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八方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園淨土,九州茶香。百年滄桑,千古遺訓,兩袖乾坤,天下興亡。
正文

老壇友學詩(二)

(2006-07-15 13:08:32) 下一個

老壇友學詩(二)

答算兄虎兄

文章來源: 老壇友 2005-12-07 20:24:38

算兄和虎兄的討論有兩個誤區:

第一,詩詞作為一種文體,或者說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載體,是以它的的行文格韻的特殊形式為標誌的。否則與散文、雜文、戲劇等還有什麽區別呢?為什麽一談到行文格韻兄台就隻局限在格律詩詞上呢,這個視角是不是窄了點啊?詩經的吟唱形式且不必提,就說現代詩吧,如果沒有分行、結構和韻律的有機結合,那也隻能算 是一段沒有詩文格韻白話文而已。表達感情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如果不遵從詩的形式,那還能納入詩的文體嗎?誰也沒說詩詞就一定要局限在哪種各式上啊?但無論怎麽表達感情,如果還能稱作詩的話,起碼也要帶有最基本的詩的美感要素吧!

第二,為什麽一談到行文格韻兄台就立即認為別人是隻講形式不講內容,隻重格律不重感情表達呢?是不是打擊麵太大了呀?是不是有點世人皆睡我獨醒呢?兄台也同意形式與內容的統一才是最高境界。可是文中卻又處處把形式與內容對立起來談,這是不是有點自相矛盾呢?兄台文中曾反複強調藝術才是根本,可藝術恰恰是與美不可分割的靈魂結晶,但一種藝術之所以區別於其它藝術,卻正是因為藝術的精神是不能離開藝術的形式而獨立存在的。詩詞的行文格韻,不僅僅是材料,它是詩情詩意不可分割的載體,是詩詞美的組成部分,也是詩魂的一部分!

那種隻玩文字遊戲而毫無意境的詞藻格律堆砌,古今有之,也隻能算是詩詞百花園中的一朵吧,自不被主流所提倡,這裏也不再贅述。

僅作交流,歡迎指正!

------------------------------------

你看看這麽來談,你能不能接受!

文章來源: 算細賬 2005-12-08 06:46:09

佳名兄的回帖講得很好!
我很想聽聽你對他的回帖的看法!
我昨天也給磨齋居士兄作了個比喻。比喻如下:
你是由肉和骨頭血液等等來做成的!
我看到了你,你說你的肉長得不錯,再給你抽點血化驗好不好,再拍個X光看看你的骨頭怎麽樣!
會這樣麽?不會!絕不會的!
我要看你的性格脾氣等等很多因素怎麽樣!
對待詩歌是一個道理!
我們開始這一問題的討論,是因為有觀點說,沒有格式格律的不算做詩。我們是相對這種觀點,闡述我們的觀點的!
突破一般格式格律的情況有很多,比方說中國的國歌:前進!進!就是突破常規的!但是的確很好!
有些愛好者的作品在技術上是有缺陷,這就像是殘疾人,肉骨胳等出現了問題,但殘疾人一樣可以有照人的光彩!甚至是超過常人的光彩!
更何況有的時候,是胖的美還是瘦的美的問題!這和是不是符合格式格律毫不相幹!
我相信詩壇的朋友們大家都是真誠地交流,隻是各自的觀點不同而已!我也就不說客套話了!

------------------------------------

詩詞的精神之魂體現於意境,詩詞的美感之魂體現於格韻!

文章來源: 老壇友 2005-12-08 13:21:14

我覺得大家所討論的問題在你所說的“格式格律”層次上並沒有矛盾,而是你或許沒理解別人的觀點。誰也沒有說隻有符合原有的“格式格律”才是詩啊!我所說的行文格韻”是詩詞區別於其它文體的特色,古詩詞有其不斷演進的格韻特色,現代詩也有自己的格韻特色。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詩詞區別於其它藝術體裁的美感正在於它的格韻。作為詩詞愛好者在可能的情況下,學一點各種格韻特點,並不意味著死套格律,而是探討如何借助詩詞的行文格韻特點使自己的真實請感能表達得 更充分、更美、更誘人;如何借鑒傳統文化中經過千錘百煉的詩詞格韻的精華要素使自己的詩詞修養能有效提高!在這一點上,相信大家都是一致的。

我這裏不妨對你的例子從不同的角度解讀一下。
- 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言談舉止和道德水準都不得體,你還願意與他交往並去認真了解他的性格脾氣嗎?
- 殘疾人一樣可以有照人的光彩,但他也得以適當的符合光彩觀念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被大家公認吧!
- 是胖的美還是瘦的美,這是個人喜好的問題,沒什麽統一標準。但如果化裝不得體,怎麽看也不美!

詩詞的精神之魂體現於意境,詩詞的美感之魂體現於格韻,兩者都是詩魂的組成部分。情感如果不通過一定的藝術形式表達出來是不會自己成為藝術的,更無法回答是哪種藝術!

謝謝交流!

-------------------------------------

老壇友 made u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文章來源: Stat 2005-12-08 10:49:52

老壇友's post got many of us more interested in learning the "rules", including those who opposed to his opinion. This is good.

The following is copied from the net. I want to add one point: the masters of Ge2 Lv4 know how to rescue a viloation, sometimes, it incolves another viloation (or change) in the same sentence -- kind of like negative X negative = positive.

杜甫的律詩總算是嚴格遵照格律的了,但是他的七律《白帝》開頭兩句是:“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第二句第一二兩字本該用“平平”的,現在用了仄仄”。詩人有意把白帝城中跟白帝城下(城外)迥不相同的天氣作一個對比,比喻城中的老爺們是享福的,城外的老百姓是受災受難的

在這一點上,毛主席的詩詞也是我們的典範。按《沁園春》的詞譜,前闋第九句和後闋第八句都應該是平平仄仄,毛主席《長沙》前闋的“魚翔淺底”,後闋的“激揚文字”,以及《雪》前闋的“原馳臘象”,都是按這個平仄來填的;但是《雪》後闋的“成吉思汗”,其中的“吉”字卻是仄聲(入聲),“汗”字卻是平聲(讀 如寒)。這四個字是人名,是一個整體,何必再拘泥平仄?再說,“成吉思汗”是一個譯名,它在蒙古語裏又何嚐有平仄呢?再舉毛主席的《念奴嬌·昆化》為例。依照詞譜《念奴嬌》後闋第五、六、七句應該是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但是毛主席寫的是:“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既然要疊用三個一截”才能很好地表現詩意,那就不妨略為突破形式。

毛主席的詩詞,一方麵表現出毛主席精於格律,另一方麵也表現出他並不拘守格律。但是,假如我們學寫舊體詩詞,就應該以格律為準繩,而不能以突破束縛為借口,完全不講韻律和平仄。如果寫出一種沒有格律的“律詩”,那就名不符實了。詞的平仄本來比詩的平仄更嚴,如果一首詞沒有按照平仄的規則來寫,就不成其為 詞了。舊體詩詞的好處在它的音韻優美,而不在於字數的固定。假如隻知道湊足字數,而置音韻於不顧,那就是買櫝還珠,寫舊體詩詞變為毫無意義的事了。因此,我們必須力求做到思想內容和盡可能完美的藝術形式統一起來。格律本來是適應藝術的要求而產生的,我們先要熟諳格律,從而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地驅遣格律,而不 為格律所束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