產品,如收音機、DVD、電子遙控器等;接著就是比較高端的終端電子產品,如手機、液晶電視機、電腦等;再後來就是比較高端的終端機器製造產品,如汽車製造等。
與亞洲“四小龍”不同的是,中國和印度是兩個人口超級大國,兩國人口總和接近全球總人口的一半,兩國擁有世界上各種產業所需要的各種人才,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但是人均收入仍然不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各種優惠的稅收、商業貿易政策、低人工的誘惑,像鯨吸一樣,不僅僅吸引世界各種低端的夕陽產業,而且吸引了各種高端產業。這就給歐美國家的經濟,造成巨大的衝擊:歐美的製造業逐漸空洞化,各種行業的工廠,逐漸搬遷到中國或印度。
吸引歐美資本家到中國或印度投資的一個根本重要的原因,是歐美的環境政策。歐美的法律規定,要求任何企業,都必須做到“零汙染”,這就大大提升了產品的成本,而且這種成本,遠遠超過人工成本。而中國、印度對環境的要求,幾乎沒有多大的限製,幾乎任由國際商業資本家“汙染”自己國家的環境。也就是說:國際商業資本家們在中國和印度,賺走天文數字般的金錢,發放低廉的人工費用,留下被汙染的環境……

三、世界產業大分工。在國際商業資本家的主導下,地球上的人類進行一場影響深遠的世界產業大分工。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把製造業轉移到中國、印度等第三世界國家,第二產業,在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裏所占的經濟比例,越來越低,第三產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
世界產業大分工的結局是,歐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始終掌握高端的科學技術和研發能力,而終端產品則由第三世界生產。例如,1983年,德國和英國科學家們,發明了第三代印刷術——激光照排印刷機,隨即德國生產這種最先進的印刷機。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德國把生產這種印刷機的技術轉移到日本。現在,德國掌握著製造生產這種印刷機的機床(母機)的技術,日本利用母機生產印刷機,把這種印刷機出售給中國,中國使用這種先進的印刷機,給歐美國家印刷書籍。

四、世界產業大分工對現代世界的影響。毫無疑問,大大地縮短了世界富國人民與窮國人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使第三世界的人民,有機會分享世界經濟發展的成果。例如印度和中國,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貧窮國家,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其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已經接近歐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
獲得最大利益者,仍然是國際商業資本家,卻讓歐美的中產階級危機重重:因為大量的歐美工廠被關閉,逐漸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裏,導致歐美大批的產業工人失業,使歐美的經濟陷入嚴重的衰退危機:工業製造業空洞化。而且這是一種經濟結構性的衰退,歐美政治家們麵對此危機,幾乎束手無策:這是一個非常痛苦的產業調整的過程。
而且,現代的歐美社會由“M”型逐漸轉換成“V”型,以前勢力強大的中產階級,逐漸沒落……而中產階級是組成歐美社會的基石,也是歐美社會的穩定劑,當中產階級逐漸消失後,歐美社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
而且,對於國際社會而言,世界上的富翁與窮人的財富差距變得越來越大。
當然,世界產業大分工的結果,讓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交流,逐漸密切,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越來越緊密。由於國際商業資本的運作,迫使各國政府之間的聯係往來越來越頻繁,各國民眾之間的交往越來越深厚,各民族之間的思想文化意識的交流,越來越深入……這樣,爆發世界大戰的風險危機,越來越小。
地球,將變成人類的一個村莊。當然,一些極權獨裁統治國家或準民主國家,因為宗教信仰、政治製度等原因,它們自絕於這個地球村之外,如伊朗、北韓、古巴等。
因此,世界產業大分工的結果,是讓地球變得越來越和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