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說婚姻就像是鞋子一樣,舒不舒服隻有自己知道。這真是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婚姻是什麽?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礎上的結盟。絕大多數的婚姻是在你情我願的前提下締結的。雙方都渴望把自己貢獻出來,和對方結成一個整體。我不懷疑自古以來無暇美滿的婚姻肯定存在過,但恐怕也沒人會否認,現實裏的婚姻是苦辣酸甜鹹五味雜陳的。當婚姻出了問題,離還是不離?這就如同莎翁的 To be or not to be 一樣,令凡人糾結、煩惱。
英國脫歐其實就是一場離婚大戰,而且注定是艱難的。
歐盟(EU)的前身是歐洲經濟共同體 (EEC)。戰後的歐洲分崩成兩大對立的陣營。資本主義的西歐和共產主義的東歐。西歐為了恢複經濟,抗衡東歐幕後的蘇聯,一直在摸索著尋找一條共同的道路。曆經變革共組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此後經過改革演變為歐盟。
EEC之初是為了共同發展經濟,的確為西歐的經濟發展和加強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做出了貢獻。可後來野心越來越大,更側重於軍事、政治上的聯合。歐盟的攤子越來越大,成員國的某些主權要上交布魯塞爾,歐盟通過的法律淩駕在各國相關的法律之上。攤子過大,不可避免的是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官僚主義盛行。EU這個大家庭的矛盾越來越多,互相扯皮、掣肘。貪大求全,發展不平衡。新成員帶傷加入,加劇了矛盾的爆發。
如同婚姻的七年之癢一般,大家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磨合,各懷不滿,各自打著小算盤,直到某個契機,一方忍無可忍,來了一個總爆發,提出離婚。這個契機就是當年保守黨的卡梅隆為了保證連任,大嘴許諾如果能贏得大選,將就脫歐問題舉行全民公投。
離還是不離,各執一詞,雙方吵得一塌糊塗。當時的紛雜喧囂至今曆曆在目。投 OUT 的主要是基於不滿主權喪失。一個國家不能完全根據自己的需要製定政策、法律,而是被歐盟製約。難民問題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投 IN 的主要是基於對經濟發展、綜合國力的考慮。如同很多事情那樣,任何一個決定都是雙刃劍, 很難有兩全其美的結局。
據說公投日當晚,一開始卡梅隆還在唐寧街10號官邸和朋友有說有笑,認為結果將毫無懸念的 IN。直至淩晨投票陸續統計出來,形勢不妙,OUT最終勝出。他從開始的難以置信到後來投降認栽,辭職了事兒。扔下了爛攤子,卡梅隆瀟灑地揮揮手,不帶一片雲彩地走了。梅姨不顧抱癢之軀,挺身接盤。
如今為了一紙離婚協議,英國和歐盟翻臉相向。歐盟肯定是要殺雞給猴看的,英國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從中撈到什麽便宜。到頭來終將是兩敗俱傷。
說心裏話我挺同情想梅姨的,患有糖尿病,還得這麽沒日沒夜地折騰,容易嗎?大概她是希望自己成為撒切爾第二,能在國家有難之時力挽狂瀾,帶領國民闖出一條路來。然而,自古便是成王敗寇,即使她能堅持著把脫歐大旗扛到終點,若想蓋棺論定也得至少十年以後。屆時英國若是挺了過來,那麽她就是英雄,反之,她就會背上曆史罪人的標簽。
這國與國之間,竟也同人和人的交往一般。脫歐也真是和離婚一樣,當局者焦頭爛額,坐壁上觀者等著看笑話,想想也是有趣。
對 !
就是: 仇者快, 親者痛
隔岸觀花的, 偷喜
豆豆先拿上法國護照在盟裏逛,屆時,英吉利海峽雖不是抬腳就能過的小河溝,可蹦一下也不難跳過來 LOL
@來也匆匆London
英國的將來是幸福的,隻是要等陣痛過後。大概十年吧。
曆史上的英國人總想脫離歐洲大陸的,心是朝著大西洋那邊的。突如其來的公投,莫名其妙的結果也認證了英國的本意。德國默克爾的瞎搞,尤其是歐盟的移民政策真讓英國吃不消。
在法國,英國的對岸有一個地方,數千非洲非法移民等著渡江到英國,因為民主的歐盟尊重他們的意願,送他們想到的地方。
去英國溜了一圈,體會是,英國應該離開歐盟,英國才有自己的移民政策,才有自己的治國權和變通的管理體製。
英國是”富”婆,離婚了,歐盟那幫滑頭政客咋不想再撈一筆呢?
但美國優先,又一下子讓英國處在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界,不管怎麽說看好英國女人梅姨,她有能力重振英國。
今年夏天去倫敦公差時,確實感覺倫敦現在要比巴黎幹淨許多,安全許多,梅姨冒著吃力不討好的風險為英國人民著想,還是值得欽佩的。現在發現疏影無論寫什麽,都是一手好筆頭!
是天壤之別的。
May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
默克爾,是會在曆史上,流芳的。
梅姨估計又是英國曆史上的一個英雄人物,值得關注和鼓勵。
翻開英國曆史,當英國在緊要關頭的時候,總是英國女人出來執牛耳行大權,拯救英國,讓英國greater。
It is time to say goodbye。
danke schon,merci beaucoup,muchas graci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