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繞不開的深層次原因》
原創:許楠.洛杉磯.11-5-2018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貿易戰火已經從中美兩國延燒到其他西方國家。中美貿易戰不僅僅是中美兩國之間的事,而是,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產生的結構性矛盾,長期累積的結果。下麵我們一起來探討中美貿易戰繞不開的深層次原因。
首先,意識形態差異是中國與西方國家建立關係中繞不開的溝壑。這幾十年,這條溝壑不是越填越淺,而是,越挖越深。這是中美貿易戰的深層次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從根本上來說,這場“貿易戰”是從一百多年前就開始的。它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個陣營鬥爭的延續。在二十多年前,當前蘇聯體製崩潰以後,以美國為中心的單極世界開始成型。那時候,很多專家學者都拍手稱讚,社會主義已經滅亡了,資本主義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可是,這些人完全忽視了,在這個世界上,還存在一個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她從母胎裏出來時,口裏就含著社會主義金鑰匙,雖然,1949以後,在毛時代,中國政治經濟出現很多混亂而瘋狂的行為,但是,1978年以來,不管是鄧小平主政,還是以後幾位領導人主政,中國始終沒有放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中國共產黨依然是中國唯一的政黨。這裏不討論政協花瓶黨。在中國沒有任何一個政黨可以挑戰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也不允許其他政黨向中國共產黨發出挑戰。在過去七十年中,不管在哪個時期,隻要有其他政黨試圖挑戰中國共產黨,其結果都將被消滅在萌芽狀態。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這個國家由中國共產黨親自建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與中國政府是合體的,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兩者共生,共存,甚至,在很多時候,西方國家都搞不清楚,為什麽中國共產黨可以代表中國政府,談中國政府為什麽離不開談中國共產黨。
要了解這一點,隻有翻開2004年中國憲法修訂本,總綱第一條規定了,社會主義製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根本製度。總綱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了,反對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這就十分清楚看到,中國一直以來,始終堅持不懈地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原因。同時,資本主義製度正是中國必須批判和唾棄的國家製度。兩個國家製度之間的較量始終存在。
從而,我們看到,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鬥爭並沒有因為前蘇聯崩潰而消失,隨著中國日益強大,這兩個陣營的鬥爭還會長期持續下去。因此,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意識形態矛盾,隻會更加激烈,而不可能徹底解決。即使偶爾,會得以緩解,但是,那也是暫時的。
第二,國家政體的截然不同,所引發的政治經濟衝突在所難免。習近平曾經說過,太平洋夠大,足以容納中美兩國。但是,由於中美之間政治經濟體製不同,這就注定了中美之間,在國際事務交往中,在國家經貿合作中,存在著根本性對立與衝突。其所產生的摩擦與碰撞,遠遠大於美國與歐盟,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以及中南美洲國家。這裏值得一提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建立起來的國際秩序。它是構築在自由民主政治體製和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經濟體製基礎之上。
1978年,當鄧小平打開中國經濟大門,擁抱市場經濟的時候,西方國家實行了政治包容主義和經濟忍耐主義的政策,融入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正是因為,西方國家這些年來,堅持政治包容主義和經濟忍耐主義戰略,為中國順利推進改革開放提供了和平的國際環境。為中國經濟騰飛爭取了有利時間,創造了有利空間。
但是,當中國經曆了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並取得巨大成功以後,中國經濟發展發生了結構性轉變,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包括外資經濟發展矛盾日益尖銳。中國整體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一方麵資源短缺,從石油,天然氣,糧食,飼料等能源需要依靠大量的進口,才能滿足國內市場基本需要。另一方麵,國家產業政策的後遺症逐步顯露,比如說,大量的鋼材,機械設備,以及光伏產業等產業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如何消化這些產能過剩,就成為央企和各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難題。
由於,在客觀上,存在著這兩方麵突出矛盾,如果僅僅依靠國內市場解決這些矛盾,國內市場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出去,走向世界。有人說,這正是“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原因,也正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才造成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大量摩擦,其實,這個觀點並不全麵。在近二十年前,為了因應日益增加的能源需要,中國在加入WTO之前,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隻是,那個時候,中國經濟體量並不足以引起西方國家的注意而已。
由此看來,中美經貿摩擦的緣由不是現在才開始,而是,長期以來,中美兩國在爭奪世界資源,爭取有利地緣政治而產生的結果。
第三,自由經濟與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在經曆過去四十年發展以後,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市場經濟與國有經濟,無論在資源分配,市場份額占有,以及財富再分配中,雙方都進入白熱化較量的階段。由於中國政治體製決定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在經濟中重要地位,因此,中國政府在行政上,財政上,以及資金上都大量傾斜給國有經濟。私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地位逐步式微,私營經濟的地盤也在快速縮小。
由於,私營經濟是按照市場經濟法則發展,而國有經濟是遵循國家產業政策發展,也就是說,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框架中,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博弈是必然的趨勢,市場經濟逐步退潮,也是曆史必然的結果。
如果說,在國內私有經濟選擇服從政府的行政指令,或政策導向的安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對於外資企業而言,情況就大不一樣。這些外資企業包括了來自於港澳台,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也包括世界五百強企業。這些外資企業都是在市場經濟體製中發展壯大,如今,在中國遇到了國家政策的大轉彎,他們明顯感覺水土不服。這裏不管是中國政府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但結果都一樣,都在擠壓外資企業的生存空間。比如說,政府強製要求外資企業技術轉移;中國共產黨要求派駐機構進入外資企業,中國政府建立起來龐大而堅固的防火牆等等。這些措施都妨礙了外資企業正常運營。這必然引發外資企業的抱怨,當中國把以上這些措施逐步變為法律了以後,中國經濟自由度就受到嚴重傷害。
這時候,外資企業隻有不多的選擇,一種選擇繼續忍耐,或調整公司發展文化,發展策略,發展方向比如穀歌,臉書,試圖改變為了爭取中國市場,正在改變公司文化和理念。第二種選擇抗爭到底,但是,在中國政治體製下,一個企業與一個國家抗爭,其結果是不言而喻。第三種選擇離開中國。
不管以上哪一種情況發生,對這些外資企業而言,都不是好事。那些熱切希望占有中國市場的企業,自然選擇第一種,但是,又希望保有更多的自由度。這時候,他們迫切希望本國政府出麵為他們與中國政府交涉,以爭取更多的生存空間和其他權益。這就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產生更多矛盾的地方。
由此看出,代表著這些外資企業的國家介入中國事務,這是必然的趨勢,也符合這些國家保護本國經濟利益的精神。從這裏可以是看出,中美貿易戰不是川普一時興起的決定,而是,自由經濟與計劃經濟矛盾長期激化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