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清零政策還能走多遠?
(2022-04-03 09:25:23)
下一個
最近有太多國內朋友給我發來很多國內封城,封區,封村,封路的視頻,其中看見很多嚴苛的防疫過程中出現許許多多亂象。
表麵上看令人費解,這麽一個龐大的政府,如此號稱高效的政府,怎麽在奧密克隆病毒麵前顯得手忙腳亂,一直抓不住要領。
雖然,我陸陸續續寫給國內朋友很多微信,介紹了美國在這一波奧密克隆病毒大流行中,如何“躺平”,以至於我周圍很多朋友都感染了奧密克隆。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兩個星期,一兩個月,三四個月過去了,這些被感染的朋友陸續都康複了,恢複了正常生活。我與他們接觸中,了解到他們隻是感染初期幾天,喉嚨特別難受,比重感冒還難受,一個星期之後,症狀明顯減輕,兩個星期以後都恢複健康,沒有什麽後遺症。在美國已經現實了群體性免疫的效果。
有人開玩笑說,如果你身邊沒有朋友感染病毒,那說明你這個人是一個孤家寡人,沒有朋友。
回來再說,國內清零政策。
所謂清零政策,就是不管在哪一個地方,之後發現一個感染者,或者測出陽性反應,那麽這個地方,全部都要核酸檢測,把所有陽性反應者全部集中觀察。
這種防控做法,在過去兩年中,的確發揮很好的效果,使得中國在全球防疫中,最早恢複經濟生產,社會生活的唯一國家。如果我們從科學角度來看,這是因為那是病毒變異傳播速度比較慢,毒性非常強,采取強製隔離措施,是最有效防止病毒傳播的方法。
但是,自從奧密克隆出現以後,毒性並不強,但是傳播速度太快了。這時候、繼續使用以往的清零政策,必然得不到有效防止病毒傳播的效果。而且在執行清零政策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是傳播病毒的媒介,因而執行清零政策越嚴格,人群聚集機會越大,比如無症狀感染者與陰性反應者集中在一起,造成大麵積感染,這是必然出現一種感染現象。
因此,中國政府應該認真總結過去兩年防疫經驗教訓,適時改變或調整防控措施,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大環境。這樣才能現實有效防控疫情。
有幾點想法與大家討論。
第一,美國麵對奧密克隆采取“躺平”做法,在過去幾個月的艱苦努力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美國最重要經驗就是擴大是打疫苗的人群,美國已經有超過80%的人至少打過兩劑疫苗。施打疫苗是防止奧密克隆病毒大量傳播,減少奧密克隆患者的重症率,有了非常明顯的效果。
現在中國成為奧密克隆感染的災區,在這一波疫情中,中國思考為什麽香港在奧密克隆疫情中,死亡率成為全球最高,有專家認為,因為香港有一半人施打國產疫苗,很多證據表明,國產疫苗有效性隻有50%,這就大大增加了感染者轉為重症的可能性。因此中國可以考慮大量進口外國疫苗,擴大疫苗施打人群。
如果算經濟賬來看,與其是把大量資金用在核酸檢測上,倒不如把錢用來購買海外疫苗,提高民眾防疫能力,一句話,首先要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再學習西方“躺平”的做法。
第二,基於中國人口基數太大,14億人民,如果真的“躺平”,在國產疫苗有效性不高的情況下,那麽必然出現香港疫情再版,那對本來有限的國內醫療資源來說,那是一個災難性後果,國內醫療係統肯定不堪重負,必然奔潰。
怎麽辦呢?在目前情況下,采取劃小區封控策略,與加快進口海外疫苗,加速施打海外疫苗並舉的做法,時間不等人,如果繼續依賴全麵清零政策,而不去提高疫苗有效性著手,清零政策抵不過奧密克隆的高傳播速度,這樣的結果出來政府要付出極大社會成本,而且,還不一定有效防止奧密克隆的傳播。
第三,中央高層要認真反思防疫邏輯,必須尊重科學防疫,不能以政治為重,替代科學方法。很多政策不是一成不變,而不能因為麵子問題,而影響了調整政策窗口機會。這裏有兩點值得深思。
首先,不能因為反美,就認為美國什麽都不行,或者說,因為反美,怎麽可能去學習美國防疫做法,或者說進口美國的疫苗呢?這在麵子上如何掛得住呢?
要知道這一波疫情是數百年不遇的災難,在災難麵前,全球都是一家人,隻要有利於防控疫情,不管張家還李家,都可以學習。
其次,政治是國家治理基礎,但是賦予政治的使命,那是人民的力量,因此人民的利益永遠高於一切。
清零與共存可以為現代版的鹿與馬,以試忠誠。
3 月 29 日,期刊 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 發表來自香港大學醫學院三位學者的評論性文章:來自 2022 年初香港第五輪新冠疫情的經驗教訓(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fifth wave of COVID-19 in Hong Kong in early 2022),總結了 6 條經驗:
香港第五輪疫情主流毒株為 Omicron BA.2,是所有 SARS-CoV-2 毒株中傳染性最強但致病性最低的,與早期全球流行毒株特性有很大不同。
香港第五輪疫情極高的死亡率來自大批未接種疫苗、未完成完全疫苗接種或接種疫苗有效率較低的老年患者。
兒童患者感染 Omicron BA.2 常見,但整體感染率或嚴重性並沒有明顯變化。
快速抗原檢測發揮了重要作用,能夠快速發現感染者並且減少對公共資源的消耗。
香港醫療係統在第五輪疫情中承受巨大壓力,但沒有崩潰也不應該崩潰。
居家隔離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具有成本效益,有助於減少感染者在公共場所的暴露時間與傳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