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子

網絡菜鳥 隨便聊聊
正文

《之前的我們》— 文藝青年的驪歌

(2024-03-10 13:18:01) 下一個

奧斯卡開獎在即,影評人的預測也已紛紛出爐,獲最佳影片和最佳原創劇本提名的Past Lives《之前的我們》(又譯:《過往人生》、《因緣》)最終可能得不了獎,但這部小眾電影依然是不可多得的好片子,讓我一次次想到它。

《之前的我們》口碑很好,今年頒獎季的第一個電影獎New York Gotham 的最佳影片就頒給了它,緊接著Film Independent Spirit Awards獨立精神電影獎給了它五項提名,後獲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兩大獎。金球獎也給了它五項提名包括: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劇情類電影、最佳劇本和最佳非英語電影。

我是去年夏天坐在電影院看的這部電影,結束時聽到後座有人拍了手,而我還沉浸在那個氣氛中,不想起身。很久沒有看到這樣傷感、溫馨、細膩和清純的電影了,我早已過了執著往昔的年紀,但被影片的悠悠情調感動,有些心酸。故事很簡單,韓國兩小無猜的同學,因為女孩家移居北美斷了聯係,12年後通過facebook“相遇”, 非常東方式地、含蓄地開始網上聊天,各自牽掛卻始終清醒地知道,他們已身處兩個不同世界,地理意義上的和非地理意義上的,這些不同讓他們理智地“分手”,卻又斷不了感情上的依托。又一個12年過去,男人終於有勇氣來到紐約,他心中的“白月光”其實既不光鮮也不成功,但在他眼裏依然是那個她,沉默寡言的男子借著酒勁說,見到你之後我莫名其妙開始幻想其他的可能性,如果我12年前毅然來了紐約找你,如果你沒有離開韓國,我們會擁有怎樣的人生呢?我們是不是也會戀愛、分手、結婚、有小孩?他也終於告白:我知道你就是注定離開的那種人,你要去更大的世界,但我愛的就是這樣的你。而女孩對自己的選擇卻是義無反顧的,“我移民兩次來到紐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想著如何坐上回首爾的航班。”(這讓我想到作家李翊雲曾經說,我不去想如果我還呆在中國我的生活會是什麽樣,not leaving had never felt like an option. 不離開從來不是一個選擇。)

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舍得的過程,而對於移民家庭,舍,則更為決絕。你得告別過去,舍卻已有的生活而走向未知。雖然如電影中母親說的,你離開了你現在有的東西,你才會得到了另一些東西。但是舍依然是艱難的,對過去溫馨關係的舍不得,對童年、對青春的舍不得。人生有很多東西舍不得,總要回首、回望。但最終會明白,過去與我們漸行漸遠,天之涯、地之角,之交半零落,所有舍不得的都是要離開的,我們終究要學會“舍/得”。

影片中從小愛寫作的女主角,從小就在心中裝著外麵的世界,夢想的是諾貝爾文學獎,被父母到到美國,後來把目標轉到普利策獎,再後來偶遇年輕作家,為了房租住在一起,為了綠卡提前結婚。她不敢再提夢想,隻是在男生的鼓勵下才勉強說出一個東尼獎,她一步步退卻,一步步舍去理想,一步步靠近現實成為普通人,這不正是我們也曾有過的心路曆程嗎?但我們也沒有因為理想和勇敢而後悔,我們依然保有獨立的精神世界。

看完電影,我似乎聽完了一曲驪歌,異國他鄉文青們的傷感之歌,他們心靈的一部分永遠屬於那個的原生世界,他們的前世,他們的因緣,不思量自難忘。而當那個過去來到眼前,卻手足無措、無語凝噎,然後隻是寒暄,道一聲“別來無恙”。影片中男女主角二十四年後相遇,坐在紐約中央公園旋轉木馬前有一句沒一句聊著過往,但過去卻真的是如背景中模糊的木馬,就隻是遙遠的感覺了。保存一段記憶和愛著一個人畢竟不是一件事。但是知道還有人關心“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還是非常地溫暖。在現代快餐式的社會中,可能沒有多少人會頻頻回頭,但是我們依然珍惜年少時的夢想和情感。

電影把移民的情感、困境,特別是在異鄉文藝青年的困境拍得非常真摯,孤獨的夜,孤獨的街道,再一次和過去告別的孤獨的心靈。過去回不去,而此刻街頭燈火闌珊處還有一個窄小卻溫馨的家,一個依稀尚存的夢想,一個人等待你的歸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