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又譯川普)被中國網民冠以“特不靠譜”的外號,想起一出是一出,朝令夕改,口無遮攔;上一屆的時候啟用了蓬佩奧、彭斯等跟他有二心的手下,這一屆則總結教訓,倒是用了一堆拍馬逢迎、草根出身的毛頭小子。“特不靠譜”剛剛說幾十個國家紛紛來電話親他的屁股,央求他別征關稅,隻要不征關稅,做什麽都可以。接下來又說期待習近平能給他去個電話,笑死人了,這不是在罵人嗎?英語的“親屁股”相當於北京話的“拍馬屁、溜溝子”,是很貶低人格的粗話。這話竟然出自一國之總統,實屬古今中外第一人。
他發動的關稅之戰,美國社交媒體上並無人看好,都覺得是一場鬧劇。對於中國,短期內意味著更少的出口訂單,製造業蕭條和大幅度裁員,以及來自國外投資的放緩。對於美國,意味著消費者要承受更高的價格,依賴中國零部件的美國產業成本提升,以及來自中國的關稅報複。
中國受到的打擊會更大一些,因為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出口。但是美國也不會高枕無憂,因為關稅之戰會攪亂供應鏈,提升產品價格。
“特不靠譜”之所以發動關稅大戰,原因就是他單純地相信美中巨大的貿易逆差讓中國占了美國大便宜,他要通過提升關稅來把更多的產業和工作崗位帶回到美國。他認為,如果進口的產品(如鋼鐵、機械、電子產品)更昂貴,那麽美國的買家就會購買更多的美國製造的產品,也就有更多的製造商重新回到美國建廠。
關稅大戰還有一目的就是強迫技術轉讓和製止竊取知識產權。
那麽,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就那麽容易被替代嗎?人工智能說並非易事。雖然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可以尋找替代國,但不會是同樣的規模、效率和價格。越南、墨西哥、印度、泰國、孟加拉等國雖然開始從中國的部分出口產品訂單中分得一杯羹,尤其在服裝、電子產品組裝、家具和家居用品,但僅占極小的比例。中國龐大的基建規模、完善的供應鏈、巨大的勞動力市場、高效的物流和港口,都是其他國家遠遠不具備的。想取代中國,談何容易?
美國要是想和中國徹底脫鉤,也談何容易?遷移工廠、培訓工人,需要數年時間。成本回大幅度提升——雖然其他的替代國人力成本比中國低,但是總體效率比中國也低,所以並不能想特不靠譜想象的那樣和中國脫鉤就不被中國“占便宜”。
中國也早就有二手準備——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所以已經開始關注國內市場消費,目標轉向東南亞、歐洲來尋找更多的出口市場,而且逐漸轉向高科技產品出口,如電動汽車、太陽能板、電池等等。
前兩天路過小鎮一個精品店,特意看了看所有商品的產地,香味蠟燭、手工香皂等極少商品是美國本地出品,其他幾乎全是中國製造。有的印的是“Manufacturing in China,” 有的印的是“Product of China”,而圖書更是全部在中國印刷。如果突然一下子提升關稅,產品價格翻倍,那會讓零售業雪上加霜。這麽多東西上哪裏找本地廠家或替代產國生產呢?由於幾十年來美國圖書基本上都在中國印刷,本地還有幾家印刷廠存活?即便有,印數達不到中國的規模,價格就肯定壓不下來,所以會隻漲不降,苦的是美國的消費者。
前不久看到報道,美國的百年老店梅西百貨打算在2025年關閉66家分店,令人唏噓不已。學生說,毫不奇怪,因為現在大家買日用品都在依賴中國的拚多多海外版Temu,買衣服都依賴中國的Shein,應有盡有、物流可靠、退貨方便,有誰還去梅西百貨呢?
這也就是為什麽中國應對“特不靠譜”的關稅大戰表現得底氣十足,而那台灣,早早地就交了投名狀,派了一個長得像老太太的老頭兒說著蹩腳的英語宣布台積電在美建廠並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實在有些丟人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