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傲遊

論述中國近現代史的風雲變幻與現代重要曆史人物的功過是非,盡可能還原曆史真相,以史為鑒,方知興替
正文

一個真實的孫中山

(2018-06-19 20:16:18) 下一個

孫中山,名文字逸仙,廣東香山人,(即今中山市)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對這位現代曆史上的偉人,各個階段、各種政黨評價不一,在兩岸的曆史定位和評價也各不相同。有時偏頗,有時互相矛盾,尤其在網友之中的評價和形象更是不盡相同甚至南轅北轍,這也顛覆了我一直認為的他是現代史上爭議較少的政治人物。的確在現在,他也是一位有著巨大爭議的政治家,那麽孫文到底是怎樣的曆史人物,他的曆史地位和功績該如何客觀正確的定位呢!本文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孫中山。

孫中山的事跡眾人皆知,這裏就不多說呢,至於如何正確的評價孫中山,這就涉及到對整個中國現代史如何定位的問題,不容輕率更不能主觀。從國民黨時代到如今,孫文的形象一直是一代偉人、一代先賢。但近年來對孫的評價出現一些異議,這本來很正常符合學術客觀真實自由的原則,也無損於孫中山的形象及曆史地位。因為孫文也是人不是神,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當然也避免不了錯誤和失敗,可是竟然出現一些顛覆、歪曲甚至是攻擊的言論和觀點,把孫從偉人抹黑成小醜,令人憤慨,這就不應該呢,而且非常好笑。試問一下持這種觀點的諸君,如果孫中山不是偉人是小醜,那麽中國現代政壇又有那個領袖是正人君子,恐怕大家都逃脫不了偽君子和小人的嫌疑嗎?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孫文在辛亥革命後的1915年,為了反袁而與日本簽訂了有損於國家主權的《中日盟約》,裏麵有出讓包括滿洲權利在內的嚴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約,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條約》還要賣國,據此認定孫文是賣國者。(這個問題暫無法斷定,隻能存疑)我們不必諱言,這種行為在當今看來的確是不折不扣的賣國,如果是今人不但會被口水淹死也早已打倒在地, 但是我們該怎樣客觀的認識曆史上的人和事呢,又將怎樣看待孫的這一行為呢,首先筆者認為,對於已經日漸遠去的曆史不能簡單的以今人的價值觀和所處的環境來粗暴的對待。要不得出的結論就會很片麵,甚至是顛倒黑白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抗金名將嶽飛,千百年來都是無可爭議的民族英雄,可是近些年來,為了所謂的民族和諧竟說嶽飛不是民族英雄。靠,我暈,要這樣說嶽飛不但不是民族英雄,而且還是阻礙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小醜、不識時務者。因為照有些學者的觀點,56個民族一家親,都是我們的中華好兒女嗎,宋金戰爭是內戰,而且大金充滿狼性朝氣蓬勃,團結一致武力強大,而南宋羊性懦弱,貪汙腐敗,民不聊生。這樣一來,嶽飛抗金豈非是不識時務,拒絕融合抗拒統一看不清曆史發展方向?哇,真是笑死人呢,不;應該是憤怒,為了你們的功利需要,竟然可以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的確曆史的發展確實是促進並實現了民族融合,最終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國家觀念,這是十分重要也是無可爭辯的曆史事實,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嗎?我們拿今人的事實和觀點來套現古代,難道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當時的事實是宋金兩國,不但是國家民族之間的戰爭,而且還是文明抵抗野蠻的反侵略戰爭,理由很簡單當時女真族(滿人的前身)的金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有別於中華的獨立國家,與現代的滿漢之間的關係絕對不可同日而語。對不起啊各位,扯了這麽多題外話,現在言歸正傳。那麽我們該怎樣看孫先生當年的這一令人爭議的行為呢?筆者認為這是中山階段性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策略。因為所謂的中華民族現代觀念是在民國成立後才形成的,民國前的中國是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觀念的。在統治者的眼裏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國家隻是他們的私產,這也就是為什麽在打了勝仗以後所謂的康熙大帝反而慷慨的送給了沙俄大片土地,即然康大帝開了個好頭,從鹹豐到慈禧後世的帝王們在國勢日衰的情況下又是割地賠款又是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他們眼裏也沒什麽大不了的事,更跟小老百姓沒有絲關係,事實上也如此,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民元以後的人及今人,而不是民智未開,民族未覺醒的當年老百姓,相反對當時的人民而言,皇上可以從漢人變為滿人而從滿人變為西洋人又有何不可呢,在他們眼裏,隻不過換了一個納稅對象而已,這話雖然難聽確是事實。這一特殊的國情不能不對孫文及其革命黨人有所影響,在有些革命黨人眼裏,東北是高度自治地,中國隻是它的宗主國。孫文等仁人誌士固然可以超越這個時代,但也不可能完全脫離這個時代。當然私自秘密簽訂的所謂《中日盟約》那是民國建立後的事呢,與之前又有不同,又該作何令人信服的解釋呢 ?在中山及革命黨人心中清朝不但是封建愚昧野蠻落後的國家而且還是一個腐朽的種族政權,中山曾把清廷比喻作一堆垃圾,‘有趣’的是跟現在影視書籍的捧清捧康(熙)現象形成鮮明對比,不知我們將]作何感想,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啊!好言歸正傳對<中日盟約> 筆者認為在中山心中,袁世凱及北洋軍閥的中國和清朝的中國都是要打倒的,他要忠的是他理想中的這個中國,為了達到這種目標即使不擇手段也在所不惜。換言之他愛的是父祖之國而不是他所要推翻的之國。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就是雖然民元後現代民族國家正在形成中但還未成熟,民族意識還未全麵覺醒,在這種情況下他為了革命成功不則手段也就不難理解呢,民族全麵覺醒和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大致是在五四運動~國民政府成立時期。事實上五四運動後中山看到了在人民中間的巨大力量,他不僅停止了這種活動,而且開始尖銳抨擊日本,和反帝和反軍閥、官僚一起成為革命的核心目標,這段時間也是他思想學說成熟的標誌,三民主義完全成為一種思想學說和政治製度的形成階段。關於這一問題大家可以去看看社科院專家楊奎鬆教授的《開卷有疑》,在這本書裏楊教授已經作了具體客觀的解釋,相信大家看了會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其次,說孫文不是思想家,是空想家,是他的最大不幸,如果當時有人這樣認為倒也不奇怪。可是到了現在,孫文當時的設想大多已經成為事實,竟然還有這種看法,不說他是愚蠢SB至少也是鼠目寸光,而這樣的人竟然稱為專家學者,簡直令人笑掉大牙。我要問這些人,知道什麽是思想家嗎,思想家首先是遠見卓識,給未來指明方向,也就是要具有超前性,然後找到理想和現實的結合點,而這二點孫文完全具備。詆毀他的人就是抓住他思想中的的超前性和目光遠大而進行攻擊,說他空想、不切實際,簡直是對孫先生的最大侮辱!試問古今中外思想家的學說哪個不具備超前性,哪個不遠見卓識,我們的古聖人孔子不也是嗎?恰恰相反,這些都是作為偉大思想家、哲學家的最大亮點,也是孫文作為思想家的偉大之處。如果說孫文不是思想家,中國現代曆史上就很難找到思想家。所以說你們這些人是鼠目寸光,一點都沒有說錯嗎?要不就是居心悱惻,有不可告人之處。我說這些都是有根有據,絕不是信口開河,你們說他是空想主要依據是指他的《實業計劃》和民生主義,但是你們知道嗎,他有說過在當時就一定能夠實現嗎?我們都知道在國家沒有統一之前,在失衡的社會、政治秩序沒有走上正常的軌道之前,這些設想能實現嗎?我們都明白的事,孫文能不明白?他的設想主要是針對未來的規劃而不是現行的政策知道嗎?拜托你們有點智商好不好,不要顛倒因果關係,就憑你們這些認知還自稱專家,真是無語!

孫文一生中被人誤解和詆毀最深的是他被人說成是空想家和無能、魯夫、天真,這真是對他一生中最大的冤枉和汙辱。前一種關於所謂的空想家在下已約略說過,現在來說說後一種,孫文真的沒有多少能力嗎?真的魯蠻、天真嗎?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和網友的依據是:辛亥革命的發生多半據有偶然性,中山即沒有參與其中的策劃、指揮,而且在海外籌款處處碰壁其所籌的金錢極其有限,軍事指揮水平更是不敢恭維,其領導的多次武裝起義不但屢戰屢敗而在可以避免無謂犧牲的情況下仍然倉促行動。還有一個所謂的重大證據就是一般的曆史書或教科書所描寫的那樣:由於孫中山及其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的軟弱性以及對袁世凱的幻想,他被迫讓位給袁。還有一句話,孫中山不依靠人民群眾對軍閥有幻想,利用依靠軍閥反軍閥,所以失敗是必然的。更甚者說孫文是非理性的獨裁者,說他在廣州時期妄圖扣留、竊據廣州商團武裝的武器是引起商團叛亂的主因,因為民主時代應該尊重民眾的各種權力和自由,而不能一味壓製,他缺乏基本的民主素養。這話是所謂的知名曆史學家中山大學袁偉時先生說的。還有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及具爭議的事情在這裏也必須說明一下在聯俄容共的問題上海內外有兩派學者,左翼學者認為聯俄容共政策表明了中國行不通資本主義從而說明了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右翼學者認為孫中山的聯俄政策或策略是導致日後共產革命的導火索以及迎進共產製度的始作俑者。這些觀點作為學術討論當然可以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嗎,學術就應該不受政治的幹擾,完全自由。但這些觀點對不對呢或經得起推敲呢?那又是另一回事呢,現在我們就來深入的探討這個問題嗎!說孫文對革命貢獻不大,的確作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武昌起義的發生,從表麵上看跟孫文沒有直接具體的關係,不必否認革命的發生的確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沒有孫中山等仁人誌士之前的大力鼓吹、宣傳、組織以及前赴後繼辛亥革命的發生是不可想像的。中山的確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推手,孫本人也從未說過是他一人之功,也從是否定他人的作用和功績。至於說他在反清起義中軍事水平不佳,的確他在早期革命生涯中軍事表現不理想,但也要看到中山長期生活在海外,他早年革命的基礎主要依靠華僑和會黨基本沒有職業軍事人員,這樣一來其軍事效果自然會有限,說這話的人真的是紙上談兵站著說話不腰疼,叫你們去指揮肯定是當炮灰的 還以為自己很有水平,哇真是笑死人呢。而且任何人的成長都是從幼稚邁向成熟的偉人政治家軍事家自然也不能例外。再來說說如何對待袁世凱的問題,不必諱言確實在當時中山的政治權謀手腕不能與袁相比,而且他的實力更不能與袁相比,再加上當時黨內妥協思想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妥協乃至失敗是必然的,換了任何人都無濟無事。而從另一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如果對著幹鹿死誰手即使在今天看來也實難定論。我們看曆史總從今人的眼光來作定論這樣得出的結果往往有失偏頗,如果不從當時的曆史環境設身處地的看待人和事就不能最大程度的恢複曆史原貌。剛才已簡單的談及孫文的行政能力問題,現在有必要深入的探討理順這一問題,前已說過早年的中山政治權謀略顯不足這是否說明他的政治能力有問題呢?此話大繆。應該看到袁世凱在滿清政界軍界縱橫幾十年,經曆風浪無數已經是個老奸巨滑玩弄權術的高手,而中山雖然是個革命家極具智慧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他執政時間極短隻有兩個多月,而且還是一個發育不全並未統一的政府,自然對具體政治事務的運行缺少實踐,事實上在當時他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家,而是政治活動家。在這種情況下他和袁大頭的對陣自然就落下風了,但中山畢竟是中山國父、先驅的名號絕對不是浪得虛名。在實際鬥爭經驗中他後來已認識到了這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麽事實上在後來他已經越來越獨裁了。從理想主義者蛻變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而日漸趨向重視權謀的專製者,是耶非耶?有人說這不是說孫先生是個獨裁者嗎?不是抹黑他的形象嗎?非也,這反而是端正他的形象還一個真實有血有肉的孫中山。為什麽呢,這是中國特有的國情和政治、社會環境所決定的不以某個人的意誌和人們的良好願望所決定的,曆史就是這麽殘酷滴。孫中山的睿智聰明正在於此,也是中國曆史社會發展的必經階段,非常時期必用非常手段,這是孫文用血的代價得出的教訓,否則一切理想都是空談。你們這些人現在還認為人家是空想、無能嗎?說這話的人不但無知而且弱智,換成你們在那個時代不客氣的說怎麽死的都不知道,可見當時的政局和國情是多麽的複雜,障礙勢力和封建遺毒是多麽大的頑固,在中國實行民主的尤其不易,(注意隻是當時),所以才有孫中山先生的軍政、訓政、憲政建國三階段論,顧名思義軍政就是掃除軍閥統一中國,訓政就是階段性專製就是所謂的過渡時期,憲政就是名符其實的民主政治。當然後來的曆史發展偏離了孫所設想的方向路線,後來更是走到了他理想的反麵,這大家都在明白不過呢,不過這絕不是他的錯!

訓政是民主政治的起始點特別是在當時極為複雜混亂的局勢下,即使從現在來說,都不能不說是有一定的道理,當然後來國民黨具體的實行效果和他的設想有些出入,但不論是否符合他的初衷,符合他心中理想中的中國,作為政治製度和學說,國民黨的製度和政策大體符合中山精神和中國國情的。孫文身後的國民黨中國最重要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缺乏一位魅力的權威領袖以及強大完備的黨組織。可惜的是中山先生來不及展現自己的政治才華和魅力以及實行自己的設想,在他政治上日趨成熟,思想體係日益完備的時候,他卻突然病倒了,隨之上天奪走了他的生命,他的逝世是中國現代化運動中無與倫比的損失!

        現在來探討一下孫先生是不是所謂的魯蠻、天真以及獨裁,前已說過邸毀者的依據是孫先生依靠軍閥反軍閥是幻想、幼稚,真的是這樣的嗎?對不起了我隻能說你們不僅幼稚而且愚蠢的要命,中山明知道這種可能性及其效果非常有限,為什麽還要這樣做的?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現在的明星為了維持高人氣必須時時出作品或經常曝光要不就會被人淡忘。物競天存適者生存,政治也一樣事實就是這麽殘酷。大家都知道孫中山在當時是沒有自己的軍隊,也就是說有影響力沒實力,而他的影響力完全是靠自己的開國元勳及革命先驅的地位,利用軍閥反軍閥,也是靠著這種影響力,如果不這樣做即使有無以倫比的影響力,也會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及時間的流逝而慢慢的被人遺忘,何況這樣做也並非毫無所得至少國民政府的前身大元帥府就是這種利用軍閥的結果,更何況豐富了鬥爭經驗磨練了治政能力更充實了其思想的可行性,總之一句話,不管結果怎樣,隻能這樣做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否則其影響力和政治生命就會慢慢消失。這其中的道理豈是你們SB們能懂的!關於有人說他是個魯蠻的獨裁者理由是在廣州時期孫文對待廣州商團的事件上即專製又魯蠻,這種看法對不對?

      對不起啊,我隻能說有這種看法的人近乎弱智,為什麽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是一個極不正常的亂世之國,在這樣的國家裏怎麽能允許像商團這樣的民間團體私自擁有武裝呢,即使像美國這樣的民主國家也是絕不允許的,民主自由是好東西是人類共同價值觀,但凡事都有個度,如果自由沒有秩序那不是天堂而是地獄!不知這位袁偉時老者是何心態?當然宣揚民主自由值得讚賞,但該鼓吹的時候不鼓吹,不該的時候又想當然真是自相矛盾。至於說中山先生是一個獨裁者,這我不想否認因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山的確算得上是一個獨裁者,但從當時所處的時局和國情來看,中國的確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袖,而不是有名無實甚至禍國殃民的‘民主’,這是中華民族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得不經的階段,也是最終真正走向民主憲政的階梯。(注意國情有階段性的是不斷變化的,這裏的國情是指當時)鑒於當時複雜混亂的國情,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他隻是把所謂的開明專製作為實現民主自由國強民富這一偉大目標的一個階段。這在他的《建國大綱》中就說得明明白白呢,裏麵寫道中國建國要分三步驟:軍政時期、訓政時期、憲政時期。這三階段顧名思義軍政即打天下時期,訓政即以黨治國時期,憲政即即還政與民的時期,真正民主時代的開始。軍政和訓政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是不得已而為之,可貴的是孫中山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特殊時期的開明專政隻是為了實現理想目標的一個階段。可惜的是他不但看不到這一天而且連“獨裁者”也來不及坐了,就過早的離開了人世,這不能不說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想到這,不能不生出無限的感慨和遐思。 

  現在有很多人說包括一些學者也這樣認為,說孫文引進共產製度使黃禍橫行遺患後世,是發生共產革命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不是這樣呢,那我們就來看看孫文為什麽要聯俄容共, 經曆了炮轟總統府的陳窘民變亂這一血的教訓,孫中山痛定思痛,決心另起爐灶,這就是日後的聯俄容共之革命策略,聯俄容共說白了就是三民主義為體,蘇俄組織為用的國民革命之黨國模式。正是采取這一模式,才是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中國國民黨終於統一了中國開始了對全國的統治。可以說軍政、訓政、憲政三階段論是實現三民主義的方法和必經之路,那麽蘇俄組織模式才是國民革命得以成功的要素,同時也是孫文主義革命三階段論得以推行的工具。後來反蘇的國民黨竟借鑒蘇俄組織模式來建國治國,是不是和當今的社會模式有點相像?那麽對聯俄容共孫中山究竟是什麽心態,他自己又是怎麽想的呢?這可以從近年來解密檔案以及之前的史料可以充分表明。1923年孫逸仙和蘇俄代表越飛發表《孫越聯合宣言》裏麵明白無誤的聲明:孫逸仙博士認為,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因為中國並沒有實施此一製度的條件。聯俄容共後,中供經常在報紙上攻擊批評民黨,孫中山對蘇俄顧問鮑羅延氣憤的說:陳獨秀等人再攻擊國民黨,我就開除他。再舉一個例子,中山會見共產國際代表時:如果我能自由的開除某黨(而引起蘇俄幹涉的話),我就不需要呢(蘇俄的援助)。看了這些你還認為如左派人士說的他也要走共產道路,右翼人士所說的引進共產製度貽害後世?我們可以想見,中山內心裏是防俄防供的,聯俄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當時的局勢極為混亂,軍閥混戰,民不聊生,中央政府名存實亡,各省武裝割據,每個大軍閥背後都有外國列強支持,整個國家可謂混亂到極點。(而直到現在居然還有人為以聯省自治為借口的軍閥割據唱讚哥,說是民主自治,不知他們是豬腦呢還是另有居心。)而孫中山的國民黨是當時唯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革命力量,可惜的是,實力不大,沒有自己的軍事力量黨軍,而孫文所希望的西方列強沒有一個肯幫助他,在此極為惡劣的狀況下,孫中山要想徹底掃除軍閥,統一中國,重建秩序,實現自己的理想三民主義,隻有聯俄,別無二途。

  

眾所周知,當時政治環境險惡,為了打開一條生路中山隻能走這條路而別無選擇。至於國民黨後來失敗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國民黨的失敗主要是因為黨內分裂派係鬥爭,這種窩裏鬥的結果是丟掉了整個中國大陸,把自己鬥到了海島上。也算是一種報應啊!孫中山是開拓者

他開辟了一條道路造了一輛汽車,結果國民黨人把它開翻了車,使中國發生了共產革命,這怎能說中山引進了共產製度?何況前已說過聯俄政策使孫文找到了可以實現革命目標的道路,曆史從此翻開了新一頁,沒有這些就沒有後來的北伐、國民黨的執政以及對日抗戰,這也是日後乃至今日中國一切的出發點。本來寫到這裏就想作一個總結可是總覺得意猶未盡,直到看了一篇文章又思緒萬千不得不繼續寫下去,因為這關係到革命乃至今日中國由來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時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之際,有一些反思辛亥革命以及所謂清末新政的文章,觀點倒有點另類和新穎也有點道理,但有一些論據實在不敢認同。關於革命,有些觀點認為革命催毀了固有的秩序打破了中央權威開啟了軍閥混戰的亂世時代,這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但有很大的片麵性。為什麽呢,因為革命本身並沒有錯,革命的發生是因為這個國家或社會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呢,雖然晚清以來這個政權受西方的壓迫和影響有了一些近代因素,但本質上仍然是一個典型的而且是帶有種族性的封建政權,這種不合時宜且又腐朽的政權被曆史所淘汰完全是必然的,是遲早的事滴。沒有辛亥革命也有其它的什麽革命或什麽偶發事件,總 總之這個政權像一顆枯竭的大樹一推就倒,經不起任何風吹草動,至於革命造成的負麵效應是由於社會動員不夠,革命生成的土壤、環境的異同以及準備不充分等等,當然這是泛指不說清楚大家都看不大明白,那麽具體的意思是什麽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大家都知道曆史上

的改朝換代都是紮根崛起於民間,動員民間各類人才組織發動軍隊起義,雖然大亂但大亂之後必有大治。而辛亥革命則有很大的不同,革命的起源大致是在海外,然後通過組織政黨、大力宣傳、組織發動會黨華僑起義,最終影響發動部分新軍舉行武昌起義從而引發了全國性 的辛亥革命,結果清朝像多米偌骨牌那樣一碰就倒,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捶枯拉朽。綜上所述,辛亥革命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先天弱點,由於它不是深深的植入生長於民間,注定了其力量威力的不足,從某種角度來說注定了其成功也快失敗也快,當然它的失敗隻是相對而言, 辛亥革命作為推翻封建製度,建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保存了下來,盡管從社會的實際效果來看成就有限,但它超越了以往的該朝換代的確值得永遠紀念的。何況任何一場革命都要付出代價的,當這個國家已無法進行改良時當然隻有革命一途了而且從

長遠來看,這樣的代價是值得了,就像孕婦生孩子沒有經過陣痛乃至劇痛哪能獲得新生命的喜悅,當然革命就像生孩子一樣其付出的代價也不一樣,那種因為革命後所產生的後遺症或叫不良後果就否認革命的正當性和必要性是十分偏見的,也是毫無道理可言的。沒有革命說 不定現在還是拖著一條豬尾巴,想到這些不能不令我們感到非常惡心,挺清的人會說如果清末新政成功什麽什麽的,暈啊!這樣的一個連基本的人權和習俗都沒有及都不尊重的政權還能指望給我們帶來什麽?現在再來說說所謂的大清新政它到底有沒有可行性有沒有在中國實現的可能,新政論者的觀點是如果沒有發生革命中國也將走上像日本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製的現代化之路。還說清廷新政失敗,不是改良太早而是太快,結果使清廷立憲改良半途而廢最終導致整個政權的崩潰。這意思很明白呢,就是說革命的發生斷送了大清的立憲改良, 這種觀點從清朝的角度來說當然可以理解,但事實是不是這樣呢?NO.熟悉這段曆史的人都知道曆史不是沒有給過大清機會相反從清朝立國至滅亡,曆史給過滿清很多次機會滿清的確是個曆史幸運兒,極其偶然而又稀裏糊塗的得了大明天下,在它日薄西山瀕臨崩潰時,

時間老人又給它拋出了一根救命稻草,這就是鎮壓了幾乎要了它的命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之後也是晚清政府進行改革的最佳時期,這段時期雖然內憂外患仍不斷但尚不嚴重,可是它卻頑固守舊拒絕一切改革自然斷送了前程。隨後內憂外患不斷加深嚴重這個政權還是不識時務 直到迫不得已甚至危及其政權時才不情願的進行其所謂的新政改良,然而就像一個人的病情一再延誤終於病入膏肓時一樣一切都太遲了,其滅亡崩潰是必然的絕對在情理之中。鎮壓太平天國後,鑒於國內外的情況清廷如果此時推行改革是會有所作為的很有可能取得相對成功 為什麽這麽說呢?因為那時內憂外患尚不深中央權威還較為牢固,知識分子及士大夫階層獨立意識尚在萌芽之中,推行起來自然事半功倍,如果清廷有此魄力那麽之後的中國很有可能會像彼得大帝改革後的俄國,可惜清帝無此見識更無此魄力,當然由於這個政權的性質及帝王家天下的意識和利益,改革到最後必然以維護皇權利益和損害人民權益為代價的一條腿走路,這樣一來很有可能像俄國那樣最終還會發生革命。最後來說說所謂推行新政的快慢問題,有觀點說清朝的崩潰不是改革實施的太慢而是太快了,其依據是日本政治家伊藤博士曾 警告過清廷:沒有經過充分的準備倉促推行會出很大問題的很有可能會鬧革命的。這話倒真的被他料中,持這種觀點的人還說變法太快削弱了中央權威助長了地方勢力,從而導致了革命勢力的膨脹,辛亥革命的到來,斷送了新政改革。這話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但又極其片麵 為什麽呢?這些觀點套用在當時的清朝已完全不適合呢,結合當時國內外形式這時的清朝已到了窮途末路之時,無論改良快慢對於大清而言都無關緊要呢,上天對它夠恩賜了然而它一再錯過時機,現在到了該懲罰它了時候呢。清末新政十年無論由慈禧主導還是後慈禧時代事實和結局都完全一樣。由於清廷一再拒絕變革,致使內憂外患日深國勢日衰,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都是清朝自己造成的,國家的主導權實際上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裏,可惜清廷頑固不化愚昧而又自以為是的拒絕現代文明,到了瀕臨絕境時才決定要改革,可是這時還有機會嗎?真是不見棺材不掉淚啊。所有這些自然導致中央權威 有所影響,更重要的是此時知識分子和部分士大夫階層的民族意識與獨立意識開始形成,再加上慈禧太後這一強人的去世六歲小兒登基,這時的清廷還有什麽權威而言。到了這時已經成長起來的革命當然可以水到渠成了,即使這時不發生革命,任何一個偶發事件都足以要了要了清朝的命,這是曆史和文明發展的必然。這種狀況還在那裏爭論什麽新政改良的快慢還有什麽意義嗎?清朝之所以會在1912年滅亡,是由這個政權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它不僅是封建政權而且還是一個種族政權,回避了這一點就不能解釋為什麽它一再頑固的拒絕文明 拒絕變革直到危及它的根本利益時它才迫不得已改革,很簡單它怕西方文明威脅到它的統治,威脅到以皇室為核心以滿洲為基礎的所謂滿清王朝的根本利益,所以它才不斷頑固的拒絕新文明排斥變革。我們經常說晚清以來中國的衰落是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的,殊不知實際上在很大程度內都是我們的大清國造成的,自己不爭氣卻把責任推給別人是何道理是何心態。而有些專家卻說清末新政為了自己利益外也真心的為中國找出路這句話實在是顛倒因果關係,可笑之極。當然任何有助於社會發展的改革不管其主觀願望目標如何,但客觀上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這是另一回事,晚清七十年曆史給予多次機會完全有時機改變自己的命運再次崛起富強,但是他們幹了些什麽呢,最後十年的新政也是為了救自己的命而不得已為之的,還說他們是真心,咳無語啊!反觀日本,日本也曾經受到西方列強的侵略可它為什麽能

        明治維新迅速崛起,難道我們不能有所啟迪感悟嗎?還在那裏想當然!所以孫先生說清廷是一堆垃圾不能說沒有一定道理,就算當時取得成功難道我們還要留著一條豬尾巴接受他們的種族歧視就這一點我們都絕對接受不了!這一最基本的人權都沒有我們還能指望他們什麽呢?

友友們從構思到動筆不知不覺的已寫了半個多月呢,現在已接近尾聲呢,這時又想起一個問題覺得也不得不說。有網友這樣認為孫中山沒什麽才能他有這麽大的名氣都是蔣介石替他吹出來的還是這麽一套成王敗寇的把戲,那好啊我們就按這種傳統的觀點來分析吧,看看是否 如有些網友所說的不是真才實能而是吹出來的,孫中山一生的確經曆過很多次的挫折和失敗,其中打擊最大的就是陳炯明叛變這次兵變幾乎致他於死地,國民革命差點就此完結,這些他自己也是承認的,但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有就此一厥不振嗎?如果你不是睜眼睜眼瞎,對事實你不會視而不見嗎?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的革命一度陷入低潮但又乘勢崛起,後遭遇陳氏兵變再入低穀隨後又重新崛起。我們可以看到每逢重大挫折之後也意味著一次更大作為的開始,護法運動時期建立廣州軍政府,兵變後開始聯俄容共。聯俄容共策略的推行奠定了國民黨軍事勝利及全國執政的基礎,所以即使以成敗論英雄他也絕不是失敗者,道理很簡單我們隻要回想一下如果中山沒那麽早逝世,之後的中國會是什麽樣呢?我們無法作出具體回答,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領導的中國必將逐步得以真正的統一穩定,國民黨也絕不會四分五裂分崩離析,畢竟任何一個國家社會的統一穩定都是各項事業發展的先決條件。當然你可以說這隻是如果或者說這是假設,自然這世界上沒有如果隻有事實,當設想與假設卻是兩個不同的慨念,假設隻是主觀願望是不存在的,而設想是客觀存在的是針對未來 未來的,一個有現實基礎的設想如不出意外是會順著既定軌道前行的。中山之逝世無疑屬於偶發事件,他逝世時年僅59歲這對於政治家顯然是一個年富力強的年紀,可見我的想法是成立的是有事實依據的,絕不是臆想。這件事的確值得我們引發無限的暇想和感慨。

在中國的網民中,有一部分思維敏銳見解獨特很有思想性比那些所謂的專家深刻的多,有一部分看問題總愛斷章取義,隻看其表麵看不到深層次的事和物,結果他的看法、結論極具片麵性乃至想當然。還有一部分人雲亦雲,隻知吃飯不會消化結果無形中成了人家免費的傳聲

筒,欣喜的是現在網上出現了越來越多有思想有理智的觀點,這表明中國的網民和網絡正在逐漸成熟,這是一個好現象。好了現在言歸正傳,來談談本文的最後一個話題,孫文的名氣是蔣氏吹出來的,是這樣嗎?本來這與上述說法一樣不值一辯, 不值一駁,但為了還原史實不得不駁斥,首先一個偉大傑出的曆史人物不是簡單吹捧出來的,經過近百年來歲月的洗滌該有的泡沫早就擠幹,更何況孫中山三個字早已不是現實和曆史的敏感詞,我們沒有必要吹捧溢美或者貶低詆毀他,隻有這樣我們才能還原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孫中山!什麽是吹捧,到底什麽人泡沫成分大,這些已經足以說明一切了嗎?再退一步說,就算中山是蔣吹捧出來的其獲得的利益後者也遠勝前者,很簡單中山已成曆史他得到的隻是名譽,而蔣氏卻是健在的實實在在的領袖,作為國民黨的創始人和精神領袖,國民黨內從各大巨頭地方實力派大家都爭著大力宣傳,樹起這麵旗幟,以期取得更大的政治利益或地位。原因更簡單孫中山不但是國民黨政權合法性的法理依據,而且是國民黨的永遠精神領袖!作為一個政治家蔣介石自然明白這個道理,他不可能愚蠢到這種地步,你不用或不善於用這種武器,從某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意味著政治生命的終結或者失敗。有一個例子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二十世紀三零年代國民黨十九路軍領導人蔡延鍇等夥同李濟深等廣東地方實力派人物在福州共同發起成立了所謂的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這一變故史稱福建事變,隨後不久國民政府就鎮壓平定了這一變亂,這一事變為什麽這麽容易被鎮壓了呢?除了雙方陣營力量懸殊不對稱以外,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們不僅自立政府,更要命的是作為國民黨內出來的人竟然否定孫中山及其三民主義而另立國號另搞一套,這種自掘墳墓的作法愚蠢到底毫無政治頭腦,也不得不得人心是注定要失敗的。僅從這些事例中就足以確定中山的國父地位是名至實歸絕不是浪得虛名。你們這些人現在還認為人家的偉大,人家的名位是吹出來的嗎?真是鼠目寸光幼稚的可笑,你們的毛病即在於看事情一知半解,斷章取義乃至想當然而不會獨立、冷靜的思考 總之是隻知吃飯而不知消化!這篇文章比較長,現在已經接近尾聲呢,謝謝大家能耐著性子看完在此再次向朋友們說聲謝謝!在這篇文章寫完之前,在下覺得有必要作一個總結。孫中山作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第一個具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巨人、革命家,我們究竟該怎樣正確、客 客觀、公正的評價孫中山先生,還他一個本來的曆史麵目,隻有這樣我們才能最大程度的複原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既是偉人也是凡人的孫中山!研究曆史人物特別是有重大貢獻或者有爭議的曆史巨人,首先要把他請下神壇或者魔壇,剔除一些不合實際的吹捧溢美之詞或 邸毀攻擊之詞,隻有這樣才能客觀公正還他一個真正的本來麵目。我們研究評價孫中山就要不回避、不諱言他的缺點乃至弱點,這樣作出的評價才能真實、客觀、公正。但是想當然的貶低邸毀他,這樣的結論和評價就更是嚴重脫離曆史真實的。無需諱言在國民黨時代對中山 中山是有溢美有過度歌頌的,至於中共方麵對他的評價是以自己的角度自己的意識形態為前提的,改革開放後出於對台工作的需要,主要加大了對他的精神和人格方麵的宣揚。筆者個人認為對中山先生的評價應本於曆史真實,去除其中正反兩方麵的不實之詞,唯有這樣才能複原出一個真實的孫中山。孫中山一位劃時代的偉人傑出的政治家,中國國民黨的創始人,三民主義的創造者,現代中國之父,中國現代化運動和傳統文化結合點的一座豐碑!為什麽這麽說呢?有沒有溢美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孫中山國民黨創始人的身份沒有爭議,有爭議的是他的國父地位和他的思想學說以及他在曆史上的作用。筆者認為有爭議是正常的學術應當沒有權威,真理也是在爭論中形成的。筆者認為對中山的這些評價是恰當的沒有溢美之詞,首先三民主義在中國及台灣地區實行 七八十年是有一定成就的,雖然在實行過程中也有不少問題但大部分都是操作不當造成的。當然你可以反駁說大陸時期兵荒馬亂所取得的一點成就微不足道而且很快就被大規模的內外戰爭所摧毀,台灣是個小島無法與中國大陸相比不具代表性。正因為兵荒馬亂政局動蕩而且 國民政府還要負擔前清遺留下來的外債,在這種情況下能取得這些成就更顯得難能可貴,至於當時為何動蕩亂世內外原因非常複雜不是本文所探討的問題。和大陸相比台灣太小呢當然不具可比性,但不可否認台灣曾經的經濟奇跡卻和這種體製分不開的而且台政局穩定所取得的 成效自然要比大陸時期大的多,這也充分說明了三民主義的可行性和務實性。而更有說服力的應該是改革開放後所發生的變化,中國大陸改革後所推行的設想、政策很多內容都借鑒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可以說是一種類似的或變相的三民主義的翻版,如交通先行、利用外資

         浦東開發、港口建設、三峽大壩等等這是建設方麵,而在國家層麵節製資本的國家資本主義,日趨重視傳統文化等無不受到中山思想學說的重大影響,這些無不體現著中山先生超前的洞察力和可操作性。可惜的是僅限於經濟領域,而更重要的政治思想領域卻根本沒有借鑒, 由於政冷經熱,政治體製的進程遠遠跟不上經濟的發展這就造成了諸如貪腐嚴重、分配不公、貧富兩極分化、權大於法的事實上的人治政治等等各種社會問題。孫中山的最偉大之處不在於推翻帝製、建立民國而是在於經過無數次的挫折後以他的遠見卓識拋棄了非左即右的意 意識形態,開拓出一條全新的道路。這就是以蘇俄革命方法為手段,以實現普世價值為終極目標的三民主義理想。他的偉大他的睿智正在於此!老實說他早期的革命過於理想化對中國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封建性估計不足,民國初建時他把總統之位讓給袁世凱後對袁說:他將支持袁當十年總統,自己將致力於鐵路建設,可是局勢的發展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民國二年議會政治的失敗及宋教仁被暗殺,殘酷的事實警醒了他使孫深刻的明白要想真正推翻封建專製實非易事,首先就得清除專製賴以生存的土壤,否則一切理想都是空談。這也就是為 為什麽後來中山在重大決策上越來越獨斷專行,有些學者據此認定人家背離民主精神越來越獨裁呢,持這種觀點的人未免有些迂腐,可謂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對中山先生而言獨裁隻是達到目標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這從他的著作《建國大綱》中就說得很明白呢,「建國大綱」

裏是這樣寫著,建國程序分為三個階段,第一軍政時期第二訓政時期第三憲政時期,顧名思義軍政時期就是暴力革命,訓政時期就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在開展國家建設的同時對全國國民進行民主啟蒙和普法教育,使民眾全麵具備現代國民意識為完成憲政民主作準備,憲政就是民主自由之理想得以實現之時,意味著民主建國之大業已大功告成。自然你可以說所謂的訓政就是一黨專政,事實上也的確如此但你不要忘了,訓政是有時間段的執政黨可以拖延,但不可能無限期的拖延,否則不僅嚴重違背了國父精神甚至有可能被民眾拋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有人說他善變,他的思想言論,他的事業前後不一,有時甚至互相矛盾,這實際上隻看到了表象,而看不到內涵!孫文則說過:主義不可變更,政策可以調整。近代中國時局變幻莫測,墨守成規無論對個人事業還是國家前途都是一種災難,在近代中國要想強國富民建設現代國家,光有理想和熱情是遠遠不夠的,所以這才有了孫中山先生的建國三階段論以及聫俄容共,在近代中國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民主自由之理想願景!這就是孫中山先生有別於其他偉人之處,他一生中最偉大、最具才華的閃光點!也是至今唯一一個受到海內外一致推崇的近現代偉人,這就是孫中山,一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孫中山。本文先到此為止,謝謝大家!歡迎點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7)
評論
賽昆侖大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逸仙' 的評論 :
俺認為《中日盟約》有利於中國而不是日本。對日本是“日本須助中華……”,而對中國則是有條件“若…,宜主用日本軍人”,也就是優先的意思。
賽昆侖大賊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韓戰的結局是是共黨一方淨丟地近一萬二千平方華裏,俺雙方承認的己方軍人死亡算:共黨一方與聯軍是六比一(北韓沒有公布己方數字,無法算“總賬”)。就這也能吹?最後是金日成多次向俄國主子喊停,在聯合國也是俄國先提和,最後按美國的條件停戰。黃俄從“鴨綠江收複北朝鮮”算贏,那北韓丟萬裏河山算輸了吧?黃俄贏了北韓輸了——真是荒謬得可以。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謝謝兄弟,你說的沒錯,《中日盟約》的確沒有出賣國家主權,但是當時中國由於是弱勢國家,而日本是強國,客觀上是有利於日本的。不過這對於孫文、革命黨人來說,這不過是權宜之計,對中國沒有任何損失。如果革命成功,還可以重訂條約,在野時的所謂條約根本沒有法律效力。這是一個好處多多的大買賣!當然,我個人傾向於孫先生沒有簽訂所謂《中日盟約》,因為據學者王耿雄考證,“孫文”兩字的簽名並非孫文真跡。但此事仍然爭議極大,為了學術的嚴謹,所以隻能暫時存疑!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嗬嗬,要不要補課並不重要,任何一個人他的知識麵都有局限。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要有什麽樣的史觀?任何曆史事件或人物的評論都要有事實為依據,而不是先有價值判斷再來事實判斷。關於韓戰不妨用美國曆史博物館的史實陳述來為例:關於朝鮮戰爭, 有幾幅地圖. 第一張三八線是直線. 第二張北朝鮮發動戰爭, 把南朝鮮軍隊壓縮在釜山一角. 第三張美國仁川登陸, 打到鴨綠江邊. 第四張中國出兵, 打到三七線. 最後一張是美國為首的聯軍把中國軍隊推回三八線. 此時三八線中間突出, 兩邊回縮. 體現實力劃分, 中國陸軍強, 三八線中間突出來, 美國有海空優勢, 兩邊突破三八線. 這些地圖較為完整的記錄了整個朝鮮戰爭.



看美國人的記錄片是這樣講解的: 韓戰爆發後, 由於蘇聯有了熱核武器, 美國人意識到, 朝鮮戰爭是一場艱苦的戰爭, 還的在泥巴地裏滾打. 戰爭後期美國人提出停戰, 中朝不同意, 美國加強空中轟炸, 每天中朝一方損失都比聯軍大, 終於於五三年中朝同意停戰, 聯軍小勝。

此說法有意思,由於是停戰協議,所以美國人說美國小勝也沒錯,當然中共也可以說他們贏了,因為他們的確曾經打到38線。這對於共軍來說也實在難得,有戰鬥力,盡管用的是人海戰術。就戰爭本身來說:這場戰爭公平的說沒有贏家!但是戰爭的結果則是中國重又閉關自守,與西方文明世界為敵,同時又造就了北韓這一流氓無賴政權。中國的失遠遠大於得。毛澤東的確沒有親自殺過人,但他是共黨領袖,領袖會親自殺人嗎?你以為是社會上的暴徒啊!毛的土改、鎮反、反右、大躍進造成的三年大饑荒以及文革等等死了多少人?僅僅大饑荒本身就餓死了3000多萬人,各種數據俱在,你可以去查,這就連中共自己都無法否認的!你的概念有嚴重問題!至於蔣,他的確殺過不少人,但是作為亂世時代的政治家,麵臨共黨和軍閥的叛亂,他不殺人,國府以及中國都會麵臨滅頂之災。任何人在他那個位置都是必然如此。這和毛澤東在和平年代害死數千萬人當然是天壤之別!



賽昆侖大賊 回複 悄悄話 1.“1915年,為了反袁而與日本簽訂了有損於國家主權的《中日盟約》,裏麵有出讓包括滿洲權利在內的嚴重損害國家主權的條約,比袁世凱的《二十一條條約》還要賣國,據此認定孫文是賣國者。(這個問題暫無法斷定,隻能存疑)”——錯了。孫文簽的《中日盟約》沒有什麽損於國家主權的內容,隻有中日友好,如“若中華海軍聘用外國軍人時宜主用日本軍人;日本須助中華之改良內政整頓軍備建設健全之國家”——對哪國有利可謂一目了然。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逸仙,

1。‘殺人魔王’是誰給的封號?是什麽情況下出來的?有謠言說文革被整死的人有六千萬你相信嗎?實在說、比較下、老蔣是一個真正的殺人魔王,而老毛幾乎沒有下過命令殺人哪,而老蔣常常下命令殺人,不是嗎?在1840年到1950年間個列強殺死更多中國人啊!

2。1950年的韓戰、中國參戰是從鴨綠江邊開始的,最後推進到38度線停火,收複了半個朝鮮半島,你說中國是不是打勝仗?中國士兵犧牲很大,但是爭取到了最後的勝利,值得敬重讚揚!比懦弱逃跑的唐守智在對日抗戰棄守南京、人民被日本人殺掉三十萬人、好上一萬倍!
抗美援朝絕對是中國人的勝利!

3。毛澤東是世界領袖中的領袖,你沒見全世界的領袖們都想要見他嗎?
覲見毛主席的有:法國總統戴高樂、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美國總統尼克森、法國總理杜魯道、日本首相。。。多著呢!

4。你的曆史課需要重修啊。

5。有益的知識交換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崇拜英雄是正常的,但崇拜殺人魔王則是心態問題,毛對外五戰五勝不見的嗎?以朝鮮戰爭為例,是北韓先攻擊入侵南韓的,最後在中國死傷無數的情況下,勉強簽訂停戰協議的。所謂的抗美援朝是義戰不見得嗎?鴉片戰爭後,滿清政權愚昧腐惡,那時的中國在很多時候反文明反現代,所謂的被人欺負,完全是咎由自取。當然列強也有蠻橫無理的時候!近代中國完全獨立是在抗戰後,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廢除不平等條約而取得的!與毛沒有任何關係!至於近年來中國所取得的成就,也是在犧牲了廣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而肥了權貴階級的情況下,形成的畸形繁榮。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民被剝奪了基本權力,踐踏人權隨處可見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回複逸仙,
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50年的110年間,受盡各列強的欺辱,中國人死傷無數,中國是次殖民地,那是毛澤東使中國人站起來的,他對外戰爭是五戰五勝,打出了中國人的誌氣,當然是中華民族大英雄,他要中國人自力更生、他一切為人民,(他自家有六名親人為革命而喪身,難得啊!),他在世界各地宣揚反霸權,喚起人民的覺醒,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愛和讚揚,我是英雄崇拜者,當然要讚美他!
再從實際的事情看,是老共近年來的努力,把中國建設起來的!
行道堂主 回複 悄悄話 孫中山死得太早,否則不會有獨裁土共國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豆腐幹' 的評論 : 謝謝您的批評!但您也認為宋教仁是孫殺的,多言無益,誰主張誰舉證,而不是想當然啊!我們來考證一下所謂的孫文刺宋說,持此說的人認為,同盟會聯合幾個小黨派建立國民黨,孫文被宋教仁架空,宋才是國民黨的實際領導人。孫文為了奪回黨權,派人暗殺了宋教仁。這種論調說的有板有眼,實則愚蠢透頂!好,那我們就來看看當年國民黨成立時的情形嘛!
民國元年(1912年)八月二十五日,中國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抵京。至九月十五日,先後5次蒞臨湖廣會館,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說。二十五日上午八時,同盟會在湖廣會館召開了歡迎孫中山先生的大會,會員及旁觀者約數百人。孫中山說:“天下事破壞易建設難……建設之事斷非一黨人所能做好,必須聯合他黨彼此相見以誠,推心置腹……因此種種故不能不急謀改組事宜,以期於民國前途有濟。”聽眾鼓掌如雷,大家肅然起敬。二十五日下午,六黨合並為國民黨,就在北京湖廣會館舉行了成立大會,會場內外人數約有兩幹多人,孫中山先生登台演說:“本日為六個政團合並之期,當以黨德為第一要義,與他黨尤宜以朋友兄弟相對待,因同在一國之內。自無不以國家為前題。”投票結果孫文獲1130票,黃興1079票,宋教仁989票,王寵惠985票,貢桑諾爾布389票。中國國民黨成立,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頁。湖廣會館,可以說是國民黨的誕生地。以上摘自中國網《逛北京湖北會館的故事》。
大家看到沒有,孫中山1130票,宋教仁989票,孫遠遠高於宋教仁,孫中山國民黨領袖地位的權威性不容質疑。宋教仁的國民黨實際領導人地位完全是孫文禮讓的結果,孫文辭去臨時大總統後,決心退出政界,專注於民生主義和實業建設,於是他委任宋教仁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被暗殺時,孫正在日本考察。孫如果這麽注重權力,他根本就不會讓出權力,他把黨權禮讓於宋,再不擇手段乃至卑劣的暗殺宋再重新把黨權奪回來,你們以為孫先生和有些人一樣腦子進水了!!有空時,在下再把我的一篇博文《誰是謀殺宋教仁的元凶,刨根究底之百年宋案》貼出來以緒讀者。謝謝大家
silverbug 回複 悄悄話 這可能是我在這城裏讀過的最長的文章。 分析得挺全麵。
豆腐幹 回複 悄悄話 我也認為宋教仁是孫指使刺殺的,請你仔細閱讀那段曆史,不要隨便說什麽“令人恥笑”這樣的話,顯出你的不嚴肅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亙古未見的筆名' 的評論 : 接受您的批評,但是有一點我的受眾基本是普通讀者,不是學術界的人。有些人尤其是反孫派的,它們閉目塞聽、對事實視而不見,它們聽不見人話的!再次謝謝你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不要把毛和孫先生相提並論,這是極大的侮辱孫,毛是人類曆史上最大的屠夫之一,中華民族空前絕後的大罪人!毛發動文革的動機,一是權力鬥爭,二是把中國及其人民當成他烏托邦“理想”的試驗品!他對文革的發生當然要負最主要的責任,不過你有一點是說對了,這個責任不能全有毛來負,其它共黨領導人以及整個共黨都要對此負責的,很簡單它們都是一丘之貉。
亙古未見的筆名 回複 悄悄話 孫中山肯定是偉人,汙點肯定也會有一些,作者是擁孫派,本人也算是,但提請作者適當注意一下寫學術性爭鳴文章的用語,不要太偏激,不要出現SB之類的詞,這樣會大大降低學術水準,和一些偏激的反孫派成了半斤八兩。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湖上散人' 的評論 : 這種沒有任何依據的誅心之論,就不要亂說了,免得令人恥笑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加成' 的評論 : 根本錯誤!首先是聯俄容共不是聯俄聯共。希望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考證文章《孫中山聯俄容共成功的權宜之計還是引狼入室的罪魁禍首?》,裏麵有詳細的考證與史料出處。這裏再說一遍孫中山的聯俄容共是他政治生涯中的巔峰,沒有聯俄以北洋政府的組織力和戰鬥力,中國的赤化不但不能避免,而且隻會提前赤化,大陸一淪陷,台灣也肯定不能幸免。孫的聯俄、改組國民黨,使國民黨戰鬥力空前強大,是中國有力遏製共產的唯一武器,可惜張學良這個花花公子以及日本入侵打斷了剿共大業????
湖上散人 回複 悄悄話 孫中山是刺殺宋教仁的真正主使。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他主張天下為公。

中國近代的兩大偉人是:孫中山和毛澤東。他們兩人都是堅決的民族主義者。

附帶說明:很多人把文革的錯誤都放在毛澤東的頭上,實在是錯誤的;
第一,文革本身沒有錯,中國官員的貪腐、枉法、自滿,人民的瘟鈍、盲崇、流氓刁民行為個性當然需要改正,。。。中國人需要一個好文革!
第二,文革進行不得法,中國文化的傳統,老毛曲高和寡/鄧小平也反、貪急速成,加到了一起就促成了文革的失敗;老毛有責任、但不是負全責。
oneplusone 回複 悄悄話 太長了,刪除90%在看。
陌路獨行 回複 悄悄話 嗯,同理可證,汪兆銘也是一個大大的好人。
加成 回複 悄悄話 聯俄聯共無疑是孫某一生的最大敗筆,後患無窮,為他開脫是徒勞的。
snowman_sg 回複 悄悄話 相反對當時的人民而言,皇上可以從漢人變為滿人而從滿人變為西洋人又有何不可呢,在他們眼裏,隻不過換了一個納稅對象而已,這話雖然難聽確是事實。這一特殊的國情不能不對孫文及其革命黨人有所影響。難道這就是孫某可以與日俄簽訂協議的理由,活見久
逸仙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Wiserman' 的評論 : 謝謝大家的光臨,由於文化水平有限,難免文字不夠流暢。再加上原來是隨想隨寫,沒有加以修飾,在這裏說聲抱歉!這是原先發表在天
涯社區的帖子,兩年前被共黨所屏蔽,現在終於在本站內銷轉出口了????
常態 回複 悄悄話 好立論!!現在的“中國”是共黨的,所以從百姓的角度來說,無需愛國,愛自己就可以了。有機會能自己多照顧下自己-黨自己的幹部在這點上比百姓精明多了。包子自己就是例子。
pconline 回複 悄悄話 100%同意!國父之謂絕非妄言,如果多活30年那裏還會有共產黨政權,最多就是國民黨內的左派而已,日本侵華,抗美援朝也不會發生,五族共和,民主富強之中華早就實現了
Wiserman 回複 悄悄話 1. 引:"對於已經日漸遠去的曆史不能簡單的以今人的價值觀和所處的環境來粗暴的對待。"
==========
這是對的。

2。引:“說孫文是非理性的獨裁者,說他在廣州時期妄圖扣留、竊據廣州商團武裝的武器是引起商團叛亂的主因,因為民主時代應該尊重民眾的各種權力和自由,而不能一味壓製,他缺乏基本的民主素養。這話是所謂的知名曆史學家中山大學袁偉時先生說的。”
==========
基於現實的需要和民眾的水準,他如此做是必須的。反而是袁偉時對於民主的認識不成熟。

3。文章雖好、但是太太太長了,建議:書寫精簡或分段出示。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