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老家的河鮮:青魚

(2018-05-11 11:35:42) 下一個
除了胖頭魚和鰱魚,四大家魚裏還有青魚和草魚,但是在老家人口裏這兩個稱呼經常是混的,譬如老爸就不怎麽分得清,因為這兩種魚長得實在是很像,身子都是圓鼓鼓的,像個棒槌,頭部也都和烏魚很像。當然媽媽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哪個是吃草,也就是草魚,她稱為草青,然後哪一種又是吃螺螄的,就是青魚,又叫螺螄青。她說螺螄青的身子顏色更深一些,牙齒很鋒利,而且這種魚是吃肉的,比如貝殼,甚至螺螄,所以肉質更結實也鮮美,當然價錢也相應高些。
 
在我們家青魚的用途主要是曬魚鯗,這是做鯗凍肉的主角。每年西北風一起,老爸就會在市場上留意有沒有大些的青魚,因為這個時候最適合曬魚鯗,一則是天氣合適,幹燥且沒了惱人的蒼蠅,二則是離年節尚遠,魚價合適。那時候沒有什麽養殖的魚塘,多數時候一個攤子上就一兩條,所以爸爸都是陸陸續續的買回來,小的五六斤,大的也有過十斤的,媽媽一般都根據魚的大小,每年準備五六條到七八條不等。買回來的魚是不刮鱗的,隻開膛破肚去了內髒洗去血水就可以拿去晾曬了。我能幫忙的是把麻繩剪成合適的長短,然後繞在兩邊的魚脖子下麵,這樣媽媽就可以提起兩邊的繩子把整條魚拎起來,而且魚頭是緊緊的卡在繩子上的,不會掉下來。曬魚鯗的地方必須通風透氣,有陽光,但是又要避免直接的暴曬,所以風幹魚鯗其實是更正確的叫法,隻是曆來如此稱呼,也就沒有人會去糾正。晾曬期間的氣溫,幹燥程度等因素決定整個過程的長短,一定要等到魚身徹底幹硬,敲打起來“啪啪”作響為止,期間不但不能被雨水淋濕,也要防止晚上的霜凍,還有附近饞貓的窺探,如果期間天氣驟暖,還要檢查是否有蟲卵附著。這麽一說起來才發現這實在算得上是個功夫菜了,換成現在估計扔進烘幹機就完事了,但是味道就可想而知了。烹煮魚鯗之前還有一個麻煩事就是去鱗。幹透了的魚鯗,魚鱗變成了透明的薄片,緊緊粘在魚皮上麵,我的任務是把它們一片片的扒掉,刷子什麽的都不好使,全靠手指甲。以至於我出主意在洗的時候就刮了完事,但是第二年就乖乖用回了老辦法,因為味道差得不是一點兩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