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園淨土,九州茶香。百年滄桑,千古遺訓,兩袖乾坤,天下興亡。
正文

為什麽要平仄

(2006-07-08 22:19:30) 下一個

學習體會:為什麽要平仄(答友人)

問:平仄規律有什麽好處 ?
答:為了抑揚頓挫的音律美並讀起來朗朗上口啊!當然還不止這些。

音樂創作是在對音律的構成要素(音調的高低、音階的長短、音節的排列等)按照特定的規律進行有序和個性化組合的基礎上來實現音樂藝術的表現力的。我想詩詞藝術的創作,與音樂創作有類比性,何況詩詞的起源本來就是以唱和為表現形式的藝術。所不同的或許是,音樂靠旋律和樂感來表現意境,而詩詞借助語義和邏輯來表現意境。但音樂和詩詞的藝術感染力,都離不開結構和音韻的組合創作。比如,格律詩詞的起承轉合、平仄對仗、韻腳輕重以及詞牌特色等,新詩的篇章設計、段落承接、移行斷句以及語義和音韻朦朧的相得益彰等。。。

一談到 平仄(聲調) “規律”,有的朋友總是將其局限在古格律詩詞的“律”上,這是一種誤解。平仄規律是調整詩詞的音韻組合中音調高低、音階長短、音節排列的基礎,並非隻在格律詩詞中起作用。平仄本身就是音調、音量和音階的標誌,平仄(包括平聲和仄聲內的不同音調)在句中的不同排列就構成了不同形式的音節組合。象這種句子內部的有序組合自然就構成了句內的音律美;再擴展到句子間的有序組合(比如律詩中粘對等)自然就構成了句間的音律美;句組(或聯)或段落間平仄的合理搭配,如韻句與非韻句尾韻的平仄間隔,以及對平仄韻腳的選擇和設計都是整體音韻美的體現,等等。。。

既然平仄規律是構成句子抑揚頓挫的音韻基礎,那麽平仄感覺則是一種創作素質。無論是古體、近體還是現代詩詞,如果真把它作為藝術創作來看的話,就不可能不考慮平仄規律和感覺。比如:平仄音多成對(或二三)相間,盡量避免三個以上平或仄音擠在一起,盡量避免孤平(單仄無礙)等等。。。否則讀起來多半是不順的,平仄單獨相間會覺得上下顛簸過重,平聲連續太多象憋了一口大喘氣,仄聲連續太多似喘氣過急,孤平好象音韻還沒舒展開就半途而廢了等等。。。這些都會影響詩詞藝術中有序與個性化相結合的、起伏波動的音律美。

如果把平仄規律所包含的抑揚頓挫的精神用在結構上,則會強化跌宕起伏、錯落有致的結構美,即節奏感與整體結構的結合。首先,平聲發音較長較輕,仄聲發音較短較重(入聲則更短類似音樂的休止符);根據特定語言環境,平聲或許更易於表現開放舒緩的情感色彩,仄聲則可能易於表現憂鬱厚重的情感色彩。如能把結構上的語義和邏輯安排與韻律的平仄設計相結合,則必定大大增強意境的感染力。其次,詩詞結構推進的抑揚頓挫還體現在對不同層次的高潮有意識地把握和運用上。有分析表明,很多古典和現代著名音樂曲目的章節和整體高潮往往出現在作品局部和整體進展的黃金分割點上( 70% 左右的位置)。律詩的頸聯之所以重要,或許也是因為它處在這一黃金分割點上。這種可以稱為“大平仄”的規律相信也同樣適合新詩的章節內或整體的高潮體驗。之所以稱它為“大平仄”,因為平仄規律同樣體現了高潮黃金分割率。以律詩的平仄為例:通常情況下,句內(句尾除外)的音節組合總是平音(平升調)的連續長於仄音(降調)的連續,比如:“平平仄平”可以接受,而“仄仄平仄”(孤平)是不能被接受的,即使“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也是平聲長。如果根據意境的需要在某個音節上打破了這一常規,那麽就必須用拗救之理在其他音節上或對句的相對音節上補救回來,最後還是要在整體上保持這一黃金分割律的完整。

當然無論詩詞還是音樂創作首先是要有靈感的,靈感也是離不開天分的,但靈感如果不以一定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是不會自己成為藝術的。根據詩境需要,有意進行反常規的效果設計,也算是超現實的藝術特點,應另當別論。但即便如此,也得先弄懂常規才好反啊。當然,若隻為自娛自樂而隨筆塗鴉也就不必顧及那麽多了。


以上所述,僅是來文城詩壇取經的體會,純係個人感覺,非專業討論。這方麵小金兒、 winzoom 和 stat 他們都是專家,定會有更多高見!

----------------------------------------------------

按照您的說法,平仄規律完全可以創作(自創),為什麽一定要守格律的規律

文章來源: 微語輕噓  2006-07-09 13:59:13

我看很多李杜的很多詩並不守格律,也是朗朗上口啊?

-----------------------------------------------------

沒錯,平仄規律是語感的自然規律,但前人總結的格律是。。。

文章來源: 信步八方  2006-07-09 16:35:46

是經過優化的格律搭配方式,也是被唐宋大家的格律作品創作所承認並總結固定下來的。所以,唐宋名家的格律作品都是合律的,當然任何事情都沒有100%的絕對,難免有少數例外。但今人之所以認為不和律,常見有兩點原因:(1)今人不懂古韻,以為不合律,但合的是古韻,所以是和律的;(2)有許多拗救之處。有時根據意境需要打破了常規,要用拗救之理進行補救,這樣單句可能看起來不和常規,但整體上是和律的。

許多以今韻看起來不和律的名作,讀起來卻琅琅上口,常見也可能有兩點解釋:(1)有許多語義強烈的好句名句,他們的震撼力已經蓋過了對格律的要求,另外按今韻也沒犯普通的平仄忌諱;(2)我們自己沒有進入到平仄的藝術感覺並從這個角度去欣賞詩詞藝術,隻是象讀一般語句那樣來讀,隻要語義完整、看得懂,即使今韻不合律也不感到有什麽不妥。

平仄規律是語感的自然規律,隻要不犯基本的平仄忌諱,就可以寫出琅琅上口的詩句,許多五言、七言詩讀起來都很好,隻要意境美,是完全可以自豪的。這一點是不必擔心的。但也應當看到,格律詩詞在音韻藝術上的確是很完美的。很多人寫格律詩詞,其實是在培養一種音韻藝術感覺和素養以及對語言和文字的把握能力,以期在自由發揮時可以作得更美。在沒有達到能自由把握意境美和格律美的完美結合的時候,當然應以意境美為主,暫不顧及嚴格的格律也未嚐不可,但基本的平仄規律是不能不考慮的。其實很多人就是這麽過來的,寫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感到格律藝術的音韻在句內、句間和組句(聯)間的完美搭配。為湊格律而湊格律是沒什麽意思的。

-----------------------------------------------------

古今語音已經由於發生很大變化而十分不同,古韻琅琅上口的用今音則未

文章來源: winzoom  2006-07-09 15:28:24

今音讀來琅琅上口的順口溜等用古音則亦不然。但是目前主要用來創作詩詞的平水韻是產生於中古而定型於中古向近古語音(已經十分接近近現代語音)時期的,所 以不但是古詩詞的押韻參照係,也很易於為今人所掌握。然而完全使用平水韻作出來的詩詞,讀來未必會很押今天人們習慣的韻,這也是正常的。您讀李杜的不合格 律的詩,感到仍然琅琅上口,我估計大概是指他們創作的古風而言,因為他們的律詩是不可能“經常不合格律”的,可以說,李杜也好,唐初再往以後的所有詩人所 作的律詩都是完全合律的,偶爾有出律也是舍律救義而不是失於疏忽,而且這種現象也非常少見,並不是很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今天讀古風以及漢樂府甚至先秦的 詩經楚辭等,依然會覺得很美,甚至在音律上感到是“琅琅上口”的,這也很好理解,因為漢語的語音盡管變化非常大,但是它仍然是有一定變化基礎的,不是隨意 在變。古今音的差異如同方言差異一樣,雖然同樣的音在此時(或這裏)是這樣讀,在過去(或那裏)是那樣讀,但是同韻的字發音都是基本保持一致的,不會隨意 變化。比如,我們說上古音跟現代音不同,是指音值上的差異,古人讀馬如母,讀賈如古,雖然現代人發音已經跟那時很不同了,但是馬和賈仍然是押韻的,正如母 和古押韻一樣。這也好比北京人用北京話念很多唐詩押韻,廣東人用完全不同的粵語念同樣的詩卻也一樣押韻。所以,您用今音去讀古詩,仍然琅琅上口,但其實古 人的發音跟您完全不同,卻也是琅琅上口,因為都是押同樣的韻的。這是由於漢語發音內部發展協調一致的穩定性仍然優於漢語局部相對變化的差異性。

因此,押韻是非常重要的,隻是現在詩詞界有古今韻之爭,還沒有定論。我個人傾向於古韻(廢了古韻,很多要求入聲字的詞牌也就沒用了,不能再填,金兄一定不會同意),但是我相信今韻遲早是最後的勝利者,這是曆史的潮流。

至於平仄的好處,信步兄講解得很清楚,古音有入聲,也就是促聲,同平上去三種舒聲形成很強烈的節奏對比;同時,平聲又跟上去入三種仄聲形成很強烈的音感對 比;這樣一來,平仄舒促的音律變化,確實可以使漢語詩歌具備非常獨特的音樂美。現代人讀詩,更注意的是押韻,對句內的音律變化是非常遲鈍的,基本不能作出 很好的審美判斷,所以也就會疏於對平仄格律的重視。那麽,隻注重押韻,甚至隻注意押今韻,而且更強調讓現代人都能讀懂,這樣的詩已經跟順口溜沒有太大的區 別。然而,我相信,這正是未來的中國詩。對此,我們誰也無能為力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