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markyang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馬克談天下(37)中印終有一鬥

(2019-07-16 21:20:08) 下一個

龍象之爭,是指21世紀亞洲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可能競爭關係。

“龍”代表中國,因為龍一直是中國的象征。“象”指印度,因為大象(亞洲象)是印度的象征動物。20世紀末,伴隨亞洲大國中國和印度印度的崛起,很多學者預測中國和印度之間的競爭關係也將愈演愈烈,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爆發軍事戰爭;中國和印度將爭奪21世紀亞洲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主導權。

Image result for é??è±???????

但也有社論認為:所謂的“龍象之爭”是個偽命題,亞洲和世界應該容得下中印兩個大國的同時崛起和共同繁榮。長期以來,印度視中國為競爭對手,而中國則較少關注印度。中國更加關注的是歐美大國關係,以及一帶一路這種大的戰略命題。

中國和印度的經濟都經曆高速增長,並沒有遭受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快於印度,中國和印度的政治體製和經濟體製都很不相同。中國和印度同為世界人口大國,中國人口超過13億,印度人口超過11億,有預測印度人口不久後將超過中國。中國和印度都是區域軍事大國,都有一定的遠距離軍事投遞能力,兩國都擁有航空母艦,兩國都在全力發展遠洋海軍力量和空軍力量。

但是我今天想要說的,不是中印之爭,而是中印之鬥,一字之差,差之千裏。爭是競爭,擺在明麵的,而鬥是纏鬥,通常是暗裏的,為什麽說會從明爭轉變為暗鬥,這個還要從一個人說起,而他就是印度的總理莫迪。

如果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鄧小平開始,那麽印度的情況卻是很特殊的,可以說印度的開放遠遠的領先於改革,印度開放已經有二十幾年的曆史,成就了一大批的以IT服務為代表的巨型跨國企業,但是真正大規模的改革卻一直蹣跚遲步,裹足不前,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改革是從莫迪上台才開始的。


2016年,莫迪經過近三年的改革努力後發現,在印度現有的體製下通過正常程序完成改革強國夢,是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於是莫迪在2016年11月8日傍晚,以打擊腐敗和假幣為名,突然宣布4小時後,500盧比和1000盧比麵值的紙幣全部“作廢”。這兩種麵值的紙幣占流通紙幣總值的86%。此外,政府給民眾20年天的時間,在年底前,可以將手中已經“作廢”的大額紙幣存入銀行。

莫迪可謂是印度曆史上的“怪才”,最擅長的就是“聲東擊西”。誠然,這麽做可以短期內快速消滅“黑錢”,但從長期來看,這啟動了印度的銀行體係。這些都源自莫迪改革印度經濟的“野心”,從廢鈔、稅改到私有化,甚至逮捕“邪教大神”和最大科技公司的“內訌”,無一不與莫迪想在任期結束之前,讓印度改頭換麵的改革大計有關。

印度的經濟體量雖然已經位列全球第7,但整個國家的灰色經濟卻占到總產出的50%,估計“覆蓋”了80-90%的勞動力和至少90%的公司。這讓印度很難像中國一樣,通過銀行體係“集中力量辦大事”。廢鈔之後也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最後存入期限12月30日後第二天,印度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印度國家銀行(State Bank of India)就宣布,因存款激增,將隔夜以及三年期等各期限貸款利率下調90基點。大大降低了印度實體經濟和基建的融資成本。

但這不能“根治”印度嚴重依賴灰色經濟的病根。廢鈔後5個月,印度90%以上的ATM機仍然接近癱瘓,大家還是在“搶”新發行的紙幣,這才是灰色經濟的“血液”。於是緊接著在6月,莫迪“如期”進行稅改,與其說這是廢鈔的理性延伸,不如說這是莫迪早就計劃好的“下一步”。

所謂推出全國統一的商品服務稅(GST: Goods and Services Tax),說到底就是要那些在明麵上的大公司,通過這一全國統一的稅製,將成百上千萬的供應商、客戶等等有商業聯係的公司和個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讓他們不得不成為納稅人。印度政府稱,新的稅收體係將已登記的700萬個納稅人中的80%收錄了(注意,是已登記的,印度要靠這些“大家夥”們將小魚小蝦連同泥巴一起都“揪出來”)。

如此,不僅國家稅收上升,更有能力集中力量辦大事,也讓很多原灰色經濟主體喪失使用現金的動力,從而進一步加強印度的銀行體係。

莫迪早已想好的組合拳遠不止如此。由於印度目前仍有60-70%的人口(最少8億人)的生計直接或間接地依賴農業,很多經濟活動仍不得不依靠現金。而印度人已經做好了電子支付的準備:今年4月,由國際政府創新中心(CIGI)和市場研究公司易索普(Ipsos)共同發起的針對互聯網安全和信任的調查顯示,有86%的印度民眾表示願意在未來一年使用移動支付,遠超全球57%的平均水平。

長期來看,印度將擁有不遜於中國的經濟資源集中和動員能力。

2014年9月25日,印度總理穆迪第一次提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為啥不是Made in India? 阿三英語太差?據“事後”解釋是故意為之,前者比後者更能凸顯邀請全球企業來製造的“內涵”,好吧……)。隨後印度可謂是狂飆突進,在2015年就超過了美國和中國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資(FDI)最大接收國,全年FDI高達630億美元。

這一成功的背後離不開對此前中國製造各項措施的成功模仿。例如通過關稅來促進“招商引資”:宣布對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征收10%關稅,刺激全球的手機廠商加速在印度建廠。富士康和三星等廠商紛紛宣布印度建廠計劃。印度對汽車整車進口也征收60%-100%的高昂稅費,“迫使”特斯拉甚至上汽都宣布要建印度工廠。

世界銀行公布2018年經商環境報告顯示,印度這次比上次前進30名,來到全球第100名,印度總理莫迪在推特表示,這是全麵改革的成果,希望名次未來能前進到第50名。

Image result for è??è??  ??°??????é??

此外,印度可謂是多管齊下,中國分幾步走過的路它要用一步的時間全都走完。今年印度又宣布要擴大政府財政赤字至略超出GDP的3%,從而為修建公路、鐵路以及灌溉工程提供更多資金,通過負債加杠杆來大搞基建。

這還不算完,房地產市場也要同步跟上。印度政府稱要讓13億印度人居有定所,將在未來7年間為房地產市場帶來1.3萬億美元投資,要讓房地產市場也成為印度經濟增長的引擎。印度人口與中國接近,若全麵進行城鎮化,印度未來經濟發展空間不可估量。而莫迪也在朝著計劃行動。

2015年6月,印度政府發起了“全民有房住”計劃,提出到2020年印度將建造2000萬套城市房屋,以及3000萬套農村房屋。而經濟適用房的建築商獲得“基礎設施身份”,該身份會讓他們有資格擁有政府獎勵、補貼、稅收優惠和機構資金支持;利率減免和折扣被延伸至那些收入達180萬盧比的家庭。

中國與印度曆來是世界政治博弈中不可或缺的兩大國家。莫迪上台後改革印度經濟,從廢鈔、稅改到私有化,一顆趕超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印度人口與中國接近,若全麵進行城鎮化,未來經濟發展空間不可估量。

正如很多時候評論中提到的,民主國家改革的最大阻力也就是民主本身,因為選舉而產生的政黨輪替,以及政權交替,而讓很多的改革措施會戛然而止,這時我們就不得不提莫迪在最近的選舉中大勝的關鍵細節了。這個體現了印度百姓對於他的執政的信任,同時也會強化他大力推動改革的決心。

2020財年預算是印度到2025年實現5萬億美元GDP願景的第一步, 此前印度公布的財政數據顯示,其GDP已達到2.7萬億美元。在2020財年預算案中,印度政府提出了一係列幫助經濟增長的策略,其中主要是基礎設施支出,計劃五年內花費100萬億盧比(約合1.46萬億美元),另一方麵是擴大保障性住房投資的稅收優惠範圍,這將有助於增加受益家庭的可支配收入。

印度實施公司稅率分階段降低的舉措仍在繼續,2020財年有資格獲得25%稅率的公司的上限有所增加。在2015-16財年預算中,政府降低了年營業額在5億盧比(730萬美元)以下的企業的稅率,這覆蓋了96%的繳納企業稅的實體。該限額隨後上調至25億盧比(3650萬美元),現已進一步上調,涵蓋99.3%的公司。 

另外2020預算案還提出了一些提高額外資源的開創性建議,考慮到印度的主權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較低,其部分借款將在外幣市場上進行。通過適當的風險緩解,這將減輕國內市場的壓力。此外,印度央行已宣布多項措施,以加強外幣資金流入印度。

其他方麵,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教育預算僅占聯邦總支出的3.4%,甚至低於去年的3.74%,並且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在民眾健康方麵共同支出占GDP不到1%。資本支出也被縮減了,去年達到1340億美元,今年為1266億美元。

盡管政府在預算中對農業、再生能源和勞動力提供了最多的撥款補貼,甚至政府和公共部門正在借款,以資助印度農民,但是專業人士認為印度農民真正需要的幫助是農業改革,這將使他們能夠進入國際市場而不是依賴政府采購。

此外,印度財政部長Nirmala Sitharaman在宣布2020財年預算時表示未來要將印度的GDP增長率維持在8%,市場則預測2020財年的GDP增長率將為7%,高於上一財年的6.8%。8%的GDP增長率意味著需要有大量的投資,特別是私人投資來推動需求、創造產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引進新技術和創造就業機會。同時,提高對外出口量是最關鍵的驅動因素。當經濟處於良性循環時,投資、生產力增長、就業創造、需求和出口相互促進,使經濟得以蓬勃發展,但是2020財年預算案沒有提及任何促進出口的措施。

如果從各個層麵來看,中印在政治上是先天的競爭,在經濟上是互相的比較,在軍事上是潛在的鬥爭,在文化上是相互的滲透,在科技上是暗中的比拚。看上去並好像都是競爭關係為主,不太可能產生纏鬥,但是以現在國際的局勢來看,印度作為歐美最大的民主國家盟友,在下一步的製造業轉移,以及中低端服務業的外包,還有可能的醫藥業,以及未來的高科技產業轉移等等,都有可能傾向於印度,而進一步防備中國。

所以,中印終有一鬥,這個已經會是大概率的事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markyang 回複 悄悄話 馬克的文章都是個人觀點,盡量客觀公正,不帶入自己的個人喜好,希望大家評論時也是就事論事,不要發表太多情緒化的留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