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5)
2023 (104)
新西蘭華人自媒體人大康認為,"國民黨+民眾黨"在台灣立法院試圖通過xxx 的做法是"多數暴政",因此必須受到抵製。濫用/錯用概念來取悅觀眾的媚俗做法,是"大康有話說"的標誌性特點。這次錯誤引用"多數暴政"這一概念就是這一特點的再現。
"多數暴政": 在無法改變的社會客觀條件下,社會中某一群體永遠處於的"多數"狀態,導致這一群體在民主程序中永遠贏得有利於自己利益的社會地位(決策者),使得社會中與之利益衝突天然的少數永遠處於被多數欺壓的狀態。
薩達姆之後的民主伊拉克的什葉派穆斯林政府,不顧美國的告誡,對少數的遜尼派穆斯林的政治上的欺壓/經濟上的剝奪,是"多數暴政"的一個典型實例。(最終導致"穆斯林國 ISIS 的崛起)
當下"國民黨+民眾黨"在台灣立法院的行動,不是"多數保暴政", 而是民主體製下的正常立法行動。草案中的內容(對行政部門的權利限製/監督),不僅早已是是美國憲政民主體製中的一部分,也為台灣前總統蔡英文所倡導。從BBC 的相關報道看,即便是喧鬧盛天的"程序正義/先討論再投票"理由,也是民進黨"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強詞奪理。因為民進黨的擾亂而對提案的討論無法實施後,"國民黨/民眾黨"組成的立法院多數一方,才決定"結束討論, 對提案投票"。這是民主程序使然,立法院外成千上萬民眾的抗議無法改變。民進黨政治上欠缺成熟,為中共嘲笑民主提供了川普之外的另一個口實。民主製度的一個特征是,人們必須忍受自己厭惡的結果。
代表正義的社會理念,使政治很崇高; 因為人行為中的道德缺陷,讓政治操作非常醜陋; 反對中共獨裁統治,讓大康的節目觀眾眾多; 為媚俗大眾而扭曲事實,讓大康的政治評論非常廉價。
1
大康不是一般地評論一下所謂"多數暴政",他是特意騰出時間專門論述"多數暴政",但在麻煩之前對概念缺少基本的理解。
民主製度中"多數暴政"的特點之一,是政治格局(多數/少數)一成不變。這顯然不是台灣目前"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的政治格局。國民黨必須依賴民眾黨的支持,才能在立法院成為多數這一現象,很可能在下一屆立法院代表選舉時就會改變。而這次國民黨/民眾黨聯手通過的法案,隻是"民主"程序下的一個正常的操作, 絕非大康強詞奪理說得"多數暴政"。
2
民進黨的政治勢力會越來越大,這讓它變成一個成熟的政黨迫在眉睫。
對中國的態度/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當今台灣政壇的分界線。國民黨堅持一個中國的認同,民進黨傾向台灣/大陸的分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台灣出生的人會越來越多,與大陸有割舍不斷淵源的人越來越少。這使得國民黨越來越成為一個"天熱弱勢"的政治團體。
因此,如果一定要說"多數暴政", 台灣的政治力量格局的演變,不久的將來更可能是民進黨,利用自己越來越強大的政治力量優勢,對國民黨實施持久的"多數民主暴政" -- 典型的"多數暴政"實例,如果國民黨還能作為一個 formidable 政治力量在台灣政壇上存活的話。
3
被自己對中共仇恨所迷惑,大康不僅用錯誤的概念誤導觀眾,更無法看清事情本身的特點。Never hate your enemy. It will affect your judgement. 不要恨你的敵人,那會影響你的判斷力。
不懂這句電影"教父"中的至理名言, 讓大康充其量是個用仇恨招徠觀眾的"天橋政治說書匠", 而無法成為一個嚴肅的政治評論人。
=================================================
濫用/錯用概念來取悅觀眾的媚俗做法,是"大康有話說"的標誌性特點。
台灣似乎沒有參議院,總統否決權似乎也不是台灣整體的一部分,需要絕對多數才能實現立法(或立此法)?這些是美國憲政的特點,但未必是台灣的特點。如果需要真實答案,民進黨可以將此法告到台灣最高法院。
你提出的立(此)法的方式,僅僅是你的願望。
在下一次立法院代表選舉之前,街頭喧鬧的日子暫時結束了。
如果民進黨不喜歡此法律,爭取以後贏回立法院多數,再將此法廢除。而事實是,一旦贏得立法院多數,民進黨就舍不得放棄這個這個權力了,如果國民黨是當時的總統,就更如此,民進黨一定要好好使用這個權力。
所以,鬧什麽鬧呢? 幾屆總統後,民進黨的思維應該從"革命黨/在野黨"轉變成執政黨。
這對賴清德是個考驗。
"引起台灣立法院風暴的是“藍(國民黨)白(民眾黨)”共同提出《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5條修正條文,包括五大方向:總統國情報告常態化、立法院調查權及聽證權、強化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製,以及被認為最具爭議的“藐視國會罪”。
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認為, 國會改革法案是要加強立法機關的監督能力,重點之一是政府官員不得在國會聽證備詢時說謊或蓄意隱匿,並強調歐美民主國家都有藐視國會罪,條文主要針對政府人員,普通民眾不會受到刑事處罰,且需經過法院宣判才能算數。“
不明白民進黨鬧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