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壇友學詩(八)
西遊 2006-7-19 7:58:54
來源:清談天地www.talkskyland.com
sW君看來是位專家。在下就冒昧借帖提問了:對於普通的業餘詩詞愛好者來說既不懂專業的讀唱技巧,也不能從普通話中體驗入聲的奧妙。那麽,作詞是否一定要用古韻?用今韻承襲詞律的藝術美是否有價值?如何才能用今韻體驗到詞律藝術的跌宕起伏和抑揚頓挫?先謝過了!
---------------------------------
---------------------------------
西遊 2006-7-19 16:13:09
很有啟發。深入學習是該這樣,受教了!“古音詩詞是沒有普及的可能的。但也就是這樣才有人喜好它。喜歡它本來就是好古”。。。“用什麽音都好,不要古今混用就好了。用古音時,我盡量不把古同韻但現代音相差懸殊的字入韻”。。。
我個人作為普通詩詞愛好者的體會(與答胖兄的話題相近):
“如果談出律或不出律,總是在談古韻”,這也正是我提問為什麽不能推廣用今韻作詞的原因。從我個人的感覺說,北方人大多沒有古韻的感覺,普通話中也沒有了入聲,那麽沒有古韻感覺的人隻能首先按普通話的平仄感覺來添個大概,然後再查韻書來核對,如果今古讀音差別太大,那麽或取古韻而不考慮今韻、或選擇使用今古大致同調的字。為了避免“出律”又能按今韻讀起來具有同樣的平仄效果(入聲除外),我盡量選擇放棄使用今古不同韻的字。我那首“水調歌頭-問情”就是這麽檢查的,除“縱”今韻出律(語義上一時找不到更好的詞,就不救了)。這樣就覺得很受束縛,我想普通的業餘愛好者都會有同樣的感受。目前的中學教育中,也不可能大麵積花精力去培養學生按古韻去讀那些千古名篇,比如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合”與“缺”平水韻中都是仄聲,今韻卻是平聲,我想接受現代普通話教育的,也一定都是安平聲讀的,包括許多現代著名朗誦家的朗誦錄音。我認為,即使普通話不再有入聲,格律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在詩詞的音韻藝術美上仍有著極大的優勢,那麽我們為什麽不能積極推廣用今韻作格律詩詞,而使現代人更容易接受並使其得到發揚光大呢?研究古韻並依其入詩作為高層次的文化藝術追求是很有意義的。但對很多普通詩詞愛好者來說,或對爭取更多的普通詩詞愛好者來說,用今韻作格律詩詞或許更有意義!不知師友們以為如何,這大概早就是被說濫了的老問題了,嗬嗬!
去年偶爾闖入文學城詩壇,曾寫過這麽一首習作:
詩壇秋語 -- 有感於今秋詩壇了得
2005.10.31
風驟起,燕難留,
血染枝頭。
浸潤了,
一絲離怨,
幾度鄉愁。
莫憂!
人生何處不聚首。
太白歌,貴妃酒,
一曲風流。
模糊了,
宮桂玉兔,
曉月吳鉤。
何求?
不枉詩壇一回秋。
寫的時候既沒考慮詞牌,也沒考慮平仄,隻是憑感覺。回過頭來看,這也許就是一種有詞感的新詩。所以,我覺得在普通話的環境下,用新韻作格律詩詞應該是有作為的。您所談到的音韻技巧,我想對新韻作詩詞是同樣適用的。沒有唱讀,至少也有朗讀啊。謝謝!
---------------------------------
清歌 2006-7-2021:29:04
無 題
浮沉每似風飄絮,歲月頻經海變桑。既到中年思往事,蛙聲十裏舊池塘。
---------------------------------
西遊 2006-7-216:37:14
佩服!古韻今韻都合律,且不用僻字。看似平淡,意味深長!
---------------------------------
清歌 2006-7-21 23:23:43
答西遊兄:
我追求古今不犯,但亦不能完全做到。比如茗今為平古為上,避不開時便從古人聲。畢竟詩詞是前人發明的,我們還沒有資格去改造,隻有尊重前人,自有道理。至於不用僻字,除了不喜歡之外,也是我讀書太少,識字不多所致,慚愧。
改後版本出句四句結尾分用平上去入四聲,是尊前輩先生教誨。韻腳字四陽平一陰平,搭配不盡合理,但亦無力圖之,慚愧。
改一版:鄉情偶作
一簾疏雨夜清涼,斷續蛙聲過短牆。花氣襲人愁漸遠,童年入夢憶偏長。
浮沉每似風飄絮,歲月頻經海變桑。偶有鄉心近尤切,故山明月小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