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自語

半路出家,不要嫌我老矣,但願還有餘熱發光,秋末涼意已去,寒冬悄悄走來,我喜歡梅花的骨氣,不媚,不豔,不俗,不嬌,一片白雪幾點紅
個人資料
許楠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萬事“難在始

(2024-11-21 08:11:27) 下一個

萬事“難”在始

耀楠

11-21-2024

再談中國改革開放議題,幾乎沒有人願意聽了。因為那是一首遠去的詩,它值得回味,有嚼勁,不過,品不到味道了。

最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西莫格魯和另外兩位經濟學家獲獎者,經過長期研究得出一個結論。要使國家長期持久繁榮,根本原因在於選擇對的製度。如果選擇不對的製度國家即使一時繁榮,也會落至失敗。這就是所謂製度學派。

今天不深入討論製度理論。聚焦於探討中國改革開放曆史進程中某些成功的因素。

反觀中國過去40年(1978-2017)中,製度學說似乎不能完全解釋中國成功登頂的經驗。有人認為黨的領導,才是最重要成功要素,其實,這個解釋也是一種製度學說中的一種理論。它強調的是政黨在國家發展中的曆史作用。不過,這個理論並未獲得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同。

不過今天談另一個話題。如何從實用主義哲學角度來看,中國改革開放曆史進程。政府早已對改革開放曆史作了總結。但是,這裏談到是大家很少討論到問題。

那就是在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主導的思想革命或官方稱之解放思想。他推崇“脫虛向實”的實用主義思想,這才為中國改革開放掃清了一切障礙。這一點之所以事關改革開放成敗,因為文革遺毒就像一條鎖鏈套在每一個人脖子上。如果不能夠砸斷鎖鏈,也就不可能釋放中國人聰明智慧,改革開放也就流於形式。

好在鄧小平高瞻遠矚,以極大智慧,解決了這個難題。

經曆過那個年代的人,應該都記那一段曆史。從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大討論,到不再糾結姓“資”與姓“社”。鄧小平為什麽鼓勵大家討論哲學問題,為什麽停止討論意識形態問題,因為這些思想問題都成為改革開放的絆腳石,它嚴重束縛著中國人追求幸福的向往,勇氣和決心,把所有中國人從“超英趕美的夢”中敲醒,用實際行動為自己幸福而努力。所以,有一些西方經濟史學家評論指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為人類文明提供的曆史經驗,不在於過程,而是在於起步。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性大改革,有人稱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社會,經濟大革命,就是在思想啟蒙過程中,穩步推進。

不是嗎?從“摸著石頭過河”到“不管白貓還是黑貓,能夠抓住老鼠都是好貓”等。這些實用主義理論在中國大地,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精英到老百姓都清醒認識到,一切形式主義都是害死人。碗裏沒有飯,說了再多,吹的天花亂墜都不能充饑。大家一起幹,苦幹實幹才有飯吃,才有肉吃,才有房住,才有錢消費買好衣服,才可以去旅遊,享受更多的社會服務。

中國一句俗話,萬事開頭難,難就難在解開思想疙瘩,敲斷思想枷鎖,放下一切包袱。如此才能夠輕裝上陣。

改革開放成功不再過程,而在於起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