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網絡信息的真實性
文/靜語
近日,在微信上讀到一段朋友與孩子的對話,覺得很有趣:
孩子說:“媽咪,我同學的弟弟結過兩次婚了。”
“ 啊?你同學弟弟多大了?” “七歲。”
“啊?” “他5歲時就結婚了……”
“ 啊?新娘子是誰呀?” “他們班同學呀!”
“ 哇!” “嗯,我同學說,老師還給他們照相了呢!”
朋友笑言孩子還會繼續將這個八卦討論下去。看到這段充滿童真的對話,想象著小朋友們正興高采烈地談論著他們深信不疑的喜訊,真是讓人忍俊不禁。
在孩子們的世界中,他們相信這都是真的,因為在他們的眼中這件事有憑有據啊:新娘、新郎都真實存在,老師似乎還成為了見證人。可是可愛的小朋友們,你們所相信的真實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謊言。
聯想當今的網絡時代,朋友圈、微信群內每天有無數的信息,您會不會也像小朋友們一樣,對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消息深信不疑、競相傳送轉發呢?特別是我們這些生活在海外的華人,接觸到的信息大多來自於各種各樣的網絡平台,怎樣去鑒別信息的真實可靠性,也成為了成人世界裏不得不麵對的問題。
在這篇文章裏,我借用幾點在科學研究中,如何評價論文可信度的方法和原理,和大家簡單地分享一下,如何在千千萬萬的網絡信息中,提高自己鑒別真偽的能力。
結論是否可信可靠?
記得以前在網絡上看到一個推廣小麥苗榨汁喝可以治療癌症的采訪節目。一位嘉賓對主持人聲稱她喝了小麥芽榨汁的水後,癌症痊愈了。那麽這個治療癌症的方法是否可信呢?
首先,我們在節目中並沒有看到過多的案例,說明這個療效的重複性值得懷疑。也就是說即便是有效,或許隻是個個案,是個小概率事件。
其次是關於有效性的問題,就是說要考慮是否還有其他因素影響某種結果的產生。這位嘉賓並沒有討論她的其他情況,比如自身的免疫力、生活習慣、以及是否接受過其他抗癌藥物的治療等等,所以我們無法排除她在自身疾病的康複過程中,其他因素對其治療結果的影響。
如果你在此時對這條消息產生了懷疑,你還可以Google一下。搜索的結果可能會讓你對這個所謂的抗癌方法又多了一層認識,因為醫學專家認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研究支持這種小麥芽可以治愈癌症的結論,喝小麥芽汁不僅可能導致腹瀉,並且對於肝、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還會對身體健康帶來其他不利的影響。
在了解了這些知識後,您還會去轉發這個不實的消息嗎?
同行專家的評審意見
近期在新冠狀病毒肆掠的過程中,網絡上的各種消息也層出不窮,據報道每天都有關於新冠狀病毒的假新聞出現。那麽怎麽鑒別信息的真偽呢?
在衡量、評價研究論文的結果時,有一項是要求研究結果要經過相關同行的評審。就是說一個結論是否真實有效,要得到專業人士的認可。
比如網上說洗熱水澡可以保護易感人群,那麽專家怎麽說?傳染病專家告訴你,高溫消毒和洗熱水澡是兩碼事。比如傳言喝酒能夠預防病毒的感染,呼吸科的醫生怎麽說,酒精是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而病毒是進入呼吸道,引起肺部的感染。
最近,某種抗病毒新藥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這種未上市的新藥剛開始在我國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目的是用來觀察其治療新冠狀病毒肺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時間相關的信息又鋪天蓋地在網絡上襲卷開來。
在還沒有開始實驗前,就有人發表了所謂“特效藥”的評論。我們看到任何相關臨床醫生或者研究者做出相同結論了嗎?沒有。剛開始實驗還沒幾天,就又有人發表了新藥在三期臨床實驗中大獲成功的消息。臨床藥理學家發言了嗎?沒有。
一個嚴謹的雙盲、隨機、對照研究不到實驗結束,沒有人會知道哪位病人在實驗組,哪位又在對照組,那麽怎麽又會得到實驗藥物大獲成功的結論呢?
大家期盼有效藥物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科學不是以情緒化的希望為導向的,讓我們一起等待實驗的結果吧。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屬於新發現的一種傳染病。探索新領域時會出現一些偏差、甚至錯誤的情況,整個醫學界對它的認知也在不斷的完善中。
生活在網絡的時代,特別是在公共危機發生的時刻,需要我們增強識別信息真實性的能力,學會利用科學有效的信息、客觀地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件。
在這次新冠狀病毒肺炎爆發的疫情中,國內同胞各行各業團結合作,群眾也自發組織了自願者團隊參與救助的工作;國外的僑胞們積極捐錢捐物,在遠方為祖國人民加油鼓勵;困難麵前我們也得到國際上多個國家的聲援和幫助,這些都讓我深受感動。希望這次疫情能夠盡早地被控製,大家也在各種傳言麵前不恐慌、不氣餒,目標一致、團結起來積極麵對。
災難終將過去,讓我們總結經驗教訓,一起砥礪前行;讓我們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用理性和熱情寫下:相信未來!
(此文發表於《星星生活周刊》2020年2月21日)
http://newstar.superlife.ca/?p=269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