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論:一個民族的“失聲”《南京夢魘》紀錄片叫座
(2007-02-01 14:38:56)
下一個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70周年,最近也有很多相關題材電影,有一部美國人拍的紀錄片引起了轟動,不知道為啥,《南京夢魘》由美國人朗恩•喬瑟夫籌備10年拍攝而成南京夢魘》2005年正式開拍,影片所花費的近十萬美元全部是喬瑟夫自己的積蓄。該片在美國的加州、華盛頓州、紐約州等地試映50多場,每場幾乎都是座無虛席,有時甚至連走廊都站滿了人。許多美國觀眾邊看邊流淚,放映結束之後,人們還沉浸在震撼中無法自拔。
與此同時,另一部由美國人製作的、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紀錄片《南京》也受到了眾多中國觀眾的關注。該片自本月20日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首映以來,已連續播映三天並引起轟動。該片講述了1937年十幾位歐美商人及宗教人士在南京建立避難區,保護了近25萬當地市民免受日軍暴行的曆史,被譽為“中國版《辛德勒的名單》”。
電影評論人士認為,該片的圖片資料之完整,史實之引人入勝,製作藝術之精良超越了以往任何一部同類主題的電影,而且這部電影通過一個美國人獨立的視角來敘述史實,不代表任何社團、政黨或國家的利益,所以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喬瑟夫說,令他感動的是,在一次試映後,許多美國華裔觀眾被深深地打動,他們紛紛慷慨解囊,少則捐500美元,多則捐1000美元。有位老人當場捐了1萬美元。喬瑟夫說,他要把這些捐款用在影片的宣傳和推廣上,讓更多的人能看到它。
如今,在南京大屠殺過去69年後,他將《南京夢魘》中、英文版上傳到網絡,供網友免費下載,甚至還“鼓勵盜版商盜版”。據Y ouT ube與google提供的數據,到目前為止,這部紀錄片已被下載了100餘萬次。
“哪部好萊塢電影有這樣的傳播率?”約瑟夫興奮的聲音從越洋電話裏衝出來。
約瑟夫介紹,紀錄片的資料全部從美國檔案館、圖書館、日本人拍攝的影像及華裔作家張純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殺》中得來,此外,“沒有受到中國任何一家研究機構的幫助”。
吳海燕解釋說,約瑟夫是在強調這部紀錄片的客觀、中立,這也是他本人對待這段曆史的態度。有時候,他客觀、中立得近於“冷酷”。在編輯影像時,那些尚滴著鮮血的頭顱、被虐殺的婦女、被割掉的生殖器、燒焦的屍體,時常讓吳海燕不忍看下去,她央求約瑟夫別用這麽多極端殘暴的史料,因為“不希望把自己的同胞表現得那麽慘”。約瑟夫會很嚴肅地告訴她,不要把情緒帶到工作中來,“你做過記者,應該知道立場中立的重要性”。
一個民族的“失聲”
一名華僑在博客上用“奇妙”來形容自己對該片放映的感受,“美國人的熱情與好奇心像火山爆發一樣噴湧而出”。美國《僑報》記者看到的是,“禮堂座無虛席,走廊都站滿了人”,“在洛杉磯與加州灣區,好幾個白人連看數場,包括他們完全聽不懂的中文版”。
每場放映完後,約瑟夫與吳海燕都毫無例外被觀眾團團圍住。“他們簡直把我們當成了曆史學家。”吳海燕說。美國人的提問常讓她哭笑不得:八年抗戰是什麽?日本人和中國人幾乎長得一樣,他們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仇恨?南京現在怎麽樣?中國和日本恢複建交了嗎?
約瑟夫應付起這些問題來,比中國助手從容得多。“他們問這樣的問題,再正常不過了。要不是偶然接觸到,我這個二戰史迷對此同樣一無所知。”他說,美國曆史教科書在介紹二戰曆史時,中國戰場的情況僅是一筆帶過,更不用說南京大屠殺了。此外,美國作為“日本的好朋友”,其實是模糊這段曆史的“幫凶”,為的是 “讓日本在西方世界的形象顯得體麵,而讓中國人看上去很糟糕”。
“美國人是看不到,而日本人是不願看到。”吳海燕說。約瑟夫曾聘請一個美籍日裔負責日文版的工作,沒過多久,此人就開始“不對勁”,她幾次三番地與約瑟夫激烈辯論,“我所知道的情況不是這樣的,這是謊言!”此後,合作不得不中斷。在一次放映結束後,一個日本觀眾衝到台前,對約瑟夫說:“你的片子多處失實!”此外,他們還曾接到過匿名恐嚇電話與郵件。
雖然負麵與正麵的反饋來得同樣強烈,約瑟夫仍充滿了興奮與成就感。吳海燕也同樣歡欣鼓舞,畢竟,《南京夢魘》使這場劫難前所未有地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引起巨大轟動。
約瑟夫拿猶太民族與中國做了個對比:這兩個民族受到的迫害與虐待幾乎不相上下,但猶太人受納粹壓迫的曆史被全世界所知曉,相關題材的電影就有上百部,而南京大屠殺卻“像是不曾發生過”。他分析,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猶太人善於利用全球尤其是美國的媒體,而中國與全球媒體的合作仍相當少,這導致了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傳播效果”不佳。
但在吳海燕看來,南京大屠殺在西方乃至全球範圍內的“失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南京大屠殺的原始影像資料基本保存在美日兩國,但它們像是被遺忘了一樣”,如今,《南京夢魘》產生空前反響,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製作者是一個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