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複興華夏禮儀服飾,展現五千年的輝煌/北京奧運會服飾禮儀倡議書

(2007-04-06 17:15:16) 下一個
男式漢服模擬圖
  
  
  複興華夏禮儀服飾,展現五千年的輝煌
  ——北京奧運會服飾禮儀倡議書
  敬致北京奧運會組委會、華夏民族同胞:
  華夏民族向來是熱情好客的民族。北京奧運會上,我們將迎來世界各地的朋友,我們應該拿出東道主的熱情,穿上我們民族的節日盛裝,施以我們民族的傳統禮儀,讓華夏民族的熱情與風采永遠給客人留下最美好的回憶!
  北京奧組委發出了“世界給中國十六天,中國應還給世界五千年”的豪言壯語,令人振奮。中國,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總和;華夏民族,以自古相傳的華夏文化把海峽兩岸以及世界各地的同胞聯係在一起。因此,我們要展現給世人的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是自強不息與厚德載物文化精神,是我們今日的成就與未來的理想。一個完善的民族,必然有獨特的個性;一個有長久美麗的民族,必然有悠久而燦爛的文化;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必然有自尊自信和真誠。因此,我們不僅要展現與世界相同的一麵,更要展現中國獨具風采的一麵。展現出我們民族的自尊自信、彬彬有禮。讓人類的文明在這裏交會、融合!
  國際奧委會對北京的評估報告的結論部分指出:“在中國北京舉辦2008年奧運會,將留下獨一無二的奧運遺產”。在中國北京申奧代表團陳述中,中國奧委會主席何振梁先生指出:“北京的奧運會將為北京、中國和世界體育留下一份獨特的遺產。”(見《中國北京申奧代表團陳述全文》)如何使這份獨一無二的遺產盡量減少日後的遺憾,是需要我們現在就考慮的問題。
  無論奧運會在哪個國家舉行,無不盡力展示本民族的獨特風采。我們民族的風采如何展現?服飾和禮儀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麵。服飾,是人的第二皮膚,是給人的第一印象;身穿民族服裝,民族的自尊自信、獨特風采由此得以展現!禮儀,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形式,穿上民族的禮服,采用民族禮儀,體現著民族的尊嚴,也體現著對客人的尊重!因此,奧運會上采用什麽樣的服飾和禮儀,應該給以格外的重視。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團結人民、推動發展的精神支撐。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中華民族麵臨嚴峻挑戰以及各種複雜環境屹立不倒、曆經劫難而百折不撓的力量源泉。”禮儀服飾是華夏文化的重要載體。
  我們正處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的大潮之中,我們應該成為弄潮兒,而不應該在大潮之中任其沉浮,更不應該在大潮中被淹沒;我們正處在多元文化交流的環境之中,華夏文化這一元的興盛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國家和民族軟實力的提升,需要形式,也需要內容。“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我們高興地看到:今年的兩會上, 政協委員葉宏明提議,確立“漢服”為“國服”;人大代表劉明華建議,應在中國的博士、碩士、學士三大學位授予時,穿著漢服係列的中國式學位服(3月11日中國新聞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站上的漢族頭像已經修改為身穿漢服的形象;在大陸和台灣兩地以及海外的新加坡、馬來西亞、新西蘭、日本、加拿大等地,出現了眾多宣傳深衣與漢服的網站,很多同胞不僅宣傳著深衣與漢服,而且把中華服飾和禮儀帶入到了他們的生活之中。所以,在奧運會上,中國人身穿深衣、漢族成員身穿漢服出場,就是落實到現實之中。
  我們曆來以“華夏民族”自稱,也以“華夏”而自尊自信,那麽,我們為什麽叫做“華夏”?《尚書正義》注:“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左傳•定公十年》疏:“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因此,如果不能展現我們的民族服飾之美,我們將愧對於“華”字;不能展現我們的民族禮儀,我們將愧對於“夏”字。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所以,我們不能不重視我們的衣冠,不能不重視我們的禮儀。隻有這樣,五千年的華夏文化才能充分體現出來,這樣才更符合十一五文化發展綱要的要求。
  怎樣把華夏服飾和華夏禮儀呈現於世人麵前?我們倡議如下:
  一、把“深衣”作為華夏民族“禮服”。
  穿著人員和場合:開幕式、閉幕式上的中國運動員隊伍,整個奧運會期間的禮儀服務人員。或者在開幕式上出現深衣方陣。
  為什麽要選擇“深衣”作為華夏民族的“禮服”呢?因為華夏民族的禮服至少應該具備這樣四項條件:第一,應該是與我們民族悠久的曆史文化持久相伴的服飾,而不是某個時代所流行的服飾;第二,應該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內涵的服飾,而不是隻求華美的時裝;第三,應該是代表華夏民族整體形象的服飾,而不是某個群體形象的服飾;第四,應該是具有華夏民族獨特風格的服飾,而不是各民族乃至世界各國服飾的拚湊組合。能夠完全符合以上四項條件的,隻有一項最佳選擇,那就是“深衣”!
  深衣創始於黃帝軒轅氏時代(有非常確切證據的也可以追溯到商朝),一直到明朝結束,都是中華民族服飾中最主要的一種;深衣不是某個朝代的服飾,也不是56民族中某個民族的服飾,在《禮記》中專門有《深衣》一篇加以記錄。因此,隻有深衣足以代表華夏的服飾傳統。由於我們一直重視文化傳承,重視曆史的延續,使得這種曆史悠久的衣服在中國不但延續了兩千多年,而且在明朝已經把“深衣製度”跟隨“家禮”寫入了官修的《性理大全》,作為每個學子的必修課,從而也使之成了民間節日慶典、冠婚禮儀所必備和習見的服裝。
  “深衣”的影響,不僅在中國,而且影響到東方很多國家。僅從服飾而言,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源於華夏服飾。比如,日、韓、越等國家地區,由於曆史上屬於中華文明圈,所以他們的服裝也是交領右衽,寬袍大袖,與我們一樣,體現了東方文明的一致性,和華夏民族當年的精神影響力。但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地區卻是在宋明時代奠定其服飾形態的,所以他們的服裝用古代的術語叫做:直身(也叫直裰、道袍),與華夏深衣屬於同源而異流。
  深衣是最能體現華夏文化精神的服飾。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口寬大,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後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係大帶,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體現天道之圓融,懷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間之正道,行動進退合權衡規矩,生活起居順應四時之序。因此,把深衣作為華夏民族的禮服是最佳的,也是唯一的選擇。除此之外,任何“創造”出來的服飾,都無法包含五千年的華夏文化內涵;56民族中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都無法代表華夏民族的整體。因此,建議華夏民族的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在入場式、閉幕式上身穿深衣,司儀及禮儀人員等也身穿深衣。至少應該有深衣方陣。
  在奧運期間,我們應該向全國人民倡導全國人民身著華夏民族最具特色的服裝——深衣,尤其是北京市民以及觀看比賽的市民、華僑。當然,觀眾、市民的服裝幷不在奧委會考慮之列,但卻是可以通過倡導,借助市民的愛國熱情而迅速傳遞的!我們作為奧運的東道主,作為一個五千年曆史的禮儀之邦,應當首先有一種主人翁的意識,就像古代的迎接大賓——主人會穿上自己最好的禮服!讓客人永遠難忘。
  二、把“漢服”作為漢族的服飾。
  穿著人員與場合:漢族同胞與其他55個民族同時出場時。倡議漢族同胞穿起來。
  深衣代表華夏民族的形象,漢服代表漢民族的形象。漢服,是從深衣發展演化而來。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漢服”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漢書》:“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製度”。這裏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製度。
  所謂“漢族”的形成,直接與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匯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征。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製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從此來說,“漢服”中的“漢”本來幷非指現在所說的“漢民族”,而是指“漢朝”。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深衣”是漢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漢服”則是從漢朝開始才有的名稱。
  我國有56個民族,至今有55個民族依然有自己的民族服飾,可歎的是惟獨占華夏民族人口比例超過90%的漢族失去了自己民族的服飾,實在是不可思議!漢族不是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隻是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這種服飾才從清朝開始中斷了三百六十餘年。有鑒於此,誠請奧組委在本次千載難逢的時刻,提倡漢族同胞身穿漢服,以此解決漢族的民族服飾問題。
  三、華夏人士,行我華夏之禮:拱手作揖
  “禮”分為禮義和禮貌兩個方麵,禮義是禮的內在含義,禮貌是禮的外在形式。《禮記•曲禮上》說:“禮從宜,使從俗。夫禮者,所以定親疏、絕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我們知道“三代不同禮”,所以,禮儀的形式可以變通,但是,禮儀的內在含義卻不能變,我們的民族不能沒有自己民族的禮儀形式。
  當我們國家的人員到別的國家訪問時,我們尊重當地的禮儀形式,這是對其他國家的尊重;當別的國家的代表到中國訪問的時候,采用中國禮儀也是對中國的尊重。如果我們拋棄自己民族的禮儀,在國內也采用西方禮儀形式,那不僅是我們對本民族禮儀的不尊重,也無法體現我們民族的自尊自信。
  使用華夏民族的禮儀形式,是“自強不息”的體現,出國時尊重對方的禮儀形式,是“厚德載物”的體現。我們一直以“禮儀之邦”自許,卻在本國之內的重大場合使用西方的握手禮,放棄華夏民族流傳了數千年的禮儀形式,我們無法再自許為“禮儀之邦”。所以,建議用華夏禮儀中非常基本的拱手作揖禮作為我們的禮儀形式。(男女施此禮時,所不同的隻在於:男子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女子右手在前、左手在後。)
  以上倡議,是我們作為華夏民族的成員而鄭重提出的,殷切期望著奧組委和國家政府予以斟酌,殷切期望著華夏民族同胞給以熱情支持。
  (趙宗來 執筆)
  ————————————————————————
  附件: (派專人送往北京)
  深衣、漢服效果圖
  深衣、漢服知識簡介
  拱手作揖示範圖
  ------------------------------------------------------
  聯合倡議:
  張婷婷(南京大學博士)
  王寧邦(南京大學博士)
  孟 欣(中科院博士)
  謝利子(中科院博士)
  林夷山(四川大學博士)
  袁 鵬(北京大學博士)
  陳瑞川(北京大學博士)
  盧憲英(中國人民大學)
  蔡洪波(北京某大學博士)
  盛誌強(北京某大學博士 )
  吳思忠(北京某大學博士)
  鄧菡彬(博士)
  呂兆毅(教授,中農財智研發組織資深高級策劃專家)
  湯俠聲(北京大學教授)
  劉中文(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蘇州大學博士後)
  張忠民(河北經貿大學教授)
  韓 星(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尹德翔 (寧波大學副教授,南京大學博士)
  劉振偉(新疆師範大學副教授,蘇州大學博士)
  陳愛中 (哈爾賓師範大學副教授,東北師範大學博士)
  李 康 (哈爾賓師範大學副教授,哈爾賓師範大學博士)
  張文德 (徐州師範大學副教授,南京師範大學博士)
  遲瑞芹(濟南大學副教授)
  金 菡(濟南大學副教授)
  趙宗來(濟南大學副教授)
  韓 恒(鄭州大學講師,博士)
  王 玉(濟南大學講師,在讀博士)
  鮑懷敏(濟南大學講師,在讀碩士,漢風唐韻漢服工作室負責人)
  呂晨紅(濟南大學講師,在讀碩士)
  崔海鷹(碩士)
  宋立林(碩士)
  海麗娟(碩士)
  楊兆凱(碩士)
  蔣 慶 (陽明精舍山長)
  王財貴(教授,博士,台灣漢學教育協會理事長)
  王希賢(曲阜孔子學堂校長)
  高士濤(河北渤海琴社社長,著名琴家)
  傅路江(河北明德學堂校長)
  吳孟恩(河北省振興中華文化協會常務副會長)
  李道基(蓮花池書院院長)
  柳河東(當代儒學網站長)
  段炎平(洙泗書院網主編)
  湯傳忠(明德天下國學社社長,企業家)
  黃誌宵(溫州儒學研究會理事)
  吳光同(吳門琴社副社長)
  李清聯(中國作協會員)
  周應之(上海孟母堂堂長)
  蔣稚翼(東南畫院秘書長)
  童緯強(新加坡華人)
  申自強(禮儀專家)
  賴鴻標(台灣儒商)
  孟 華(企業家)
  袁 彥(企業家)
  倪師韻(著名琴人,斫琴師)
  高 佳(民間學者)
  周北辰(民間學者)
  肖先華(民間學者)
  施 揚(青年學者)
  沈誌奇(青年學者)
  李 明(青年學者)
  林權勇(律師)
  孫小青(律師)
  錢元祥(加拿大多倫多漢服複興會會長)
  嚴傑(加拿大多倫多漢服複興會副會長)
  楊儁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古琴協會會長)
  我們鄭重推薦下列人員接受新聞采訪
  專家組:(回答服飾禮儀問題)
  趙宗來(山東)0531-82769531 王育良(澳洲) 13817209814
  吳 飛(山東) 13722864904 遲月璐(吉林)13844016479
  張夢玥(四川)13996256125
  宣傳組:(回應漢服現狀問題)
  方 芳(天津)13820404096 王 允(上海)13341698020
  黃海清(上海)13917692573 施 揚(上海) 13341802893
  蘭玉獻(上海) 13818775586 段炎平 (山東) 13455374185
  李 偉 (浙江) 0518-5607956 傅路江(河北)13832142936
  傅 奇(蘇州)13814894405 邱 宏(重慶) 13638353654
  江海峰(南京)13337806510 李玉娟(北京) 13810538390
  
  
  該倡議,由下列網站在清明節同時公布
  華夏複興網 http://www.hxfx.net
  漢網http://www.hanminzu.com/bbs
  紹南文化http://www.dujing.org
  全球讀經教育網http://yp719.et.cyu.edu.tw/cgi-bin/leobbs.cgi
  國學小區http://bbs.gx789.cn
  天涯小區•國學論道
  http://www.tianya.cn/index.asp?vitem=647&idDefaultItem=0&idWriter=6804570&Key=851833155
  秋雁文學小區•華夏文化 http://www.backbird.com/list.asp?boardid=37
  紫竹在線 http://bbs.zjuo.com/index_139.htm
  中華閱讀網 http://www.zxsyd.com/bbs1/index.asp?boardid=203
  當代儒學網 http://www.cccrx.com
  洙泗書院網 http://www.zhssy.com
  新青島•情感世界•人到中年
  http://club.qingdaonews.com/club_entry.php?board_id=88
  春秋中文小區•文化長河 http://bbs.cqzg.cn/forumdisplay.php?fid=33
  憶石中文小區http://www.citychinese.com/bbs1/index.asp
  華夏漢人http://www.hxhanren.com/forumdisplay.php?fid=6
  一德傳統文化教育網 http://www.kmz2004.com
  流觴亭 http://www.liushangting.com/bbs
  南洋華人論壇http://www.sghan.org/nanyang
  居庸詩社•藝文類聚 http://www.juyongss.com/bbs/index.asp?boardid=15
  多倫多漢服複興會網站http://www.skycitygallery.com/hanfu/hanfutor.html
  西祠胡同與子同裳漢服坊 http://www.xici.net/b723831/board.asp
  百度華夏衣冠吧 http://post.baidu.com/f?kw=華夏衣冠
  淑女學堂 http://www.fxssh.co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