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中國智慧

(2019-07-16 09:48:18) 下一個

《中國智慧》

易中天著 上海文藝出版社

 

. 周易的啟示

 

     《周易》比孔子、畢達哥拉斯和釋迦摩尼誕生早500年。

       《周易》分《易經》(周代,永恒真理的著作,用於占卜)和《易傳》(戰國末期、對易經的哲學解釋)。

       《周易》的方法:抓住根本(陰陽)、掌握規律(陰陽關係相生相克共存轉化)

       《周易》的啟示:憂患意識(居安思危)、理性態度(巫術變成哲學,陰陽互有變化轉化)、變革精神(有矛盾就有-衝突-變化-發展-前途,與時俱進才能長治久安)、中庸原則(時間、地點、方式都恰到好處就是發展變化的最佳狀態)。

 

. 中庸的原則

      1. 中庸不是老好人:鄉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德之賊也。

       中庸不是合稀泥:孔子直言不諱、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中庸不是沒原則:君子周(團結)而不比(勾結,無原則),小人比而不周

        中:不走極端。不太清高也不太隨和,既不過頭,也不掉隊。太質樸不好太修飾也不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庸:不唱高調。以直報怨,該怎麽辦就怎麽辦。

        中庸的三個結論: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不能治國,隻能忽悠老百姓,真正管用的是法家賞和罰、(權)勢、(權)術和(刑)法);中庸一定是適中之道(世界上沒有最好,隻有最合適,不走極端);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既平常又適中,可操作)

       2. 中庸與權宜:

       宜是,可是中庸的原則,先是應該然後是能夠,重要的是合道(正道);中庸的第一原則是,就是,適中。

        權指變化,儒家的思想方法有經(不變)有權。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學的最高境界是樂,做事的最高境界是權。我們和一些人,可與共學(同學),未可與適道(同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堅持到底);可與立,未可與權(靈活運用真理)

           有經(不變)有權才是中庸,有原則性和靈活性。

          權益之法:1.抓大放小(大事經,小事權)2. 方向經方式權 3. 下級經,領導權。4. 不能最好,就退而求其次(守住底線,不說假話,守住底線,比追求高尚重要的多)

         3. 中庸與和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能產生新生命,同沒有前途)

        不片麵是中,不單一是和;中是不偏不倚,和是多樣性

         怎樣做到多樣統一的和諧: 1.做減法對自己 (親密有間)2.唱反調對上級(提出不同意見)才能和,拍馬屁那是同,隻會壞事。3.開汽車對下級(左了就右一點,右了就左一點,政寬則民慢,猛則民殘)

        再說幾句:1.中庸是道德境界,正派,也是修養,不卑不亢,不偏不倚。常人之道,每個人都可以做到。2. 中庸是思想方法:認活理,不認死理。子絕四:意(想當然)、必(一根筋)、固(死心眼)、我(自以為是)3.中庸是處世哲學: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國家政治清明,他就聰明能幹,反則裝糊塗)既不做烈士,也不做奸臣。4. 中庸是做人藝術(不貪婪也不虛偽,挑中間的)

 

.兵家的思考

        春秋戰爭講規則和風度,貴族參加,為了稱霸。戰國時期為了吞並他國,平民參加,殺人如麻。《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失傳)、《孫臏兵法》(殘缺不全)產生。

         戰爭與和平:不戰而屈人之,善之善也。怎樣不戰而勝(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外交))。攻城之前,讓敵人軍事能力(包括指揮能力和作戰能力)嚴重短缺根本無力抵抗,不戰而勝

           成本和效益:戰爭經濟學家,不輕易發動戰爭,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沒有十足好處,不采取行動,沒必勝把握,不隨便用兵,不到危機開頭,不輕易開戰)。唯利是圖。

           戰與敗:真正的善戰者,在戰爭中沒犯錯誤,戰勝了容易戰勝的人,戰勝了已經失敗的人。先勝而求戰。敗不敗在自己,勝不勝在敵人。所有人都是被自己打敗的。自己勝利最好,自己失敗最壞。為自己做準備,讓敵人犯錯誤。

         怎樣立於不敗之地:容易被打敗的五種致命弱點(必死,必生,忿速,廉潔,愛民)拚命的、怕死的、暴躁的、自尊的(不能忍受侮辱,士可殺不可辱)、心軟的。由於對方的刺激沉不住氣,失去理智。理性是《孫子兵法》的靈魂。

         如何讓敵人犯錯誤:讓他們覺得有利可圖或危在旦夕,跟著我們的指揮棒走。所有的數據都是假的。戰勝敵人要兩麵三刀:利和害,威脅、利誘、忽悠。兵者,詭道也。

 

. 老子的方法

      老子與孫子:老子未必懂兵法,卻懂兵道。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反戰。

      兵道和人道:哀兵必勝(忍無可忍,拚死一搏)。老子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慈愛、節製、不打第一槍)禍莫大於輕敵,輕敵是好戰,不慈。無敵(以為天下無敵)則不慈。慈愛為本的悲憫情懷,人道主義。

      人往低處走: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最柔弱的就是最安全的,最堅強最和諧,最厲害,最所向無敵。女人比男人好,下麵比上麵好,不動比亂動好。最卑下的是最崇高的。

        唱反調與想問題:老子的價值取向是求下、貴柔、崇陰、尚無、喜歡原生態。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好與壞,沒有區別和界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矛盾對立的雙方都是相反相成,都向自己的反麵轉化。壞事是好事的靠山,好事是壞事的窩點,好事萌芽在壞事中,壞事潛伏在好事裏。

        境界與追求

        正話反說四種原因:以賤為本(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至譽無譽(反複讚美就是沒讚美。至毀無毀),損之而益(減損和增加是成正比),上德若穀(謙恭卑下、兼收並蓄,虛懷若穀)

        老子基本觀點:最柔弱就是最堅強,最卑下的最崇高,最虛空的最實在,最原始的最先進。反過來做,反過來看問題。

       《周易》喜歡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老子》不喜歡,既然會變,何必去變。

         孔子講中庸,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修養與質樸要一家一半)。老子唱反調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韓非講矛盾,鬥爭哲學,專治,假無為君無為,臣有為(君主無為是為了讓臣子害怕)(法製寫在臉上,權術藏在心裏,一隻袖大棒,一隻袖胡蘿不,帝王之術)。老子講轉化,真無為假無為都是老子的思想。

  

五, 魏晉的風度

 

       怪異其實是灑脫真性情

        高智商:是我國智利大開發,智慧大閃光的時代

        美儀容。

        風采和雅量:風采和儀容有關,雅量和性情有關。

        意義所在:向往自由,渴望真情蔑視世俗,服從內心,熱愛自然。

         原因:政治黑暗,禮教虛偽,前途無望,人生無常。

          一個轉折點:從有用到無用,從人格到人情,從社會到自然。

 

. 禪宗的境界

 

        禪宗是人間的佛法,儒家講君臣父子,佛家講眾生平等。

        簡易的佛法:讀經無用,坐禪無功。淨土宗念阿彌陀佛。禪宗一念悟時,眾生是佛,要覺悟。覺悟是成佛的關鍵。

         執則迷,迷則不悟。破執。迷就想不開。覺悟的關鍵在自我。破我執才能成真佛。

       否定的是執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條,肯定的是自我。

 

總結於2019716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