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 看了表弟發一張老成都民俗公園的照片,以後便總是心心念念著它。後來終於找了個機會,遊訪了這裏。
老成都民俗公園位於人民南路立交橋下,布置獨具匠心。雖然地處繁忙的人民南路和二環路,卻完全不覺繁雜。它利用現有的植被,引入成都老街文化概念,在橋下開辟出獨特的園藝景觀區。
來到立交橋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極有現實感的情景。
橋下好些等待雇主的民工,他們或悠然自得地翹著二郎腿,閉目養神;
或捧著手機,撲捉可能有用的信息,或玩著遊戲;
有的形單影孤地枯等;
有的三五成群地打牌說笑逗悶。
他們說:”工錢麽?300元一天,什麽活都可以幹。“其實,他們多半是做裝修。
這幾個民工快樂友好的情緒十分有感染力。
他的夥伴紛紛告訴我,他臉龐有白色的長須。當那些民工看見我真的拍下了白須,都很興奮,顯得很滿足。
橋墩上畫著幾乎消失的各種舊職業和兒童遊戲。
立交橋下有傳統手工藝作坊。這個甜美而略帶羞澀的女孩是個很安靜的學徒,她似乎聽不到外界的喧囂,十分專心地學刺繡,真是不易。
老成都民俗公園據說由成都武侯區政府於2001年9月開工建設,2002年元月正式對市民開放。這個公園可是榮獲了城市規劃金獎的項目。公園由銅塑群、壁畫牆和微縮景觀三個部分構成。
這位大姐告訴我,她的家原來就在這個橋下,因為建立交橋,她家和周圍鄰居都被拆遷了。好在還了她一個小賣部,據說傍晚和周末生意還不錯。
這裏的衛生間也裝飾得如此典雅。
人們可以在此小憩
以茶會友
打牌
還可以自由自在地練習吹號。
翠綠的竹籬笆使人不覺得盛夏有那麽熱。
國際化的都市當然還有英文版的介紹。
銅塑群是反映一些早已消失的老成都的兒童遊戲和舊職業,人物形象各異、栩栩如生,一股懷舊的生活氣息環繞身邊。浮雕壁畫牆則穿插在銅塑群中,彼此照印,相得益彰。壁畫多反映老成都的生活場景、傳統民居,此外還有一些介紹成都山、水、飲食、習俗等內容的文字。
滾鐵環。
彈玻璃球, 成都人叫打彈(dan)子, 但是球不在了。
射彈弓
成都人叫“鬥雞”, 東北男孩叫“撞拐”,鬥智鬥勇的遊戲。
鏟牛牛-抽陀螺。
這些遊戲,似乎不論南北,都深受小朋友的喜愛。
看小電影,大概是幻燈吧?
轉糖餅。咦?糖餅藝人去哪裏了?
木匠。這可真是考“水平”。
推雞公車
一絲不苟的鎖匠
理發
跑堂,即提壺泡茶、摻開水的堂倌,雅稱“茶博士”,是老茶鋪的核心和靈魂人物。他手托的蓋碗茶是成都最先發明並獨具特色的。
扯響簧就是抖空竹,現在算是雜技。
說起民俗,在成都博物館裏,人們還可以看到下麵這些街頭巷尾的生活民俗。
這是賣水煙壺的吧?
看到他,仿佛又聽到了“磨剪子嘞--戧菜刀”的吆喝聲。
哪位知道他是做什麽的?
打彈珠
放鞭炮
小酒館的賬房先生
耍猴戲
廟會,花會上,小朋友們很喜歡的賣風車貨郎。
四川名小吃
陳麻婆豆腐。成都萬福橋的陳興盛飯鋪於清朝同治初(1862年)開張,掌櫃的婆娘因臉上有麻子, 被人戲稱“陳麻婆”。陳麻婆烹製的豆腐色澤紅亮,麻、辣、燙、香、酥、嫩、鮮、活,兼具各種味道,故在晚清民國時就成為了一道著名的大眾川菜。現在成都有好幾家陳麻婆豆腐店呢。十幾年前的印象中, 萬福橋的“陳麻婆豆腐”比其它地方的“陳麻婆豆腐”的味道好,不知如今會是如何。
擔擔麵,由挑夫們肩挑擔子、走街串巷,現煮現賣麵條而得名。雖然擔擔麵挑夫早已沒了,但我很喜歡老四川圖書館旁邊的擔擔麵館子,隻是後來那個小小的麵館不知搬到哪裏去了。
盆盆肉。看起來有點像現在成都街邊的串串嘛.
三大炮,即紅糖糍粑。三坨熱糍粑被接連拋擊甩在桌上的銅碟,使其跳入裝有黃豆麵的簸箕內,發出“當、當、當”,“嘭、嘭、嘭”的響聲,故稱“三大炮”。澆上紅糖、撒上芝麻,是極富聲色的表演型美食。
打鍋盔, 人們可以順著遠處傳來的擀麵杖敲擊案桌的聲音,尋到鍋盔鋪。成都的鍋盔大致有夾各種餡的鍋盔和軍屯鍋盔。我每次回成都就會想吃那酥脆金黃的軍屯鍋盔。
轉糖餅,頗具藝術性。在廟會等活動中,總是被孩子們圍著。當轉盤中心的竹簽轉停後,箭頭指向什麽圖案,糖餅藝人就用熬熔的糖漿畫鑄那個圖案給轉糖餅的孩子。通常有龍、金魚、關刀、猴、桃等,十分生動。
據說過去成都平原鄉村遇紅白喜事, 添丁、建房等,都要辦宴席,俗稱“九鬥碗”,請親朋好友來相聚。因多擺席於農家院壩,又稱“壩壩宴”。
吃講茶,去茶鋪輕言細語地解決糾紛的方式很有趣。即發生爭執的雙方請德高望重的或知名人士出麵到茶館喝茶,評判是非。如果雙方都負有責任,則各付一半茶錢,如果一方輸理,則由該方付全部茶錢。
再來看看老成都民俗公園。
立交橋下的橋墩上的碑文和浮雕。
春熙路
微縮景觀包括一些老成都比較有代表意義的地點或建築,讓到訪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雖然這些景觀大多已消失,但這組微縮卻可以使人們比較直觀地了解成都的過去。
老成都民俗公園為市民提供了一個高品味的休閑場所, 如果有時間,不妨去這裏坐坐,品茗,會友,小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