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二戰勝利八十周年,而全世界很多國家都有相關的紀念活動,而作為一個黃埔軍校軍人的後代,我也格外感慨,今天想要回顧一下曆史不應忘記的黃埔抗戰將領。
對於很多八零後以及後麵的年輕人,可能都不太清楚黃埔軍校,但是在中國近代曆史,黃埔軍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存在,對於國共兩黨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那我就從黃埔軍校的簡單介紹開始。
黃埔軍校,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因校址位於廣州市黃埔區長洲島,所以通常被稱為黃埔軍校。它是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於1924年創辦的,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
在辛亥革命後,孫中山意識到缺乏一支屬於自己的革命軍隊,是導致革命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國共兩黨的支持下,他決定創辦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培養屬於國民黨自己的軍事幹部,以便消滅軍閥勢力,實現國家統一。
黃埔軍校從一開始就是國共合作的產物,也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成果。國共兩黨都有很多優秀人才在校內擔任重要職務,例如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與以往的舊式軍校不同,黃埔軍校不僅重視軍事訓練,還設立了政治部,強調政治思想教育,要求學生既能打仗,又懂革命理論,這在當時的中國是獨一無二的。
而黃埔軍校最出名的就是名將輩出,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的軍事人才,這些畢業生在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等重大曆史事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中國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許多國共兩黨的著名將領。
黃埔軍校自1924年在廣州創辦,後因時局變化,校址曾多次遷移,包括南京、成都等地。最終,在1949年底遷至台灣。盡管校址和名稱幾經變更,但在中國近代史上,“黃埔軍校”這個名稱始終代表著其特殊的曆史地位和深遠的影響。
黃埔軍校的曆史可以分為大陸時期和台灣時期。通常我們所說的“黃埔軍校”主要是指其在大陸的辦學曆史。
大陸時期(1924-1949): 在大陸的25年間,黃埔軍校本校(總校)共開辦了23期,培養了約5.2萬名畢業生。如果算上其在全國各地建立的十多所分校和各種訓練班,黃埔軍校係統培養的軍官總數則超過20萬人。
台灣時期(1950年至今): 1950年,黃埔軍校在台灣高雄鳳山複校,並繼續沿用“陸軍軍官學校”的名稱,至今仍在辦學。
黃埔軍人在抗戰中的貢獻
抗日戰爭是黃埔軍校學員貢獻最大的時期。根據曆史資料,在抗戰期間,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的軍官,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投身於抗日戰場。
參戰人數: 黃埔軍校各期畢業生在抗日戰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據統計,黃埔軍校及其各分校在抗戰期間,共培養了大約20萬名學生,其中絕大部分都直接或間接參與了抗戰。
犧牲人數: 曆史資料顯示,有超過2萬名黃埔軍校畢業生在抗日戰爭中壯烈犧牲。許多著名將領如戴安瀾、張靈甫等都是黃埔軍校出身,為抗戰勝利獻出了生命。這些數字有力地證明了黃埔軍校學員為民族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貢獻。
因為參與抗戰的黃埔軍人人數眾多,為了方便直觀的了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抗戰的時間軸,其中每個將軍後麵括號中是黃埔的期號,比如杜聿明(1),指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學員,張自忠(黃埔講官),指張自忠是黃埔講官。
主要戰役與黃埔將領(按時間與戰役)
1) 淞滬會戰(第二次上海會戰,1937.8–11)
代表性黃埔將領(參加/指揮或有直接關聯):杜聿明(黃埔一期)、張靈甫(黃埔一期)、鄭洞國(黃埔二期)、蔡炳炎(黃埔一期)等。
已知在役中陣亡的黃埔將領(舉例、並非窮盡):黃梅興(黃埔一期,淞滬陣亡,後追授)、蔡炳炎(黃埔一期,淞滬陣亡)、官惠民(黃埔四期,淞滬陣亡)。(參見黃埔校史/犧牲名單匯編與抗戰陣亡名錄)。
2) 南京保衛戰 / 南京陷落(1937.12)
參與或有關聯的黃埔將領:若幹黃埔出身師旅級將領參與南京保衛(多為地方編成、國軍各師師長/團長為主)。
陣亡(舉例):在南京保衛與淞滬前後戰鬥中有黃埔出身的師團長、旅長傷亡(曆史資料中有多人列名,詳見犧牲名錄匯編)。(注:南京大屠殺引起的大量平民與軍人死亡,犧牲統計複雜)。
3) 徐州會戰 / 台兒莊戰役(1940/1938 台兒莊為1938)
代表黃埔將領:戴安瀾(黃埔三期/或六期之記載不一,史料常列戴為黃埔畢業將領)、王銘章(黃埔一期,川軍將領)等;孫立人在滇緬/徐州戰區亦有活動。
陣亡:王銘章在台兒莊相關戰鬥中犧牲(地方部隊、川軍將領犧牲被記錄);戴安瀾雖在多次戰役立功,但最終於1942在緬北殉國(詳後)。
4) 忻口會戰 / 太原會戰(1937.10 起)
代表黃埔將領:郝夢齡(黃埔一期,第9軍軍長)等。
陣亡:郝夢齡在忻口會戰中戰死(被記為抗戰時期國軍高階將領中的殉國者)。
5) 台兒莊大捷(1938)——(徐州戰役組成部分)
代表黃埔將領:部分黃埔出身的師旅參與台兒莊及相關戰鬥(區域多為第5、第9等集團軍部隊)。
陣亡:局部將領與師旅幹部有犧牲,黃埔學員基層幹部傷亡慘重(校友會/回憶錄統計顯示許多期生在此期與隨後的會戰中損失嚴重)。
6) 武漢會戰(1938.6–10)
代表黃埔將領:宋希濂,戴安瀾、孫立人、其他師旅長(國軍多將領參與)。
陣亡:武漢會戰中個別黃埔出身的旅長、師長在防禦或掩護撤退時犧牲(犧牲名單在國軍犧牲名錄中可查)。
7)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長沙會戰(1939 / 1941 / 1942)
代表黃埔將領:薛嶽(雖為黃埔教官出身/核心人物)、張靈甫、鄭洞國等。
陣亡:長沙係列會戰中黃埔將領的犧牲相對少於前線步兵團級的陣亡,但大量黃埔出身的中下級軍官與排長、連長在長沙戰場陣亡(校友會資料有統計)。
8) 常德保衛戰(1943)
代表黃埔將領:多名國軍旅/師長參與(例如張靈甫和餘程萬將軍)。
陣亡:常德會戰中,地方與正規軍均有重大傷亡,黃埔學員中有師、旅級幹部受傷或犧牲的記錄(詳見戰區誌與師誌)。
9) 昆侖關戰役(1939–1940)
代表黃埔將領:饒國華(黃埔四期)在昆侖關作戰中陣亡(或在附近激戰中犧牲的黃埔將領記載)。
陣亡:饒國華在昆侖關戰役中犧牲(資料記載)。
10) 百團大戰(1940,敵後大規模運動)
代表黃埔將領(轉入中共革命陣營的黃埔生):林彪(黃埔一期)、徐向前(黃埔一期)、陳賡(黃埔一期)、左權(黃埔一期,八路軍副參謀長)等。
陣亡:左權於1942年在太行地區掩護突圍時殉國(中共抗戰陣亡中級將領中等級最高者之一)。
11) 滇緬戰區 / 中國遠征軍(1942)
代表黃埔將領:孫立人(黃埔一期,新38師)、戴安瀾(黃埔畢業,將領,200師師長)、杜聿明、廖耀湘等。
陣亡:戴安瀾在緬北突圍戰/作戰中負重傷並於1942年殉國(為國捐軀,國府追贈)。
12) 滇西緬北反攻 / 收複騰衝、密支那(1944–1945)
代表黃埔將領:杜聿明、廖耀湘、孫立人、李彌等均在滇西、緬北反攻中負重任並取得戰果。
陣亡:戰役雖勝利但雙方都有傷亡,黃埔出身的將領中少將以上殉國者在此期相對較少(大多是在先期與1942年前後的突圍/掩護戰中犧牲)。
13) 其它重要戰役 / 區域戰事(補列)
(這些戰鬥也與大量黃埔學員相關聯)
太原會戰、太行縉雲地帶剿敵、豫南會戰、皖南淮北各戰鬥、湖北淪陷與作戰、華南防禦與南部戰區的桂南、粵桂會戰等。
在這些區域戰役中有大量黃埔學員(尤其是1930s後期畢業的中尉、排長、連長、營長)犧牲;校友會與軍史匯編中有分期統計,但數量龐大,基層犧牲特別多(見校友會統計)。
以下為常見史料中反複出現、且在戰役中犧牲並被記載的黃埔將領(僅為示例,完整的名單可以在WIKI中查到)
趙登禹(黃埔一期)— 1937年7月南苑戰死(平津防務戰中犧牲)。
佟麟閣(黃埔教官/黃埔相關)— 1937年7月南苑陣亡。
郝夢齡(黃埔一期)— 忻口會戰中陣亡(1937年10月附近)。
王銘章(黃埔一期)— 台兒莊/滕縣戰鬥中犧牲(1938年)。
黃梅興、蔡炳炎、官惠民、吳繼光、李維藩、楊傑等——(多個黃埔期次)在淞滬/南京/山西/皖北等地陣亡(詳見黃埔與犧牲名單匯編)。
饒國華(黃埔四期)— 昆侖關戰役陣亡/壯烈犧牲(資料記載)。
戴安瀾(黃埔畢業生)— 1942年滇緬作戰中在緬北殉國(5月)。
左權(黃埔一期)— 1942年在太行(遼縣/十字嶺)掩護轉移時犧牲(中共抗戰中級別最高的陣亡者之一)。
下麵是一個生前職務在旅級以上,以殉國時間為排列順序。
姓名 期數 籍貫 職務 殉國時間 殉國地點 備注
1,黃梅興(黃埔一期) 廣東梅縣 第88師264旅少將旅長 1937 08 14 上海 追贈中將
2,睦宗熙(黃埔一期) 江蘇丹陽 第98師政訓處少將處長 1937 08 17 上海(日機攻擊)
3,蔡炳炎(黃埔一期) 安徽合肥 第67師201旅少將旅長 1937 08 26 上海 追贈中將
4,張本禹(黃埔三期) 安徽巢縣 第4師12旅上校副旅長 1937 08 23 河北昌平 (日機攻擊)
5,李維藩(黃埔三期) 山東萊陽 第67師第201旅上校副旅長兼402團團長 1937 08 25 上海
6,楊 傑(黃埔四期) 河北容城 第1師1旅少將副旅長 1937 10 11 上海
7,官惠民(黃埔四期) 廣東曲江 90師270旅少將旅長 1937 10 28 上海嘉定
8,丘之紀(黃埔三期) 廣東揭陽 稅警總團第2總隊副總隊長 1937 11 02 上海
9,吳繼光(黃埔二期) 安徽盱眙 第58師174旅少將旅長 1937 1111 上海青浦 追贈中將
10,路景榮(黃埔四期) 江蘇武進 第98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1 上海
11,曾慶敏(黃埔六期) 廣東東莞 第159師457旅副旅長 1937 11江蘇江陰
12,易安華(黃埔三期) 江西宜春 第87師259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3,朱 赤(黃埔三期) 江西興寧 第88師262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4,高致嵩(黃埔三期) 廣西岑溪 第88師264旅少將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5,羅策群(黃埔潮州軍校教官) 廣東興寧 第66軍159師副師長1937 12 12江蘇南京
16,姚中英(黃埔二期) 廣東平遠 第156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7,黃紀福(黃埔潮州分校二期) 廣東梅縣 159師477旅副旅長 1937 12 12 江蘇南京
18,劉國用(黃埔三期) 廣東梅縣 第58師147旅少將副旅長 1937 12 13 江蘇南京
19,雷 震(黃埔二期) 四川蒲江 教導總隊第3旅上校副旅長 1937 12 13 江蘇南京
20,謝瓊珠(黃埔四期) 湖南湘鄉 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少將司令 1937 12 19 上海
21,藍運東(黃埔一期) 湖南醴陵 預備第10師少將參謀長 1937 12江蘇南京
22,萬全策(黃埔一期) 廣西蒼梧 教導總隊第1旅少將參謀長 1937 12 江蘇南京
23,華品章(黃埔五期) 四川西昌 第88師262旅上校副旅長1937 12 江蘇南京
24,陳 節(黃埔七期) 廣東梅縣 第66軍159師參謀處長1937 12江蘇南京 追贈少將
25,謝升標(黃埔三期) 浙江臨海 蘇浙皖邊區少將遊擊司令1938 04 02安徽廣德
26,李必蕃(黃埔訓練處長) 湖南嘉禾 第23師中將師長 1938 05 14山東荷澤(自殺)
27,黃啟東(黃埔長沙分校) 湖南平江 第23師少將參謀長 1938 05 14山東荷澤(自殺)
28,馬威龍(黃埔四期) 廣西容縣 第46師136旅少將旅長 1938 05 24河南羅王寨
29,王楨祥(黃埔一期) 湖南醴陵 暫編20師少將副師長 1938 07 湖北武漢
30,範 藎(黃埔教官) 江西豐城 第198師少將副師長 1938 09 湖北黃陂
31,周卓然(黃埔六期) 湖北鍾祥 騎兵第7師中將師長 1938 秋 山西芮城
32,蔡 劭(黃埔二期) 湖北黃陂 預備第10師補充旅副旅長 1938 秋 湖北武漢
33,雷 忠(黃埔六期) 湖南嘉禾 皖北遊擊少將副總指揮兼軍事聯絡員1938 10 15安徽霍邱
34,李大中(黃埔三期) 山東滕縣 山東軍管區司令部少將副司令 1938 10 湖北武漢
35,張廷玉(黃埔三期) 江西興國 第3軍第7師上校政訓處長 1938 12 19 山西沁源
36,李少初(黃埔軍校戰術教官) 安徽蒙城 鄂贛皖第2遊擊挺進縱隊副司令 1938 棗宜戰役
37,龔選登(黃埔六期)海南樂會 第76師少將參謀長 1939 0321江西修水
38,鄭作民(黃埔一期)湖南新田 第2軍副軍長兼第9師師長 1940 02 03 廣西昆侖關 追贈中將
39,藍 挺(黃埔三期) 福建武平 第49師參謀處主任兼第四團上校團長 1940 06 08湖北南漳 追贈少將
40,燕鼎九(黃埔四期) 河南新蔡 第1戰區遊擊挺進軍第22縱隊副司令 1941 01 28 河南汝南
41,程嘯平(黃埔潮州分校二期)江西樂平 預8師少將參謀長、金華警備區副指揮 1941春 浙江紹興
42,蔣誌英(黃埔潮州分校一期) 浙江諸暨 浙東沿海台州守備指揮官 1941 04 19浙江海門 追贈中將
43,王 竣(黃埔三期) 陝西蒲城 新編第27師中將師長 1941 05 09山西台寨
44,陳文杞(黃埔五期) 福建莆田 新編第27師少將參謀長 1941 05 09山西台寨
45,梁希賢(黃埔五期) 陝西同官 新編第27師少將副師長 1941 05 10山西台寨(投黃河自殺)
46,陳中柱(黃埔六期) 江蘇建湖 魯蘇皖邊區第4遊擊縱隊少將司令 1941 06 07 江蘇武家澤
47,楊 生(黃埔五期) 江西南昌 南潯挺進縱隊少將參謀長兼遊擊第2支隊司令1941 07 13江西南昌
48,賴傳湘(黃埔四期) 江西南康 第10軍第190師副師長 1941 09 24 湖南長沙 追贈中將
49,李 挺(黃埔六期) 江西德化 第十集團軍少將參議兼桐鄉縣長 1942 04 14 浙江桐鄉
50,戴安瀾(黃埔三期) 安徽無為 第200師少將師長 1942 05 26 緬甸 追贈中將
51,岑家焯(黃埔三期) 廣東文昌 軍統新加坡站少將站長 1942 06 12 新加坡
52,胡義賓(黃埔三期) 江西興國 第96師少將副師長 1942 06 27 緬甸理通
53,周 複(黃埔三期) 江西臨川 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 02 21 山東張家騮 追贈中將
54,張少舫(黃埔五期) 江西瑞金 第113師少將參謀長 1943 02 21 山東張家騮
55,李竹林(黃埔七期) 湖北長陽 滇緬少將警備司令、遠征軍兵站部參謀長 1943夏 緬北
56,陳飛龍(黃埔三期) 廣東新會 新編第10師代理師長1943 10安徽鳳台 追贈少將
57,彭士量(黃埔四期) 湖南瀏陽 第73軍暫編第5師師長1943 11 15湖南石門 追贈中將
58,孫明瑾(黃埔六期) 江蘇宿遷 第10軍預10師師長 1943 12 01 湖南常德 追贈中將
59,紀乃武(黃埔三期) 海南萬寧 第25師233旅副旅長 1943 福建
60,丁立群(黃埔三期) 安徽懷寧 第3戰區皖南遊擊縱隊副司令1944 01蘇北
61,王成桂(黃埔二期) 四川成都 重慶衛戍司令部第3區副司令1944 02重慶(日機轟炸)
62,呂公良(黃埔五期) 浙江開化 新編29師師長兼許昌守備司令 1944 05 01 河南許昌
63,黃永淮(黃埔五期) 四川安嶽 新編29師副師長 1944 05 01 河南許昌
64,王劍嶽(黃埔五期) 湖南澧州 第57軍第8師副師長1944 06 10河南靈寶
65,呂旃蒙(黃埔五期) 湖南零陵 第31軍參謀長 1944 11 10 廣西桂林
66,徐亞傑(黃埔成都中央軍校教官) 河北蠡縣 暫編第6軍參謀長 1944 雪峰山
WIKI上麵有個更加完整的列表
中華民國抗日戰爭戰鬥列表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8A%97%E6%97%A5%E6%88%B0%E7%88%AD%E6%88%B0%E9%AC%A5%E5%88%97%E8%A1%A8
從盧溝橋的槍聲到湘西的最後一役,八年抗戰中,無數黃埔將領以熱血和生命守護著民族的脊梁。
他們中有的在南苑浴血殉國,有的在滕縣、昆侖關、緬北戰場長眠異鄉;有的忍受饑寒困苦,仍堅守戰線;有的在敵後縱橫馳騁,用遊擊戰書寫堅毅。
他們不問生死,隻問家國。他們用青春和生命換來了今天我們得以安居樂業的和平歲月。曆史不會忘記:趙登禹、郝夢齡、王銘章、張自忠、戴安瀾、左權…… 這些名字,是中華民族抗戰史上最亮的星辰。
而今,戰火的硝煙已遠去,中華兒女共同生活在和平年代。黃埔軍校的校歌中寫道:“誓作先鋒,救國救民。”
這種精神,超越了黨派,超越了時空,成為兩岸中國人共同的血脈記憶。願曆史的苦難成為我們的警醒,願先烈的犧牲成為我們共同的守護。在今天,我們更應懂得:和平彌足珍貴,民族團結為本。
我們不隻看到勝利的凱歌,更要懷抱祈福:
願中華民族永不再經曆戰火。
願兩岸同胞以黃埔精神為紐帶,銘記曆史,珍愛和平。
願未來的中華大地,山河無恙,人民安康,世世代代享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