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樺極力推薦《Normal People》. 看網上介紹, 界定為 Psychological fiction, 勾起我些些興趣, 於是, 讀這本九零後愛爾蘭作者寫的十分年輕的書, 隨著書中人物內心深處的獨白, 感受他們感同身受的事情, 誓如社交網絡, 校園欺淩, 原生家庭, peer pressure.
紙質書 $26 / 電子書 $13. 在 Kindle 上閱讀, 我的指尖輕輕一撥, 一頁一頁, 悄無聲息, 靜得隻聽見自己的心跳. 不似紙質書, 翻書聲沙沙沙, 鄭重其事的.
書的氣質, 吻合我對愛爾蘭作家的某種印象 ---- 孤獨之魂在漫遊. 從頭至尾, 我的著眼點在於正常 & 不正常, Sally 沒有明確定義, 她隻負責解剖和記錄.
什麽是正常人? 應該是你我他之間沒有不同的人. 大家有著相似的嗜好或品味, 即使迥異, 為了入圈入群, 掩飾自己 “異於常人” 的內在隱蔽的真實性, 成為別人眼中的正常人. 誓如, 別人講鹹濕話, 必須跟著講. 正常人的世界理應如此, 正常人不會沒有朋友, 朋友想你這樣, 你怎能那樣?
Marianne 就不這樣, 從高中到大學, 沒有什麽可以馴服她個性裏的某種韌性. "沒有人可以妨礙我的自由, 我隻做我真心喜歡的事". 別人都在吹噓自己跟誰上過床, 她下了床就飄然而去, 無所企求, 不告訴別人她喜歡誰. 與同學們格格不入的代價是在校園裏沒朋友, 被標簽為自戀; 被杯葛, 被欺淩; 有人恨她, 有人譏她 “怪胎", 不斷催促她 "去看醫生”.
詭異的是, 在追求正常的同時, 地球人幾乎全體潛意識都喜歡 claim 自己: 我是與眾不同的.
合上 Kindle, 有些恍惚, 不是因為小說開放式的結局而陷入對男女主角最後情感歸宿的想象, 而是止不住地湖絲亂想: 被《正常人》這書名吸引的人, 是否已然說明有些不正常? Btw, 這本書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 2019 的年度選書.
I’m sick of myself. 也許, 愈是否認自己的不正常, 愈是無法接近正常. 現實中, 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貌似有流行的趨勢. 成長在破碎家庭 / 單親家庭, 正常.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剪不斷理還亂, 正常. 虛無與巰離感, 正常. 忸怩做作, 正常. 憂鬱也很正常的呀.
書中有些句子, 蠻觸動的, 誓如:
1) Most people go through their whole lives without ever feeling that close with anyone
2) He brought her goodness like a gift and now it belongs to her
零碎時間瀏覽, 總共花費六七個小時讀完, 不算飛快, 也是高速, 煮不出有味的讀後感. DIY 一張書簽留給自己: 拋開正常與否的怪圈, 我把自己活成一條魚兒, 在河裏泅泳, 睡著, 活著, 時不時浮上水麵, 呼吸著, 吐幾個泡泡, 如此這般, 甚好.
Then you'll need to wait patiently :)
將 Good material 加入書單, 謝謝! 我找書讀也蠻看心情的. 好文筆的短篇, 有優先權 :)
謝謝好秋! 我想, 讀書好比觀景, 舉個例, 慕名前去廬山一趟, 風景不過如此, 那麽, 到底是看的人辜負了廬山, 還是廬山讓去的人失望了? 景與境一字之差, 差別就擱在這兒了.
偶爾不正常才是正常, 知道不知道?
Thank you for the recommendation, and I booked my soft copy but was noticed --- Your holds position: #52 on 4 copies
這個悶題, 我樂意回答. 醫學 combine 統計學上的考量, 三個角度三個答案:
1) 健康的角度: 完全健康 (無症狀 / 無疾病 / 無潛在風險)的人占 5 - 10%. 但, 不少輕微不正常的如近視, 體重超標等, 不影響日常工作和生活.
2) 體驗的角度: 醫學上以正態分布來衡量正常範圍, 例如血糖, 取中間 95% 為 Normal
3) 心理的角度: WHO 估計全球心理健康的人比例是 75 – 80%
此外, 不要忘記, “正常” 的定義動態變化著, 例如, 以前高血壓的指標隨年齡有調整, 如今的診斷標準趨向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