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

(2018-08-12 09:15:54) 下一個

印加帝國克丘亞語:Tawantinsuyu)是11世紀至16世紀時位於南美洲的古老帝國,亦是前哥倫布時期美洲最大的帝國[1]印加帝國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位於今日秘魯庫斯科。印加帝國的重心區域分布在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上,其主體民族印加人也是美洲三大文明印加文明的締造者。

在城中心的武器廣場正中,秘魯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圖帕克·阿馬魯二世的全身雕像聳立在那裏,廣場四周則環繞著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廣場東北是建在高聳的金字塔頂的太陽廟、月亮神廟和星神廟。左右對峙的蛇神殿和太陽女神大廈的牆壁遺跡位於廣場東南。為迎接帝國軍隊凱旋歸來的歡慶廣場坐落在武器廣場的西南,當地人把歡慶廣場稱為“庫西帕塔”。

西班牙殖民者在印加帝國故都的廢墟上建立起今天的庫斯科城。廣場北側的庫斯科大教堂始建於1560年,前後花費了100年才建成。這座教堂融會了文藝複興風格和巴洛克風格,其頂端的福音鍾樓上懸掛著一口重達130噸的巨鍾,據說它是南美大陸最大的鍾,鍾聲能傳到40千米之外。教堂內有高大的鍍銀祭壇和雕刻精美的布道壇。

廣場東側的拉孔帕尼亞教堂建成於1668年,是全城最漂亮的教堂。教堂牆壁飾有絢麗多彩的繪畫,還有精雕細刻的祭壇。然而,它是在印加人建造的太陽神廟的基礎上建造的。當庫斯科還未被西班牙摧毀之前,城中最重要的建築是座極為富麗堂皇的神廟,神廟裏供奉的是創造印加民族的太陽神維拉科查。那尊用大理石雕鑿而成的維拉科查塑像,就矗立在太陽神廟的內殿。因此,這座神廟也成了印加人心目中的聖地。據說,當年的整棟廟宇覆蓋著700多片黃金(每片重達2公斤),寬闊的庭院栽種著好幾畦黃金打造的玉米。

庫斯科西班牙文:Cuzco),又譯作科斯科蓋丘亞語:Qusqu;發音[?qo?s.qo]),是秘魯東南方的城市,人口約有30萬人,座落在Huatanay穀中(Huatanay有神聖的意思),被安地斯山脈環繞,是古老的印加帝國的搖籃。庫斯科是庫斯科大區庫斯科省的首府。

庫斯科全城鳥瞰。機場在左手邊。

印加人的祖先生活在秘魯高原地區,後來他們遷徙到庫斯科,建立了庫斯科王國,這個國家在1438年發展為印加帝國。印加帝國在1438年到1533年間,運用了從武力征服,到和平同化等各種方法,使得印加帝國的版圖幾乎涵蓋了整個南美洲西部(地跨秘魯厄瓜多爾哥倫比亞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南美洲印第安人帝國。

太陽神殿克丘亞語Coricancha[1]庫斯科和整個印加帝國最受尊敬的寺廟,供奉太陽神印地

其牆壁和地板曾經覆蓋純金,相鄰的庭院充滿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報告說“難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爾帕的贖金,大部分的黃金都來自太陽神殿[2]

西班牙殖民者拆毀寺廟,在其遺址上利用其基礎建立聖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嚴重破壞了教堂,但巨大又緊密相扣的石塊建成的印加石牆仍然屹立。附近有一個地下考古博物館,其中包含了許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紡織品和偶像[1]

西班牙征服印加帝國,是西班牙殖民美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戰役之一。1532年,169個由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的西班牙士兵和土著盟邦士兵在經過數年準備和作戰後,在卡哈馬卡戰役中俘虜了薩帕·印卡阿塔瓦爾帕印加帝國滅亡後,另外一場為期數十年的戰役隨即展開,最終西班牙人在戰役中取得勝利,建立秘魯總督區新印加王國滅亡。戰役結束後,西班牙人在今日的智利哥倫比亞展開另外兩場後繼戰役,並且向亞馬遜盆地發展。

印加人Inca),或譯印卡人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屬蒙古人種美洲支。使用克丘亞語。“印加”(Inca)的意思是“太陽的子孫”。主要生活在安第斯山脈中段,中心在秘魯庫斯科城印加人南美洲安第斯山區克丘亞族的一支,講克丘亞語

庫斯科兵器廣場(Plaza de Armas del Cuzco)曾經是沼澤[1],在印加帝國時期被排幹,成為首都庫斯科的行政,宗教和文化中心,在此舉行各種典禮以及印加軍隊的凱旋儀式[2]

西班牙人征服以後,在廣場周圍印加宮殿的遺址上,建起了教堂和大廈,環繞廣場建立了石拱廊。

這個廣場是該市曆史上許多重要的事件的發生地點,如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宣布對庫斯科的征服。1781年,土著抵抗運動領袖圖帕克·阿馬魯在此被處決。今天,兵器廣場是現代庫斯科的核心,周圍環繞的拱廊開辟為旅遊餐館,珠寶店,旅行社,征服時期留下的庫斯科主教座堂和耶穌會教堂都麵向廣場。

薩克塞瓦曼(西班牙語:Sacsayhuamán奇楚瓦語:Saksaq Waman,另外亦譯成薩克薩瓦曼),是一座印加的石牆建築,離秘魯古城庫斯科約2公裏,海拔為3701米。和其他印加石頭建築一樣,如何建成依舊是謎。很多石頭中間連一張紙都難以插入。這種精確度,以及石灰石塊的圓角、石塊連接形狀的多樣性以及牆體向內傾斜,使遺址的局部在庫斯科毀滅性地震中得以幸存。現時,薩克塞瓦曼成為旅遊及秘魯節慶的重要地點。

阿爾帕卡又稱秘魯羊駝,可分為兩個品種:一種是霍加耶(Huacayo或Huacaya),體形較大,與駱馬外形相似,其毛呈銀光,產量較高,約占秘魯羊駝的85%左右。另一種是蘇力(Suri),體形較小,纖維順直,毛細密而光滑,與安哥拉山羊相似,具有馬海毛般的光澤。阿爾帕卡毛是羊駝毛中最主要的一種,毛質柔軟,長度長,有白色、灰色、黑色和褐色,光澤介於馬海毛和駝毛之間,屬混合毛類型。絨毛細度約為15—20um,剛毛粗而少。絨毛無髓長度為8~12cm,剛毛有髓長度可達30cm。

薩克塞瓦曼原是古代阿亞爾馬卡人(Ayarmaca)的集落,除了一些並不顯眼的建築外,周圍還遍佈沼澤及燈心草[2] 到印加王帕查庫特克擊退昌卡人Chancas)後,便開始在此處修築碉堡,以貯存武器、衣物、珠寶、金、銀等物件。[3]

現時,當地人會按照印加帝國的傳統習俗,重現古時節日慶典的盛況。其中較為重要的,是每年6月24日舉行的「因蒂·拉伊米」(或稱「因蒂普·拉伊米」)慶典,以重現昔日印加人祭祀太陽神的情形。[11] 另外,還會舉行稱為「瓦拉庫」(Huaracu)的成人禮。此項典禮原是古代印加王考察王子的典禮,現時則由庫斯科的中小學生參與表演。[10]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