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正文

釵黛之辨:閑說薛寶釵與林黛玉(上)

(2018-09-15 04:03:11) 下一個

作者:史遇春

(上)

關於《紅樓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惟《紅樓夢》如此,世間的許多事體,大概都是這般。

魯迅先生關於《紅樓夢》的那段名言,毋須再引,恐有濫溢之嫌。

《紅樓夢》的人物評論,薛寶釵與林黛玉向來是兩大焦點。

近來,網上有人命一題為《娶妻當娶林黛玉》。我想,這是一種態度和看法,其中必有支撐命題立意者立足的觀點。

那麽,由此而推想,擁釵派的一眾粉絲們,《娶妻當娶薛寶釵》的論調大約早已定型,或許隻是秘而不宣,或許僅僅引而未發,或許因為我未曾瞧見而已。

說到這裏,大約會有人問:

關於釵黛,筆者的觀點如何?

我想,我或許隻會笑而不答吧。

實在要有一個結果,無結果不罷休的話,我隻能說:

娶妻當娶林黛玉。

既然已經心中有數,為何先要笑而不答呢?

佛家有言:

不可說,不可說!

為什麽不可說,大概是因為我覺得,說了便是錯。

權且勿論別的,就我這鄉下人的身家,門不當戶不對,“當娶”寶黛哪一個肯定都是癡人說夢而已!

即便是真可以二者娶其一,結果必然是引起未娶一派的非笑與嘲諷,或者非議與謾罵。這是中式幫派遺毒的浸染,怪不得任何自然不自然而卷入其中的人。

說到門不當戶不對,其實,這在邏輯上已經有了悖謬。雖然明知這樣,為什麽還要這麽說,就是因為一些胡攪蠻纏的人,會在邏輯混亂的情況下,見佛殺佛,欺祖滅上,讓你得到一個秀才遇見兵的尷尬場麵。

所以,必須先做聲明,釵黛作為小說中的人物,因為作者成功地塑造,她們二人是作為虛擬的偶像而存在於讀者心目中的。既然小說是所謂的“假語村言”,可以在深宮大院中被束之高閣,也可以在窮鄉僻壤中見諸案頭;可以供大人先生們研讀,也可以讓販夫走卒們歡哇……那麽,小說中的人物、小說所塑造的偶像,便可以人人捧為己有。按照這種觀點來說,在精神層麵上,作為偶像而存在的小說人物,隻要是讀過小說的人,都可以對這些人物做種種想,種種非想,種種非非想。

無論是誰,不管是豪門公子哥,還是鄉下種田人;不管是白發蒼蒼的老翁,還是風度翩翩的少年;不管是文人雅士,還是粗人鄙夫……隻要他讀過《紅樓夢》,隻要他還有婚娶之想,都可以把自己喜歡的、這部小說的人物作為偶像、或者標尺。當然,他完全可以在釵黛之中二擇其一。當然,他也盡可以選擇鳳、平、探、襲……

從這個層次來講,誰也不能,當然也沒有道理,在這個時候用門當戶對、用年齡、甚至身高等等的現實條件去咽任何的讀者。

在娶妻當娶誰的前提下,我先表達一個天下很多男人的心聲。

如果條件許可,也是在那個可以妻妾成群的社會環境下,有釵黛如此這般的兩個可人兒,你要問男人們娶妻當娶誰,我想,大多數男人的回答必然是:

果真有這等美事,最好是兩個我都要。

或者,要一個,但是,這一個是綜合了釵黛所有美德和優點的合體。

看客們注意了。我說的是“很多男人”,而不是“所有男人”。

必須澄清一下,這很多男人中,必然不包括我。倒不是因為我自命清高,也不是因為我沒有飲食男女的“人欲”;而是因為:

我已經說過了,在不選無法善罷甘休的情況下,我必選林黛玉,這是作為選擇題的單選答案,此其一。

其二,我還選林黛玉。因為,就我對生活和人生的態度,遵循我行世的原則,我必選林黛玉。

其三,我仍然選林黛玉。就小說本身而言,我的確喜歡她。

先把結論放在這邊,能不能站得住腳,且不需放在心上。我還是慢慢說來。

我向來不喜歡人雲亦雲、隨眾俯仰的作為。既然今天在做釵黛之辨,我當然也需要說出個自以為是的理由來。即便是這理由無法說動別人,首先我自己是確信無疑的。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個理想,也真有個現實,那麽,在我看來,黛玉就是理想,寶釵就是現實。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正的戀愛和真實的婚姻的確有大多數人所認可的那些個種種差別,那麽,在我心中,黛玉就是戀愛,寶釵就是婚姻。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子和柴米油鹽的凡人,那麽,就我的認知,黛玉定是那仙子,寶釵隻是個凡人。

如果這個世界上還有別的什麽,你完全可以憑借以上的模式繼續推斷、演繹……

在常人的世界裏,有一個理想,有一個現實,這現實與理想永遠都存在著很大的差距。人生的悲劇之一,便是在無聊的現實麵前,有趣的理想死亡。就此情況而言,黛玉的夭亡,是必然的事,是不得不如此的。

當理想隱沒消沉,而現實完全失去色彩的時候,人生要麽是行屍走肉,要麽是苦痛地煎熬。由此可以看出,寶釵的守活寡也是應了正道。

有人專門對《紅樓夢》中的人名做了詳細的注解,但是,對於其中人物的別號卻未曾辨析,若有,我想在此先以釵黛開個頭:

瀟湘妃子,終究是要“香消玉殞”的。

蘅蕪君,橫豎都是要荒蕪的:選妃不成,是荒蕪;嫁而難以相守,亦是荒蕪。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理想是個性,現實是隨俗。所以,黛玉是個個性十足的女孩子,而寶釵很多時候是看人行事。

才情達到一種高度之後,便成了隨性自然;在火候還不到的時候,便有斧鑿之痕。看黛玉的詩,你可以看到清新無跡;再讀寶釵,你會覺處處用心。

(未完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