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獨嘯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視金錢如糞土者

(2019-07-10 08:34:26) 下一個

視金錢如糞土者

 

“自私自利”是生物的本能特性,理所當然,人類也具有這種“自私自利”的本能特性。而且,人類在智慧的支配下,可以把這種“自私自利”的本能特性,發揮到極致。例如,對生存資源的占有,即對金錢的占有,人類個體,可以無限製、無休止、無止境地占有金錢,永遠都不能滿足他們“自私自利”的本能欲望,他們占有的巨額金錢,遠遠超過他自身能夠消費的數量,卻對身邊的其他人類同類,沒有的足夠金錢開銷的窘境,視而不見。而在其它生物界,這種現象根本不存在,它們一般隻攫取足夠自己生存的物質資源,不會無休止、無限製、無止境地占有自己消費不了的、過多的生存資源。例如,世界上最貪婪的動物莫過於豺狼,豺狼以濫殺所食用的弱小動物聞名於世,但豺狼的“濫殺”也是有止境的,當它們所“濫殺”的獵物,足夠食用有餘後,便會適可而止;飽食後的豺狼不會“濫殺”。而人類貪婪的欲望,遠遠超過豺狼,永遠不能滿足!

但是人類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具有社會性動物的某些本能特征:為了自己種類能夠繼續存在,而不被自然淘汰,存在著強者照顧或保護弱者,年長者照顧或保護年幼者;這是動物內部相互之間本能的“愛”的關係。人類社會內部也存在強者把多餘的生存資源無償贈與弱者,或者把自己的生存資源與他人共享。

人類這種社會性的動物,因為具有高級智慧,為了滿足各種各樣的本能欲望,或者為了滿足其它生物所不具備的精神需求,而把自己占有的生存資源(金錢),用來換取“本能欲望的發泄”,或者換取自己的“精神需求”,而肆無忌憚地作踐、浪費自己的生存資源(金錢)……

儒家思想文化意識認為:“視金錢如同糞土者”,為儒家道德的高尚典範,被津津樂道。然而,世界上的確有許多人,在特定的場合、特別的環境、特殊的條件下,“視金錢如同糞土”。

 

第一節    樂善好施者

 

人類這種具有高級智慧的社會性的動物,為了整個人類族群能夠繼續繁衍、生存,存在著強者照顧或保護弱者,年長者照顧或保護年幼者;強者把多餘的生存資源(金錢或物資)無償贈與弱者,或者把自己的生存資源與他人共享。

人類個體在社會道德、宗教信仰、生物本能等的影響下,把自己多餘的生存資源(金錢等),或自己並不充足的生存資源,無償捐贈予因天災、戰爭、疾病等製造的社會弱者,而獲取精神上的快感和心靈上的慰藉,來滿足自己的生物本能的“愛”的欲望。而且,獲得的這種精神上的“助人為樂”的快感和心靈上的慰藉,是永恒而持久的,雖然它們不是很特別強烈,但是可以伴隨他們終身,讓他們終身沐浴在“愛的奉獻”的“助人為樂”的海洋裏。

A、當天災、瘟疫、疾病、戰爭、政治製度、國家政策、社會體係等製造的貧窮,許多人麵臨饑餓、疾病、死亡等的威脅下,一些自身並不富裕的人們,表現出讓人驚歎的“愛的奉獻”,他們把自己並不多餘的生存資源與他人共享。

B、有些人本身是社會體係裏的巨富,他們擁有終身享用不完的財富。在社會道德、宗教信仰等的影響下,他們把自己的部分財富捐贈予社會、回饋與社會,表現出非凡的“愛的奉獻”。

C、在社會道德、宗教信仰、社會思想文化意識的影響下,一些人決定把畢生奉獻給社會,他們時時刻刻以行動表現“愛的奉獻”。而且,他們在對社會“愛的奉獻”的過程中,從未要求或想到社會給予他們以回報,許多人是默默無聞地進行“愛的奉獻”。

當然還有其它形式的樂善好施者。

按照現代歐美人的認知:真正的樂善好施者,對於金錢的對待非常認真和重視,對他們而言,金錢是幫助他人、解除他人脫離困境的一種必不可少的載體。在歐美,許多大富豪捐贈天文數字般的財富予社會,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而做出決定。而且,他們把財富捐贈的對象,都要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和考慮,絕不會輕而易舉地捐贈給個人或機構。因此,決不能把歐美的“樂善好施者”,歸為於“視金錢如糞土者”。

當然,在中國整個曆史上都存在“視金錢如糞土”的“樂善好施者”,中國的儒家書麵文字描述:他們“見義勇為”,對待落難的“英雄”,慷慨解囊,卻對身邊真正需要幫助的窮人、弱者等視而不見……這是真正的“視金錢如糞土者”。

 

第二節   賭徒

 

中國人喜歡賭博,即使在嚴厲禁止賭博的“文化大革命”時代,中國人都照樣賭博;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流傳廣泛、人人皆知的順口溜:“十億人民九億賭、還有一億二百五”;當中國大陸的經濟迅猛發展後,澳門一躍而起,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賭城,其中的豪賭客絕大部分是中國人;在華人占總人口比例非常低的歐美國家裏的賭場,接近一半的賭客是華人……

很少有中國人認為賭徒是“視金錢如糞土者”,因為賭徒的主觀意願:是想在賭場裏或在賭博的過程中贏錢,而不是輸錢(當然,現代中國大陸以賭博的方式,變相行賄者例外)。

賭博是一種精神性的娛樂遊戲,對人的精神性的刺激,不比人類其它生物本能的欲望刺激,所產生的精神快感低。而且這種精神上的快感刺激,不是可以由任何其它快感可以代替。但是這種刺激快感不能持久,很快就會讓賭徒產生強烈的“後悔”感,賭徒就在這種患得患失之間,讓自己的精神意識,處於“火與冰”的交替之中,而不能自拔……因此“賭癮”是一種精神性的疾病,這種疾病是後天形成的,這種“疾病”容易在精神空虛的族群裏橫行肆虐,例如中華民族。

當賭徒在“搏鬥”時,他們的意誌、精神非常集中,智力水平超常發揮,全神貫注於每一張牌、每一匹馬、每一個號碼、每一注籌碼等。在此時,金錢隻不過是賭徒用在賭博過程中的道具,隻不過是賭徒用於賭博戰場上搏殺用的武器……正如中國小頑童之間的賭博遊戲,他們之間的輸贏物品是彈珠、紙牌等兒童玩具;而正在賭博過程中的賭徒手中的金錢,與小頑童手中的玩具一樣,沒有任何區別……

因此,賭徒在賭博的過程中,或在下注的時刻,他們是“視金錢如糞土者”,盡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是超級吝嗇鬼。

 

第三節   毒品癮君子

 

與賭徒一樣,當毒品癮君子的毒癮發作時,他們的眼中、心中、意識裏隻存在毒品,在他們的思想精神意識裏,僅僅是希望獲得毒品。隻要能夠滿足他們的吸毒欲望,他們可以把身邊的一切用來交換毒品,其它的一切都與糞土無異。

因此,毒品癮君子的毒癮發作時,他們是“視金錢如糞土者”,盡管在日常生活中,他們可能是超級吝嗇鬼。

 

第四節   餓夫

 

中國儒家文化津津樂道的是:不食“嗟來之食”,是儒家君子的典範。在等級森嚴的儒家封建神權崇拜的社會裏,一個出身於上層社會的“落難君子”,為了捍衛自己“君子”的高貴的麵子尊嚴,寧可餓死,而拒絕接受沒有尊嚴的“嗟來之食”,是有他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文化意識的原動力。如果本身是受人隨意使喚的奴隸,或社會地位處於下層的人物,根本不存在“麵子尊嚴”,他會心安理得地接受“嗟來之食”。而“嗟來之食”,也隻能是在等級森嚴的社會裏產生,在現代“人人平等”的歐美資本主義社會裏,根本不可能存在“嗟來之食”。

人類個體都有繼續生存的強烈的本能欲望,“饑不擇食”,是饑餓的人的本質特征。對於餓極的人而言,在他們的眼中、心中、思想意識裏,就僅僅存在食物……此時,世界上的一切都沒有比食物更重要,他們可以用自己所有的一切,來換取食物,金錢等其它物資,都不比食物更重要。

因此,可以把“餓夫”認為是“視金錢如糞土者”。(如果按照生物的本能欲望而言,對於人類,“金錢”就是人類所有的生存資源的“代稱”,其本身就包含“食物”,因此把“餓夫”歸類為“視金錢如糞土者”,有些牽強附會。)

 

第五節    敗家子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商人範蠡評價他的兩個兒子:大兒子從小就跟著我打拚,知道財富來之不易,因此吝嗇;小兒子從小就跟著我過富貴的日子,根本不知道財富是怎樣得來的,因此也就不會把財富當著一回事……

對於“生而富貴的人”而言,他們從小就生活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裏,根本不知道財富得來不易,因此財富在他們的眼中、心中、思想、意識裏,就是尋找“取樂”,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生物本能欲望刺激的工具。在“敗家子”的思想意識裏,財富與糞土無異。

因此可以把“敗家子”在滿足自己生物本能的各種欲望刺激的過程中,也就是“敗家”的過程中,把他們認為是“視金錢如糞土者”。

 

第六節    巨額欠債者

 

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而欠下巨額債務,按照他們的能力,即使拚命賺錢,終身都不可能完全還清他們的債務,金錢永遠都不可能屬於他們自己。

因此巨額欠債者,可能成為“視金錢如糞土者”。

 

第七節   暴發戶

 

有些人一夜之間獲得巨額財富,就仿佛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般。而且他們從來都沒有擁有過,這麽多不可想象的財富,因此他們的精神思想意識,受到巨大的衝擊……

在社會思想文化意識、人文體係、政治製度、社會風俗的影響下,這些暴發戶將會徹底地改變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 : 他們將會盡可能地滿足自己的各種生物本能欲望(此前被壓抑的本能欲望),來消費這筆“得之極易的財富”。

因此,暴發戶在滿足自己本能欲望的過程中,極有可能成為“視金錢如糞土者”,盡管他們以前可能是吝嗇鬼。

 

第八節    真正的聖人

 

人類社會存在一個極小的族群,他們生活在自己的理想追求中,懷著強烈的理想主義,是一群精神生活的貴族,其精神思想意識,對金錢的認知,近似於“視金錢如糞土”。

 

一、懷著強烈的維護或改造、創建社會製度體係的使命感的聖人。

A、為了自己的理想的追求,懷著強烈的理想主義,卻仍然有強烈的權力占有欲望的聖人,如中國的聖人孔子、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等。

B、為了自己的理想的追求,懷著強烈的理想主義,僅僅存在悲天憫人的博大胸懷,沒有任何的私心雜念,心甘情願地承擔人類所有的罪孽的聖人,如耶穌基督。

 

二、對社會製度、社會現實非常失望,麵對人類的痛苦而不能為力,隱居遁世的聖人。

A、本身懷著改造人類世界美好的理想願望,但是麵對社會現實,卻無力回天,最終隱居遁世的聖人,如老子等。

B、麵對人類社會的痛苦,卻希望逃避社會現實,妄圖消除自己一切的生物本能欲望,讓自己的精神意識,生活在虛幻的世界裏,如中國的莊子、印度的釋迦牟尼等。

 

總之,除了真正的聖人外,也有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強烈的生物本能欲望:權力欲、精神刺激欲、物質占有欲、性欲等,而讓他們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特殊的環境裏,對金錢的態度,“視金錢如糞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新手一位 回複 悄悄話 錢不夠多。
新手一位 回複 悄悄話 那是因為錢不夠多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