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園淨土,九州茶香。百年滄桑,千古遺訓,兩袖乾坤,天下興亡。
正文

老壇友學詩(四)

(2006-07-15 13:15:32) 下一個

老壇友學詩(四)

討論還在繼續。。。

------------------------------------

為什麽古代有人背韻書而現代人不需要背古韻?

文章來源 : 撥刀相助 於 2006-04-10 22:34:59

六國畢,四海一,車同軌,書同文。
 
唯一美中不足,神州萬裏,方言萬千。 有東南西北蠻夷之邦,景仰俺中華詩道,欲學俺中華詩經,胡語蠻調,晃首搖頭,嘔啞嘈雜難為聽。
 
當時節,有好事者,特以中原官話發音為準,編詩韻數部。
 
其時節中土人士,天生發音即標準聲韻,無人背韻。韻是為少數民族愛我中華詩韻者的參考書,說白了,就是當時寫在紙上滴、不用發音(因為蠻人發不好,隻好讓他死背)的中華標準普通韻!(即啞吧普通話)
時與境遷,星移鬥轉。一轉眼,公元 2005 年矣。偉哉毛太祖,中華一統,京腔為準,美其名曰:漢語普通話。
 
凡俺中華帝國之邦,小學少兒均幼學普通話,以至於吳越之民,亦以一口轉舌京腔為美,混不知軟軟吳語儂儂越話為何音。
 
至此,普通話即成標準聲韻。會講普通話,就是天生滴會韻。其中,凡天生麗質,有詩人才氣者,均可不死背古韻而吟詩詠詞,美哉乎,快哉也

然,有遺老遺少若幹銀等,渾不覺滄海巨變,亦不知唐韻口音,默守陳規,死背古韻。之乎者也夭夭然。其複古之心也,苦,其守舊之詩也,憨。
 
大白俺竊笑之,儂本以現代漢語念古詩,又要以啞古之韻寫今詩,豈不謬矣。。。

------------------------------------

說得有理!但希望也不要偏執。

文章來源 : :=) 於 2006-04-11 06:40:14

語言的學習就是文化的學習。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學古而複古固然不可取,但學古並發展之正是今人的責任。如果把學古簡單定義為複古,就未免有些偏執了。
 
詩人是要有天資的,但愛詩學詩也並不是詩人專有的特權。再天資聰穎的詩人,如果不經過長期艱苦的學習、繼承和磨練,也隻能耍耍小聰明,是不可能做出有文化影響的大成就的。

再借用一句市場經濟的語言:有需求就會有市場,有市場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會有人投資。這不是哪個人的思想意識和道德水準所決定的,也是不以誰的意誌為轉移的。 並非中庸,並非無循。或許大道本應如此! 大可不必為之耿耿於懷。

------------------------------------

回複:為什麽古代有人背韻書而現代人不需要背古韻?

文章來源 : SpicyPotato 於 2006-04-11 08:42:54

說得有道理,但也用不著把用古韻的同誌們損一頓。
 
用今韻也不是隻圖方便,其實普通話有四聲,四聲都不一樣,寫詩的時候不要簡單地把四聲歸為平仄,然後以為合了平仄的音律就對了,我們要好好讀讀,聽聽用四聲的普通話讀出來是不是最合適。用普通話來研究現代的音韻學,中間有很多東西,一點不比古韻簡單,我們的詩歌工作者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 《毛澤東選集》 872 卷 1897 頁 哈哈

------------------------------------
。。。
-------------------------------------------------

應當說是要形式而不唯形式 . :))

文章來源 : :=) 於 2006-04-18 21:38:34

近體詩詞創作中 ," 起承轉合 " 的章法 " 抑揚頓挫 " 的韻理 以及 " 對仗 " 的美學等 , 對於提高現代詩人的水準也不無借鑒 . 就看你吸取什麽和怎麽吸取 , 用在哪裏和怎麽用了 .
。。。

文化與文明的發展從來都是一個承襲加創新的過程,沒有傳統的深厚根基,那麽當代豈不成了空中樓閣。把學習和研究傳統精髓作為當代創新的肥料也許不是件壞事!

對待別人的“嘲笑”我們可以有兩種態度:一是別人暫不理解,我們走自己的路,何必理會呢?二是我們自己學道不精,那麽繼續學習就是了,又何必抵觸呢?

隻要不自以為是又能腳踏實地,可笑的就不是我們。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