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正文

諳盡孤眠滋味:閑寫範仲淹的詞《禦街行》

(2018-08-16 17:45:51) 下一個

作者:史遇春

“諳盡孤眠滋味”

對於有點文學意興的人來說,僅看這一句六字,就可以浮想聯翩。如果要論表現感情的技巧與藝術,這一句六個字,比起時下那些動不動就“飆淚”的做作與煽情來,真不知要含蓄多少、深情多少、“溫柔敦厚”多少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文正公,和中國曆史中的各代先賢一樣,在我印象中,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形象。在我的分類中,會把他們歸入正統的儒家行列,他們是中國傳統一脈不斷的接力者,完全區別於普通認知中的“文人”。當然,這裏並沒有輕視“文人”的意思。

既然有固定的形象程式在我的胸中,那麽,表現憂國憂民的一切著作,對於範文正公來說,自然是天經地義的事。兒女情長,似乎和我對先賢的理解有所出入。現在才明白,其實,我們所根植的文化土壤,在我們的不自覺中一直影響著我們。我雖然長於鄉野,但是,回頭看時,宋以後理學中“滅人欲,存天理”的這種修為哲學,或多或少還是在我的生命中打了印跡。這說來話長,不用展開。

範文正公存詞不多,但是,就所能看到的幾首而言,很能見他的功力、情思和胸懷。比如他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比如他的“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都寫得情真意切,柔腸百轉。向來,詩文之作,都被正統士人視為“末技”。但是,正是這“末技”,豐富了這些曆史人物的形象,讓我們在看到他們“不苟言笑”的一麵之外,還看到了他們“情思綿綿”的一麵。範文正公胸中,除了家國情懷,事功仕途之外,還有兒女情長、婉約柔和的細膩。

由此,我得出一句“自來真英雄,都是多情人”!

下麵,來看“諳盡孤眠滋味”這句所出的整首詞:

《禦街行》

紛紛墜葉飄香砌,夜寂靜,寒聲碎。真珠簾卷玉樓空,天淡銀河垂地。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這首詞上闕重在寫景,下闕重在抒情。上下二闕合成一體,即我們通常所謂的“情景交融”。這樣評論算是俗套,但這樣的評論又最合乎情理。

讀完這首詞,再三回味。在思緒聯翩的意興中,首先想到的是,這首詞是以怎麽樣的人物身份出場,又是以怎樣的口吻抒懷的。我們完全可以把詞的主人公想象成一個獨居的婦人,在月夜清光之下,在重樓層閣之上,懷戀遠方的愛人。這樣說,這一婦人,似乎是畫中人、夢中人、景中人抑或是情中人,似乎是與我們隔了崇山峻嶺、似乎是與我們隔了迢迢途程。但是,讀這首詞,從作者對細節的精致描繪中——比如詞中視覺、嗅覺、聽覺、感覺的直接式體驗,我們似乎又能親切感知作者本人身在其境的真切。於是,我們會迷惑,迷惑這是借人抒情還是自寫情思。無論如何,作者作為文學家的敏感與豐富聯想,使我們不能不為之歎服。其實,可以認為此詞是思婦的獨唱,但我們須知作者的觀察入微與書寫精細;其實,我們也可以認為此詞是作者對自我的輕吟,從而可見“鐵石人”的“銷魂”之語。
 

“紛紛”寫葉的眾多與雜亂,也道出了時令與節候。“墜”字讓人心驚,似乎是重重地衝來,但“葉”字又把這“墜”的分量消解了不少。寧靜的秋夜,如果這“紛紛墜葉”肆無忌憚地落地,必然會擾了這夜的清幽,作者緊接一“飄”字,那“紛紛墜葉”頓時有“席片雪花漫空舞”的優美,更有“落雪無聲夜寂寂”的寧靜。正是有了這前麵的鋪陳,這“紛紛墜葉”要“飄”落的,不是黛玉葬花中的“汙淖”與“渠溝”,也不是平常所說的“報答泥土的情誼”;而是“香砌”。李後主有“雕欄玉砌今猶在”,雖然沒落,但皇家氣象猶存,故而是“玉砌”。範文正公用“香砌”,既讓人有嗅覺上的體驗,又透漏出陰柔之氣,讓人對環境生脂粉意象。“紛紛墜葉飄香砌”,一切是那麽地輕柔,便是無有下文,夜的寂靜已呼之欲出。靜靜的夜,寒意或已濃,或遠或近,有那麽一點聲音,更顯出了夜的寧謐,所謂“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也。

“真珠簾卷玉樓空”,這一句,是慣常的用語,比如太白的“美人卷珠簾”、比如《紅樓夢》中的“半卷珠簾半掩門”,可不細論。但需說一下“空”,這“空”,不是一人無存的“空”,而是兩人之中,一人去後,隻留一人,對照往日而顯現出來的“空”。如果“玉樓”真是“空無一人”,“天淡銀河垂地”便無從談起。“天淡銀河垂地”一句,首先必須肯定的是,這是一種大胸懷、大見識的夜景,其次,這種景觀的獲得,其觀察點必在高處,不然,“銀河垂地”是無法成章的。

“年年今夜,月華如練,長是人千裏。”這是上闕的結尾,已跳出全然寫景的情境,轉而在景中發出了感歎,於是乎“人”也就自然而然順勢躍出紙麵。同樣的年節,同樣的夜晚,同樣如洗的月光,不一樣的是相隔千裏的人,不一樣的是離人各自周遭的事。此一結尾,既是對上闕“景”的延續;此一結尾,最終落到“人”上,也是對下闕“情”的鋪墊。

“人千裏”的現實是“相隔”,“相隔”對於情深者來說,造成的結果是“相思”,或者是“重重的相思”。到了範文正公這裏,便是“愁腸已斷”。“相隔”、“相思”使人“愁腸百結”,用什麽來排遣呢?李太白曾經說“舉杯消愁愁更愁”,範文正公也有同樣的經驗,因為“愁腸已斷”,所以就“無由醉”了。“酒未到,先成淚”,“我”想用這酒來消除胸中的離愁與思念,孰料酒未入肚,先已淚流滿麵了。其實這句,和範文正公的“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是一樣的感受。這也是真正會飲酒、明白酒、了解酒的人說出的“知酒語”、“解酒語”。所謂“酒不醉人人自醉”,如果不能“自醉”,那麽酒的作用,可能是“發酵”各種情思。原本打算“借酒消愁”的,誰知,結果卻是更加傷懷。“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這兩句是酒後的清醒語,雖然喝得有點天旋地轉、雖然喝得有點腳步不穩,但,那一顆飽含深情的心完全是敞亮的。“夜已深,燈將殘,孤枕如何得安眠”“殘燈明滅枕頭欹”,已寫得棲棲惶惶;“諳盡孤眠滋味”更是讓人覺得是淒淒慘慘了。下闕結尾“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雖然順承前意,但已是另一種狀態了。還是和上闕一樣結尾,采用議論的手法,寫出人同此情,情同此理的一般性感知。情感這件事,隻要攤在你身上,隻要你有真性情,便是“鐵石人”,它一刻都不會離你而去,要麽在眉間,要麽在心上。易安居士後來有“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或從此處來,同是大家,同樣寫得讓人心動情動,不覺重複,不覺因襲,可見他們的造詣與功力。

世事如煙,情似流水。對於人間的一切,我們所剩的,似乎隻有輕歎,或者是廉價的會感動三分鍾的眼淚。

“諳盡孤眠滋味”,是如何地情思啊!

如果還有下一個不眠之夜,我希望能夠“穿越”,“穿越”到那個沒有“虛情假意”的世紀。

如果還有下一個不眠之夜,再讀“諳盡孤眠滋味”!

(全文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