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371) 北疆遊之戈壁篇

(2025-11-19 12:45:16) 下一個

有關北疆旅遊的文章很多,通常都是介紹某個景點,我想要反過來,根據不同的地貌來介紹,對於北疆的地貌豐富性,我想沒有去過的人是沒有親身感受的,那裏是集中了包括沙漠,戈壁,草原,高山,雪山,湖泊,雅丹,石林等等幾乎我們可以想象到的大多數地貌,可以說除了溶洞和海洋沒有,其它的都有。

新疆旅遊攻略!五次去新疆旅遊後,給大家的69個建議!值得一看!新疆旅行幹貨!-新疆南線北線國際旅行社

今天我們來介紹北疆遊中看到的第二個讓人難忘的地貌,戈壁。

首先我們來區分一下沙漠和戈壁這兩種比較接近的地貌
沙漠 Desert,主要是“沙”主導的地貌。
戈壁 Gobi,主要是碎石、礫石、裸岩構成的硬質地表,不是沙丘。

北疆可見的戈壁代表包括,準噶爾盆地(整個底部都是戈壁),烏魯木齊往北、五彩灘附近、阿勒泰山南麓、福海一帶幾乎全是戈壁

其實不同於我們通常想象中的那種灰色戈壁的荒涼景象,戈壁其實充分了色彩和植被,動物,外加有很多的人類活動的痕跡。下麵我們按照顏色和質地來介紹一下不同的戈壁

- 黃色 / 金黃戈壁(沙丘與風積黃土)

成因: 風化的砂岩、含鐵氧化物的沉積物以及細沙長期堆積被風搬運、陽光下顯黃。
典型地點/路段: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S21 高速穿越帶、烏爾禾周邊等。古爾班通古特是北疆最大的半固定/固定沙域,視覺上多為黃褐至金黃色調,遠近層次分明。
視覺效果:很有大漠孤煙直的感覺,遼闊而蒼涼

- 灰色 / 淺灰戈壁(礫石戈壁、鹽堿地、風化泥岩)

成因: 礫石、粉沙、鹽堿殼或風化的泥岩暴露,含碳酸鹽或鹽霜時顯灰白。
典型地點/路段: 準噶爾盆地內的淺丘與戈壁帶、公路旁的礫石平原(例如某些獨庫公路北段與通往喀納斯的支線)。
視覺效果:硬朗的荒漠形象

- 黑色 / 深褐(油砂、玄武岩出露、含機質層)

成因: 地表有石油/油砂滲出(如克拉瑪依黑油山),或為玄武岩、黑色礫岩出露。油漬和碳質物使地表偏暗。
典型地點: 克拉瑪依周邊(黑油山)及某些火山岩出露帶。
視覺效果: 黑色地帶在日光下反光強烈,和黃沙或白沙對比強烈

- 彩色/斑駁戈壁(風蝕層理、沉積帶色彩分層)

成因: 不同時代沉積物(含氧化鐵、氧化錳、粘土)和風蝕形成彩色層理。
典型地點: 吉木薩爾五彩雅丹、某些丹霞殘丘屬此類(北疆有局部彩色地層)
視覺效果: 通常是非典型的丹霞地貌的融合體,非常適合拍攝風景大片

如果是可以自駕,對於拍攝風光大片有更多的自由度,下麵是一個簡單的推薦,北疆環線常見的“色彩-路段”(便於自駕規劃)

烏魯木齊 → 烏爾禾(魔鬼城) → 克拉瑪依: 黃褐色雅丹+局部黑色油砂(克拉瑪依黑油山)。烏爾禾魔鬼城以風蝕形成的棕紅與黃褐色為主,形態奇特。

經 S21(阿烏線)穿越古爾班通古特腹地: 大麵積黃色/金色沙丘、半固定沙丘與礫石戈壁交替;可見連片的沙浪與低矮灌木。古爾班通古特是典型代表。

向北去阿勒泰、布爾津方向(靠近白沙湖/白沙山): 白色石英砂沙梁與藍色湖水、遠雪山同框(白沙山/白沙湖)。

獨庫公路北段與戈壁邊緣: 灰色礫石戈壁與紅色砂岩峽穀相間(“百裏畫廊”色彩過渡明顯)。

哈密、達阪城、大型能源基地一帶: 大規模光伏場與風場可見(下節詳述)。

在戈壁中的高速公路急駛,窗外的風景讓人舍不得入睡,而手機拍攝在運動的汽車上的確效果一般,推薦可以購入Insta360那種FPV攝影器材,輕便小巧,而且拍攝方便,當然也有問題,以後再談。

北疆戈壁的風景絕對不止是蒼涼的荒原,堅挺的灌木,還有偶爾可見的動物,其實還有很多其它的人類活動的痕跡,包括哈薩克牧民轉場時漫天的羊群,延綿數公裏的光伏麵板,巨大的風電機群等等,每一個圖畫都讓人震撼。

(圖片中背景裏麵大片像湖水一樣的黑色其實就是光伏森林,延綿十幾公裏)

光伏(太陽能)

分布/規模: 新疆是中國重要的光伏開發區之一,近年在戈壁/荒漠地區大規模鋪設地麵光伏板(報道指出新疆有超GW級的大型光伏場並網)。例如近年在烏魯木齊周邊投入並網的大型太陽能電場。

在環線中何處可見: S21 路段穿越的荒漠/戈壁帶與周邊平原常有商業或國企鋪設的光伏地麵電站(尤其靠近輸電幹線處)。達阪城 / 烏魯木齊周邊也有“百萬千瓦級”風光基地可見。

視覺感受: 光伏電場在荒漠中形成大片“鏡麵陣列”——白天在陽光下強烈反光,遠望像一塊規則的金屬地毯;對比自然戈壁時形成人工與自然的巨大反差,適合俯拍或從路邊高處拉遠鏡頭拍攝幾何感。

最讓我震撼的光伏是從魔鬼城往賽裏木湖的路程中,看到雲下山的自然奇景,還有延綿十幾公裏的巨型光伏電場,遠看有湖水的感覺,近看就是巨大的光伏麵板的海洋。藍色光伏板在灰色/黃色戈壁上形成極強的人工與自然對比。

(圖片背景中就是巨大的wind farm,估計多達上千個)

風電(風力發電機群)

分布/規模: 新疆南北均布局風電場:哈密“百裏風區”、烏恰高海拔風電、達阪城傳統風場以及阿勒泰/木壘新建風場等都有大型機組並網或建設中。報道提及多個百萬千瓦級或大型風光基地在新疆並網或建設。

在環線中何處可見: 達阪城、哈密方向的風區最密集;北疆環線上靠近達阪城與某些山口的路段常能看到成片風機。達阪城、哈密、木壘等地的白色高塔在遠山與戈壁之間很醒目。(我參加的北疆環線沒有過達阪城)

視覺感受: 高大白色葉片在戈壁中像“巨人”,產生強烈比例反差。拍攝建議用長焦壓縮或逆光剪影,繞行靠近基礎拍能感受震撼的規模

最讓我震撼的風電景象在五彩灘附近,風機密度極高,十幾公裏長的“風車森林”,巍巍壯觀。

(個人喜歡的照片,前景是牧民的牛羊,中景是巨大的風車群,背景是天山山脈的雪山)

牧民轉場

很多人在電視劇“我的阿勒泰”中看到過哈薩克牧民的轉場的片段,可能會有一種震撼,但是真正的親身感受,親眼所見,才是一種難以形容的開闊心境,那種“天蒼蒼草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詩歌的意境。

在北疆,哈薩克牧民每年會進行 四季轉場(春、夏、秋、冬),其中最具儀式感、視覺衝擊力最強的,就是 秋季轉場(秋季放牧地 → 冬牧地)。每年 9 月下旬—10 月中旬,一支牧民隊伍可帶 幾百到上千隻羊、幾十頭馬、牛、駱駝,從高海拔夏牧場(山地草原)遷往低海拔冬牧場(河穀、沙地、戈壁邊緣),每天行走 10–15 公裏,整個轉場持續數日到半個月。轉場像一場遷徙,是北疆典型的“遊牧文明在到今天仍然延續”的活態景觀。

我們看到的哈薩克牧民轉場是在伊犁附近,據說是新疆最大的轉場之一,他們從高海拔(高達 1600–2500m)的夏牧場(喀納斯、禾木、那拉提、巴裏坤等地),向低海拔的冬牧場(布爾津河穀、伊犁河穀、阜康—吉木薩爾一帶低山)開拔。現代的牧民也有了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我們開到過騎著摩托車的牧民,趕著幾千隻綿羊的壯觀隊伍,很多自駕遊的車都停下來,慢慢地感受那種天地人羊的唯美畫麵。(我們因為是旅行團,司機趕路就沒有停車,有點可惜)。

北疆的風景,不單是很多遊客看到的草原,雪山,更多的其實是旅途的風景,尤其是那種有溫度的牧民的風景,還有那些巨大的風車森林,光伏海洋,他們才是我們不遠萬裏,跋山涉水去尋找的風景。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頂級朋友 回複 悄悄話 謝謝你的詳細介紹,你眼裏的北疆確實與眾不同!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