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境心影錄

一個鄉下讀書人,戀鄉土,愛讀書……
正文

細說人生八苦:俗眼看佛家

(2018-07-22 20:32:54) 下一個

作者:史遇春

這幾天,不知在忙什麽,對這一片園地(指我的博客)有些冷落。冷落是冷落,每日還會上來看看。

農夫耕種,視園田如子女,時時在意。身染病痛,雖不能力作,還會去田邊走走。

我曾作詩有句雲:“插秧春日計,收稻秋時猷。徒羨先生柳,欲扶耕者耬。”就是對田家春種秋收、閑靜自然生活的向往。為什麽會有這種向往呢?就是因為我對農事稍知一二,所以能體會到莊稼人對田地、對苗木的情感。這種向往是發自內心的麽?如若真讓我到田間耕作,我能堅持多久?我的回答:不得而知。這是我內心的矛盾,是天人交戰。再說田家,他真的就那麽快樂麽?不見得。田家有田家之樂,也有許多苦楚。

矛盾的我,苦樂交替的田家,都會有煩惱。

煩惱生,苦亦隨之來。

此之謂人生。

佛家對人生看的透徹,把人生之苦分了類,謂之“七苦”或者“八苦”。七苦是什麽呢?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八苦呢?就是在七苦後再加一個五陰熾盛苦。

下麵,就我俗人的淺見,對人生八苦,仔細述說一番。

生苦

又可分為受胎之苦,種子之苦,增長之苦,出胎之苦。

如果把人生劃分成成孕、出產、成長、衰老、死亡等階段,那麽,生苦是在成孕到呱呱墜地這一段。

首先須知,佛家的“生”苦,並非“漫漫人生”之“生”,而是“出生”之“生”、或“生產”之“生”。

其次,在我看來,此處所謂之“苦”,隻是佛家一廂情願的苦。實際上,此苦算不上是苦。為什麽這麽說呢?古人謂人之成人,乃“父精母血”所成。母體受孕,所苦者,在母,而不在嬰。

母體受胎之後,母親須受妊娠反應之苦,受行動不便之苦,受臨產腹痛之苦,受出胎之苦……“生”之種種苦楚,皆在母身。佛家之謂生苦,言嬰不言母,愚以為,有本末倒置之嫌。

第三,佛家對於生苦的理解,似乎全是按成人的臆猜得出的。佛家所謂的出產之前在母腹中的煎熬,均難成理。

另出胎之苦,或許會有。但是,嬰孩落草,尚屬懵懂,即便有苦,亦難深解,難形之於體,亦不銘之於心。用這種沒有記憶、感知模糊不清的“生苦”,來說明人生即苦海,其力度稍嫌薄弱。

故曰生苦,似可略而不計。

老苦

佛家謂此苦有二:一者增長;二者滅壞。

生苦之中,也有“增長”一說,是說受胎之後在母體內的成長過程。老苦之中,所雲增長,其實是衰老的過程。此所謂增長之苦,是指精力漸衰、容華不再、行動不便的苦楚,此苦是與青壯時的對比而產生的。其實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故而,若隻是對比而覺此苦,亦自尋煩惱。

所謂“滅壞”,和增長相去不遠,即“盛去衰來,精神耗減,其命日促,漸至朽壞”,可不論。

病苦

此苦佛家分之甚當。謂之身病、謂之心病。

佛家對病苦分之雖當,然論之不確。佛家之論身病、心病,將二者生生割離,似乎看不出二者的聯係。病有從身而起,行之於心者;亦有自心而發,禍及於身者。凡俗之軀,身心相關,故而未有身心兩不相幹之理。

病苦為人生一大苦。小病小痛,人且不能受,況不治之惡疾乎?生不能,死不得,日日煎熬,身心俱痛,是苦實實難耐!

所謂心病,佛家謂之苦惱、悲哀,乃事情不順所由。此或可謂之小苦。

死苦

所謂死苦,佛家別之為病死和橫死。

病死之苦,在於死前的身體疼痛,在於死前的精神恐懼。此自然死亡。

橫死指水火、刀兵、馬踏、車傷、懸梁、服毒等,所謂“熱血煎心”之苦。此非正常死亡。

死之可謂苦,一則在麵對死亡的態度,二則在死亡的過程。

如若把生死看的透徹,視死亡為歸於本宅,則心不為死所怖,死苦可減。

死亡的過程,無論病死、橫死,隻要短暫,苦則減少,如若漫長,則確為苦。
 

愛別離苦

中國有句常說的話叫“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可是,從古到今,棒打鴛鴦、勞燕分飛的悲劇從未停止上演過。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情感上的痛苦是最能讓人讓人肝腸寸斷的。

愛別離,從字麵上說,就是深深相愛卻生生別離。也就是有緣分產生情感,卻無緣分兩廂廝守。你要這樣的理解也對,隻是你把佛家的愛別離縮小了。

佛家之謂“愛別離”,乃是“平常最所親愛之人,最所好樂之物,倏然乖違離散,不得共處,心神念念戀慕憂戚”,故而雲苦。

愛別離,這愛,是大愛,包括親情之愛,愛情之愛,友情之愛;這愛,可以是人對人的,也可以是人對物的。

愛別離苦中,讓人一見而聯想到的,自然是相愛又相離的情人之苦。

愛而別離,可以謂之淒美。因為沒有完結,沒有下文而讓人有想象的巨大空間,可以把現實中沒有上演的情節用空想、幻想、夢想的形式演繹出來,而且大多數情況下,會朝著圓滿的方向去構思。

其實,就愛情而言,愛而別離,未嚐不是一件好事。當你在柴米油鹽的攪擾中麵對人生的時候,許多東西就退居次要位置了。現實,有時候會把美好的物什撕得破爛不堪,現實,也會讓人看見那一襲華美的袍上蠕蠕爬行的成堆成行的虱子。你願意你曾經為之神魂顛倒,你曾經為之茶不思、飯不想,你曾經為之眾叛親離,你曾經為之陪上全部青春的情感在歲月的衝刷、在現實的瑣碎中褪色、消失麽?

受過愛別離苦的,就把相愛——別離珍藏著,隨時翻出,細細品位,慢慢欣賞,莫為之悲,勿因之泣,要知道,沒有得到的,永遠是最美的。

經得此苦,方可悟得人生。佛家雲苦,使眾生懼。眾生不經此苦,如何參的透人生,如何出離紅塵?

怨憎會苦

常言說得好:“不是冤家不聚首”,可見,冥冥之中,上天已經把一切都安排好了。或許,你覺得這是宿命,但許多時候,現實何嚐不是宿命的真實演繹。千百年來,人們一直都在對自己的生命、生活進行著總結。有句話是這麽說的,叫做“夫妻是前世的冤家,父子是上輩子的仇讎”。這就是對人生的總結,你覺得對麽?在我看來,自是有些道理的。

人生之中,許多事就是這樣,你不願意眼見的,他偏偏在你眼前晃蕩;你朝思暮想的,他常常與你天各一方。思念、懷戀或許有些憂傷,有時默默品味,倒不失為人生一道美麗的風景。憎惡就不同了,傷身、傷心。佛家之謂“怨憎會”為凡俗之苦,是有些見地,有些眼光的。

你平常最厭惡、憎恨、怨仇的人,你當然希望永遠不要見到才好。可是,人生偏偏不順你的意,那人不但你能見到,而且常在左右,你能忍得幾時?

怨憎之會,首惡者為夫妻怨憎會。鴛鴦之侶,人皆慕之,然人世間更有一種夫妻,二人如前世有宿孽:和,和不了,離,離不得。人生之苦,莫大於此。世俗之中,有種種牽絆,便是如今日之婚嫁自由,也不見得怨憎會的夫妻就能走出牢籠。所以,我以為此乃首惡。

父子、母女亦有怨憎會者。然因親情,亦可化解。人世之中,什麽樣的都有,那些泯滅了天良的不在論列。

同事之中,怨憎會者,多因功利所起。此之化解,在兩個字——“豁達”。若能做到,不為此苦所惱;做不到的,亦自尋煩惱,可不管他。

其它如有深仇大恨者,怨憎相會,亦人生一惡。

怨憎會苦,說到底,也就是情苦。欲離此苦,先去情欲。哈哈,常人能出情欲者有幾?此苦可懼凡俗人之戀世心。

求不得苦

前麵說到怨憎會之苦,說到愛別離之苦。就字麵而言,愛別離之對怨憎會,正可謂辯證。這世間的事,大抵如此,深愛而天各一方,怨憎而如影隨形。其實,在我看來,愛別離從狹義而言,亦可歸入求不得,愛著的,總想得到,而現實中,往往得不到,此亦求不得也。

佛家所謂求不得,指“世間一切事、一切物、一切學問、一切智識,本所好樂希求,而不能得”,由此導致“愛涎繞心,如癡如醉,心中焦灼”,故而謂之苦。

說到這裏,可做一總結,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此四大苦,皆起於自然,人生而不罹此四種苦楚者,無人矣。便是棲身佛門,也躲不過,隻能生生忍受。所望者,今生持齋念佛,潛心修為,以待成仙成佛,脫卻肉身,方能解脫。然人生苦短,享樂亦恐為時太晚,誰能受得清苦。再說了,便是受得清苦,今生也難逃此四苦,寄望來世,或者更遙遠的未知,凡俗如我者,哪裏能等得?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此三苦,皆由情生,救之之法,在“寡欲”二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呐。快意恩仇,是多少人所豔羨者。在我看來,“寡欲”大可不必,有恩的報恩,有怨的抱怨,人生誰不想適意呀?便是要成佛成仙,不經此三苦,如何參得世情透?

五陰熾盛苦

此苦實是對七苦的總結。五陰者,色、受、想、行、識是也。色者,目之所見也;受者,心之感知也;想,腦之所慮也,行,身之所動也,識,心之見解也。見色而惑,此色非惟女色,所謂“使人目盲者也”;心受苦樂,而起順逆之歎;遇事緩急,反覆推思;身之所動,心之所牽;是迷是醒,誰具慧眼?人生之苦,盡在是中。五陰熾盛,苦之所由也。

人生八苦,細說至此。細說者,亦戲說也。

一笑!

(全文結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