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說,她本要搬到加州,因為有個很好的工作機會;但是青少年期的孩子死活不肯走,權衡再三,她放棄工作,將就孩子的需要。
青少年不願意搬家,這是很普遍的現象。在美國,據統計成人平均每五年換一工作。換工作常意味著換地方,而青少年往往不想搬,所以常看見一個家庭兵分兩路。我所在的地區中國人不多,單我知道的就有好幾個家庭如此安排。
這樣的決定對分居兩地的夫妻關係可能造成一定影響,但對孩子的確意義重大,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因為青春期後,對孩子來說,同齡朋友比父母“更重要”。
萬事都有其季節,植物按季生長,人也按季節發展。人生而有群體性,作為社會性生物,從小就必須生活在群體關係裏麵,先是以父母為主,成人後有自己的“社會關係”,並賴以得到支持、快樂和發展。
成人的特點就是有獨立於父母的社會支持係統,有自己的感情生活、社會生活和事業發展等。青少年期是孩子向成人的過渡期,他們從父母轉向自己的同齡人,完全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說是必然和必須。
據研究,對青少年而言,同齡人給予的安慰效果勝過父母,朋友給的建議和支持也似乎更有分量;如果不被同儕接納,就是父母很愛他們,他們也會覺得孤獨,強烈者甚至感覺仿佛要“死”一樣。所以很多人會為同儕壓力放棄原則。他們需要家庭之外一個“自己屬於”的地方。
媒體曾深度報道極端恐怖組織是如何招募新人的,他們往往瞄準孤獨的少年,先給他們團體的溫暖,給他們歸屬感,然後讓他們為團體效力。這些青少年最後變得心甘情願,會回家為愛他們、他們也愛的母親告別,有些是為母親做人生中第一頓也是最後一頓飯,然後奔赴“使命”。
對於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變化,父母可能會感失落/被拒絕,感覺難過甚至悲傷,這其實都滿正常的,相信許多過來人都經曆過。好消息是,許多孩子25歲以後,又與父母關係突然好起來了。這其實是孩子成人了,可以成熟地重新對待父母。我的一個朋友就曾經哭在孩子手中,又笑在孩子手中,她的話是:“不知道為什麽他們會那麽傷你的心,又不知為什麽又那麽懂事起來。”
會懂事起來(雖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如此),也許可以給父母們一些安慰。“養兒方知父母心”,也是某些孩子成長的裏程碑吧。
青少年不喜歡搬家的第二個原因是,在新地方交新朋友不容易。
這其實對大人也一樣。因為交朋友像“投資”,需要投入時間和心力,也需要一些運氣。
在關係建立方麵,無論是家庭關係還是朋友關係,時間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Kansas大學有一項對大學生和成人的研究指出:人在一起度過的時間越多關係就越容易密切。平均來說,把一個認識的人變成一個比較隨意的朋友,學生需要43小時,成人需要94小時;從隨意的朋友到不錯的朋友,學生需要57個小時,成人需要164小時;從不錯的朋友到很好的朋友,學生需要119小時,成年人需要219小時。
雖然大學生和中學生還是有些區別的,但他們的相似性很大,這個研究還是可以作為理解孩子的參考。
這項研究也指出一點符合常識的要點:光有時間在一起不能保證能成為朋友,何度共度時間,同樣重要。如果談話或活動能夠讓彼此分享個人生活和感受,這樣共度時間更容易成為朋友。
可以理解,搬家對青少年來說,意味著離開重要的朋友圈,離開自己的支持係統,進入一個完全沒有歸屬感的地方,承受局外人的孤獨,體驗“被拒絕”;如果要交到新朋友,還要在對新環境的適應和學業壓力下,重新投入時間。
總之:青少年不喜歡搬家的主要原因今天談到兩點:一是他們非常倚重同輩朋友,需要家之外的歸屬感。二是新地方交新朋友不容易,搬家意味著壓力和“不安全”。
歡迎提出其他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