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坦堡(土耳其語:?stanbul [is?tanbu?] 聆聽)是土耳其最大城市,亦是該國的經濟、文化和曆史中心。它坐落於土耳其西北部的博斯普魯斯海峽之濱,位於馬爾馬拉海和黑海之間,橫跨歐亞大陸,經濟和曆史中心位於歐洲一側,有三分之一人口居住於亞洲一側[3]。其人口達到1440萬,為全歐洲最大的城市群,亦是中東最大和全球第六大城市[2][4]。伊斯坦布爾全市轄區麵積5,343平方公裏(2,063平方英裏),其覆蓋範圍和伊斯坦堡省相同,亦是該省的行政中心[c]。亦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
公元前660年左右,該市以“拜占庭”之名建立於薩拉基裏奧角,並在此後逐漸發展為曆史上最為重要的城市之一。公元330年該市重建為君士坦丁堡(希臘語:Κωνσταντινο?πολις,轉寫:Konstantinoúpolis;拉丁語:Constantinopolis)或新羅馬(希臘語:Ν?α ??μη,轉寫:Nea Romē;拉丁語:Nova Roma),並在此後的近十六個世紀內先後成為羅馬帝國(330年–1204年及1261年–1453年)、拉丁帝國(1204年–1261年)和鄂圖曼帝國(1453年–1922年)的帝國首都[5]。在羅馬和拜占庭帝國時代,它對基督教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在1453年鄂圖曼帝國征服該城之後,它成為了伊斯蘭教的中心和鄂圖曼帝國哈裏發的駐地[6]。
入關要交$50美元入關費。入住希爾頓飯店,窗外第一眼。這次來, 是為了參加四桅帆船環遊愛琴海。
這就是四桅帆船“風星”(WindStart) 號,將乘它環遊愛琴海,訪問地中海文明。起點為伊斯坦布爾, 過聖托裏尼(Santorini), 終點為雅典,造訪邁錫尼文明和米諾斯文明遺址,途經世界七大古代奇跡中的三個, 。
伊斯坦堡是古絲綢之路的途經地[7],也是歐洲和中東的鐵路網絡之間、黑海和地中海間海路的必經之地。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3],也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及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清真寺古蹟。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其中一個因室內磚塊所用的顏色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的清真寺[4]。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於蘇丹艾哈邁德一世統治時的1609年至1616年[5]。如同其他清真寺一樣,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包含一個創建者的陵墓、一所梅德雷斯(伊斯蘭學校)及一所收容所[3]。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伊斯坦堡其中一個最受旅客歡迎的觀光勝地。
2012年,在當選歐洲文化之都兩年之後,近1160萬外國遊客造訪伊斯坦堡 ,使其成為世界第五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10]。該市最重要的景點仍是其曆史城區,部分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而位於貝伊奧盧區的天然港金角灣則是其文化和娛樂的中心。
伊斯坦堡還被認為是一個全球城市[11],亦是全球發展速度最快的都市經濟區之一[12]。諸多土耳其公司及媒體將總部設於此,全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四分之一[13]。伊斯坦堡希望借助其複蘇和快速擴張的契機,在二十年內五次申請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14]。
聖索菲亞大教堂 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土耳其語:Sultanahmet Camii)是土耳其的國家清真寺[3],也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及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堡的清真寺古蹟。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是其中一個因室內磚塊所用的顏色而被稱為藍色清真寺的清真寺[4]。。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建於蘇丹艾哈邁德一世統治時的1609年至1616年[5]。
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成為伊斯坦堡其中一個最受旅客歡迎的觀光勝地。
祈禱殿的上方是穹頂及半穹頂,中央穹頂的直徑是23.5米,高43米[11],由四條巨大的柱子支撐,這一點與埃迪爾內的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
彩色玻璃窗。
聖索菲亞大教堂 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6]。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公尺、高55.6公尺的中央圓頂
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製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7]。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8]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9],還將鐘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10]。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麵的四座叫拜樓。這是去掉泥灰的耶穌畫像。
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大教堂被拉丁基督徒洗劫及褻瀆。大教堂的一些聖物如耶穌墓碑的一塊石頭、聖母瑪利亞之奶、耶穌裹屍布及多位聖人的骨頭都被轉送到西方。
城市裏的街道,有點像中國大陸的三線城市。
當地人的婚禮。
阿拉伯手工絲織掛毯, 上千美元一小塊。
一塊絲織掛毯要熟練女工熟月才能織成。
阿拉伯手工羊毛地毯, 圖案美觀大方。
伊斯坦布爾的大巴紮 (土耳其語:Kapal?çar??)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巴紮之一,有至少58條室內街道和4000多間商鋪,每天吸引的顧客介於25萬到40萬之間。
以首飾,陶瓷,香料,燈具,地毯店而聞名。
阿拉伯瓷器。
作工精美的銀器。
阿拉伯宣理塔
在皇宮的西鄰,是麵積巨大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完全仿照羅馬馬克西穆斯競技場的式樣。從皇宮中可以望見競技場裏麵的場景。競技場內分布著許多立柱,以及大理石和青銅雕像,中央聳立著從埃及運來的古方尖碑。
新清真寺(土耳其語:Yeni Cami)或蘇丹皇太後清真寺(土耳其語:Yeni Valide Camii)是一座皇家清真寺,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艾米諾努區,加拉塔橋南端,瀕臨金角灣。
它是伊斯坦布爾最著名的景點之一,於1597年開始動工,最終在1663年完成。
其設計風格效仿了藍色清真寺以及Süleymaniye清真寺。
金角灣(土耳其語:Haliç或Alt?n Boynuz;希臘語:Χρυσ?ν Κ?ρας – Chrysón Kéras,又稱哈利奇灣)是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布爾的一個天然峽灣,一個從馬爾馬拉海伸入歐洲大陸的細長水域。金角灣是伊斯坦堡的一個天然屏障,對昔日君士坦丁堡的防衛有著很大的作用,因此過去金角灣曾是拜占庭帝國的海軍基地,拜占庭帝國還在金角灣沿岸修建城牆。金角灣在古代也是個重要的商業據點。現在的金角灣及其兩岸,則是伊斯坦布爾著名的觀光景點。
在金角灣附近, 有好多賣烤魚的商船。烤魚與酸菜夾在烤麵包裏。排好長的隊,不少俄國遊客。
加拉塔大橋是橫跨金角灣的重要橋樑。遠眺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
卡拉柯伊(Karaköy)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貝伊奧盧區的一個街區,位於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歐洲一側,金角灣口北岸。舊名加拉達(Galata)。
加拉達塔(土耳其語:Galata Kulesi),中世紀的熱那亞人稱之為基督塔(拉丁文:Christea Turris),是一座中世紀石塔,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加拉達區,恰在金角灣以北。
遠遠看到了風星號的桅杆。
帆船主要以發動機推動,四個高高的桅杆可以乘風破浪。
穿過達達尼爾海峽。達達尼爾海峽(Dardanelles Strait),古稱赫勒斯滂,土耳其語稱恰納卡萊海峽。它毗鄰恰納卡萊城,是土耳其西北部連接愛琴海和馬爾馬拉海的要衝,也是亞洲與歐洲兩大陸的分界線,屬連接黑海及地中海的唯一航道。這裏是加裏波利之戰的遺址。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土耳其加裏波利(Gelibolu)半島, 英國法國聯盟的海軍行動,目的是強行闖入達達尼爾海峽、打通博斯普魯斯海峽,然後占領奧斯曼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在此次登陸戰中,協約國方麵先後有50萬士兵遠渡重洋來到加裏波利半島。近11個月的戰鬥後,約71,985死亡,96,937受傷。這場戰役是一戰中最著名的戰役之一,也是當時最大的海上登陸作戰。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設澳紐軍團日紀念4月25日登陸日期。
以弗所是阿爾薩瓦(Arzawa)王國的首都,亞底米神廟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建築,世界七大奇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