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水,從清澈變渾濁
耀楠
10-14-2024
靜心看完了《這裏是中國》視頻。作者包含激情與深沉的語速朗誦了黃河曆史變遷。
看得出來撰寫這篇稿子的作者,對這片土地,對黃河充滿著無限的熱愛、向往與好奇。他用滿腔熱情潑墨式地畫出一卷浩氣長存的黃河畫卷。
曆史的每一個片段,作家都使用極盡優美的文字 ,猶如動聽旋律,彈奏著黃河之歌。
當我們享受一番美極了音樂饗宴之後,我們是否要靜下心來思想。
黃河孕育出的中華民族,曾經引領世界時尚潮流,科技前沿,鍛造了一個偉大的時代,從而成為歐洲人仰慕的世界中心。
然而,幾千年隻唯上不唯書的君臣思想深深紮根在黃河兩岸,影響著中華民族曆史傳承,世代更迭都在唱著同樣一首歌,曆史悲劇不斷重演。這也讓中國曆史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引起不少爭議。這就是黑格爾筆下,中國沒有曆史的意涵。
不善於批判性思維的中國人,在全球政治經濟科技巨變的時代,中國缺席了。驕傲自大的大國心態,把歐洲已經廣泛應用的科學技術,法治精神,民族國家治理方略拒之門外,稱之為“蠻夷”的玩意兒。閉關鎖國成為帝王將相引以為豪的唯一選擇。與世隔絕的中國,整整落後了西方世界一個時代。
很遺憾,曆史用了非常悲慘的方式敲開了中國大門。在轟隆隆的船堅炮利之下,中國被迫打開國門,不情願地接受現代人的思維與生活方式。這是一段中華民族力盡滄桑,受盡淩辱的曆史。但是,苦難中的中國人,並沒有受惠於現代文明,依然生活在自娛自樂,苦中作樂的戰爭與運動之中。我們不知道為什麽上帝還不出手拯救中國人,上帝還在繼續熬煉中國人。
直到改革開放,中國才真正打開國門呼吸世界的新鮮空氣。中國人才真正站起來了。中國人的勇敢、勤勞、智慧的民族性得到完全釋放。國運到了,擋也擋不住。中國人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成就了今天的中國。
中華騰飛了,國家富裕了,但是,這並不代表國家強盛了。中國麵前依然橫著一條看不見,或若隱若現的鴻溝。它一邊是中國,另一邊是西方世界。這條鴻溝在千千萬萬中國人心裏成型了。不是嗎?排外情緒,民族主義,自傲自大等鄙視“蠻夷”的思想死灰複燃,彌漫著這片土地。
本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中國,卻再一次與新一波以科技主導的全球化擦肩而過。有人不服這樣的說法。請聽中國有一位院士指出,當今每一項重大科技成果都是全球合作的產物,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擔負這個重任。 單打獨鬥注定會失敗。科學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最基本的底層邏輯。
曆史再一次把中國推向文明的風口浪尖,或向左,或向右,或其他。任何一個選擇都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命運。
西方文明不是世界文明的唯一,但是,它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不需要完全認同西方文化詮釋下的普世價值,但是,我們不能一味拒絕西方使用過的價值觀念。洋為中用,古為今用這是非常客觀,非常辯證的方法論。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有80%人口住在農村,文盲率達到90%。能不能這樣說,中國農耕文化,農民意識深深地紮根在中國人腦海裏。它嚴重地阻礙了中國人的創新思維。在科技一日千裏的時代。若不放下自力更生,固步自封的農耕文化,擯棄農民意識,以開放、包容,謙卑的心擁抱世界,中國還有可能再一次承受後全球化時代的煎熬。這是最值得全中國人反複思考的問題。
黃河從昆侖山而下,滋潤著青草地,清澈河水澆灌了這個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當地理,氣候條件變化之後,黃河已經疲憊不堪了,泥沙俱下的黃色之河,帶著中華民族的劣根性滾滾向前,奔向大海,而留下無數的黃土高坡,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也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
我們期待著多災多難的中國,再一次引領世界文明。扮演火車頭角色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動力,而不是震耳欲聾的喇叭聲。
可惜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實在是太難以撼動了。
這種文化憑借其悠久的曆史,早已經摸透了中國人的人心,一代又一代鍥而不舍的傳承,每一代都隻剩下無奈地無能為力,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