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通向大學之路:社區服務,科學競賽和體育運動如何幫助孩子進入理想大學

(2019-05-30 17:50:58) 下一個

From: “相約曉霜”公眾號 

通向大學之路:社區服務,科學競賽和體育運動如何幫助孩子進入理想大學

APAPA-PNC 理事會主席 Irene Li  在 5/4/2019 分享會致辭(照片由曉霜拍攝)

 

 

寫在前麵】在充滿變化和競爭的今天,您是否會為如何引導孩子進入理想的大學感到困惑? 麵對諸多的補習班和課外活動的選擇感到素手無策,壓力山大?您是否希望孩子成為獨特有主見的自己,又覺得無從下手力不從心?您希望及早了解和避免華人父母養育孩子過程中常常犯的錯誤嗎? APAPA PNC 在 5月4日邀請了下麵三位嘉賓分享他們的親身經曆和育兒經驗。

 

 

三位嘉賓

 

從左到右:Vicky Huang, Arre Shao, Henry Yen

 

Vicky Huang(黃玫兒), 是個智慧媽媽,育有兩個性格完全不同的女兒。大女兒目前在耶魯讀大一。大女兒高中時參加 Science Olympiad Competition, 打羽毛球,是個非常獨立有個性的孩子。Vicky 會分享教育兩個不同孩子過程中的經驗和掙紮。她的經驗會幫助父母們避免華人父母常犯的錯誤。

 

Arre Shao(邵怡蕾), 畢業於上海交大和普林斯頓大學,是計算機係博士,在華爾街工作過,也自己創過業,目前專注在投資領域。家有一兒一女,大女兒今年11年級,小兒子6年級,誌向非常不同。大女兒想做工程師,小兒子想做 Comedian。她會從未來社會是怎樣的角度和大家探討未來孩子的 career 規劃和如何找到適合孩子的學校。

 

Henry Yen(顏希成),  26歲在修車廠工作幾年後入學康奈爾大學讀學士學位。他育兒有方,三個孩子(Dental School, Stanford, Harvard 畢業) 都在體育方麵成績突出,並體育加分幫助他們進入心儀的學校。Henry 將分享如何從小培養孩子運動興趣,並從中培養孩子的毅力、自律和領導力。

 

主持人:張旗東(Kelly Zhang Steele), 從亊新聞傳媒工作多年的資深媒體人。曾擔任新華社北京國際部記者和編輯,1987年來到美國留學,先後獲得阿肯色州立大學政治學碩士,南加大電視新聞碩士。曾任美國公司營銷市場開發高管,中國日報美西副總經理。現任好萊塢影視公司劇評,亞太公眾事務聯盟中半島分會副會長。 

 

*  *  * 

主持人 Grant Chang 在 5/4/2019 分享會現場 (照片由曉霜拍攝)

分享會主持人 Grant Chang,歡迎大家星期天下午來史坦福參加 APAPA 半島分會的講座。  APAPA 半島分會理事會主席, Irene Li 致辭, 並介紹了 APAPA 和它的活動。

*  *  * 

 

講座主持人 Kelly: 首先介紹了三位嘉賓。從父母到孩子,他們都非常有意思,我們今天會聽到很多精彩的故事,第一個問題是科學競賽的重要性。我們請 Vicky 分享,她女兒是 Science Olympiad競賽的得主。

 

Vicky:   我的兩個女兒都是在 Palo Alto 出生長大的,一路上公校,老大去年在Paly (Palo Alto High School) 畢業,現在是耶魯大一的學生。 說實話她並不是一個學霸型的孩子,沒有 4.0 (GPA) 的成績,也沒有選一堆的APs,但是她從小就非常喜歡生物。

 

記得一次女兒上 pre-school 回到家對我說:“媽媽,我看到 roly-poly了 (一種小蟲子)。”  我問她:”在哪裏?”   她指著口袋說:“在這裏。”

 

和孩子小時候一起出去旅遊,我們看到的是古跡,但她看到都是昆蟲、小鳥。她從小就對小動物、小蟲子特別感興趣,所以我們每次出去旅遊都會留一天帶孩子去動物園。在動物園裏,女兒會看裏麵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標誌。我們作為家長的貢獻,就是在夏天的大太陽底下一整天陪著孩子逛動物園。

 

她在初中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參加了一次 Science Olympiad,一下子發現了新天地,像是打開了她的新世界。

 

我這裏先介紹一下,一般走科學這條路的孩子通常有兩條路:一條是參加 Intel 這類比賽,這是 Research 類的。

 

第二條是參加奧數那樣的科學比賽,它的種類很多,這裏又分兩類:(1) 個人的比賽,像奧數,它有各個科目;(2) 團體比賽。這是女兒最喜歡的。它是以學校為單位的,由10 – 15學生作為一個團隊。基本上六年級開始,Science Olympiad 有23個項目的比賽。 一般來說是幾個孩子一起參加,完全是團隊活動(team work)。你學校的團隊能否取得好成績,能否往前走,全都靠團隊的共同努力。

 

女兒在這裏交到了很多跟她有共同興趣的好朋友。而且通過這些活動,可以讓她在課堂外深入地學習她感興趣的科目。妑在課外閱讀了很多東西,自己找書看,我們家長都不知道。她六、七年級的時候開始在外麵找資料學習,相當於AP 生物課的內容。她有時會一邊讀一邊哈哈大笑起來,她說終於弄明白了什麽問題。

 

我覺得這種興趣一半是天生的,還有一半就是找到了對的 Channel (途徑),給了她繼續發展這種興趣的環境。學校不讓學生直接上AP 生物,  但是這些內容女兒都學過了,她還會上課跟老師說:這裏講得不對。第2年學校還是沒能讓她上AP 生物,因為要先上AP 化學,所以她就到外麵去考了一個AP 生物。

 

老二和姐姐不同,不像她姐姐那樣對生物感興趣,但她對科學也有興趣,也參加一些 science projects,這是她七年級時做的一個木塔(Vicky 展示老二的作品)。

 

Vicky 老二的作品(照片由 Vicky 提供)

這個塔是老二用木頭一小塊一小塊拚湊起來製作的。它自身的重量是 10 -11 克,但它能承受11公斤的重量,相當於自身重量的 1000 倍。

 

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耐心地一塊塊切割木條,然後粘黏在一起。測重量的時候很可能那個塔就倒塌了,完全破壞了,又要重新開始。製作的過程需要非常耐心和細心,這些項目鍛煉了孩子的毅力和抗壓能力。

 

我孩子除了參加 Science Olympiad 的比賽,他們也參加跳舞,別的活動。我大女兒自栩是 Stylish Biologist (時尚的生物學家)。

 

我不是說參加 Science Olympiad 比賽就是為了對考大學有什麽好處,最重要的是通過這些活動發現了孩子的興趣,培養了他們的毅力,同時也交到了特別好的朋友。比賽總是有贏有輸,比賽多了孩子就發現,輸了沒什麽,可以再來。他們的承受力就會比較強。在整個過程中,隻要他們真有興趣,就能學到很多東西,這是特別好的一個經曆。

 

主持人:謝謝 Vicky 的分享。第二個問題是體育運動。我們請 Henry來分享一下體育運動如何讓孩子有更多的大學選擇。

 

Henry 是《追趕跑跳進名校》一書的作者,書中談到 500 強公司的 CEO,95%以上在大學、高中時代都是學校的運動員,這裏有個很長的名單。Henry 的三個孩子從小也都是通過運動開始培養,後來進入了理想的大學。老大是太平洋大學畢業的牙醫,健美比賽冠軍。老二是摔跤遠動員,進了斯坦福大學;女兒打網球進了哈佛(曾經是北加州18歲以下女子網球單打第一名)。

 

請分享一下你孩子是什麽時候開始的?為什麽選擇各種各樣的運動?

 

Henry:大家可以到網上搜索 “CEO sports”,就可以看到很多人。還有美國總統那個不是 sports 出生,這也是一個大題目。中國家長到美國,都讓孩子讀書,都很辛苦。其實進大學的方法很多,主要還是看孩子的興趣(Passion),運動和學習一樣。我小時候特別喜歡運動。

 

最近我們看到一些運動生進名校的大醜聞。我開始沒有想到孩子運動是為了進大學。直到我老二在高二時被史坦福大學相中,靠摔跤進了斯坦福。哇,我感覺到,她不是4.0的學生,也能靠摔跤進斯坦福。後來小女兒打網球進了哈佛, 也不是4.0 的學生。

 

我們知道所有的名校中,不都是 4.0 的學生。滿分不能保證你能進最好的大學,還要看讀書以外的東西。美國的高中有3萬所,每個學校第一,第二名的學生,畢竟還是有限的,但是這幾萬學生看著都差不多,學習成績和SAT都是高分,都是頂尖的。哈佛、斯坦福每年隻找 1-2千名學生,怎麽在這些學生中找到與別人不同的東西,那就要看有沒有第三項了,我覺得那就是你的 Passion 和專長, 包括運動特長,如果沒有的話,這些孩子長得都很像,無法區別。

 

在美國運動是個很大的項目,美國大學每年要招20 萬運動員。藤校8個學校,一年至少找2千名運動生。一方麵是校隊比賽的需要,另外運動員有他們的特性,大學非常喜歡他們這些特性,當然成績要到達學校的標準。名校招收不是成績越高越好,要看學生的 Passion 和專長。

 

如果一個學生每天讀書10個小時,得了100分;另一個學生每天讀書4個小時,得了90分,哪個學生更厲害?他們誰的學習能力和效率更高?運動員每天需要很多時間訓練、比賽,如果成績 90分,他很厲害,學習效率很高。

 

體育的項目非常多,大概有150項。但是數學、生物隻是一項。我想這些科學競賽你要在全國前20名左右,才可能被大學特招。但是體育,全國排名200-400名就有可能通過運動特長進大學。

 

哈佛大學每八個大學生中有一個是運動生;斯坦佛六個大學生中有一個是運動員生;普林斯頓五個大學生中有一個是運動生。看這個比率,20% 的學生是通過體育特招進來的,除去國際學生;名人和有影響人的孩子;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其他才藝生; diversity 的學生,真正靠學習成績進名校的可能隻有40% 或者更少。

 

你如果憑專科競賽成績進名校,那一般要在全國前幾名到前20名左右才有希望,但是運動員的話,它的項目非常大。

 

主持人:運動要達到全美國前 200~400名也不容易。 孩子是參加單項個人運動好?還是參加團體項目(team sports)比較好? 如果不參加 competitive sports 是不是不算專長?孩子選什麽項目好?

 

Henry:  體育生是不容易。奧數、科學也不容易,而且人數少。 你的孩子參加單項運動,還是團體項目,當然還是根據孩子自己的興趣決定。我想說的是,大學運動生的比例很大,比我們想象的大。如果孩子找到 Passion,他們就會有勁頭和衝勁。

 

我想可以從 3~5 歲的小孩子開始培訓,如扔球、跑步;5歲能夠做到一些動作,10歲能夠做到一些動作,追趕跑跳;到12歲進學校的校隊,一直到高中校隊,那就很有希望了。

 

美國有2700多所大學,有50個好學校,每個學校至少招收 200個體育生,運動項目各種各樣,機會很多。

 

如果你打網球4年,即使全國 800名,也有可能進大學校隊,如果你參加科學比賽全國800名,你不知道要去什麽學校了。

 

主持人:謝謝 Henry 的分享。下一個我們來談一談社區服務,這往往是很多華人家長忽視的的方麵。 不知大家是否關注新聞,哈佛在中國學生錄取的 Scandal 後, 要重新考慮招收學生的標準,將來招生大學生要把社區服務作為杠杆,以後要求高中生每年要有 1000 小時以上的社區服務時間,因為這包含著奉獻精神。這方麵是我們華人社區可能並不是特別注意的。

 

我們請 Arre來談一下,如何用“社區服務”作為申請某些大學的杠杆。

 

Arre: 大家好,我有兩個孩子,一個是11歲,以後想當工程師;一個6歲,想當 comedian(喜劇演員),他們個性非常不同。我自己是普林斯頓PHD畢業。在普大畢業10年後,也是很希望能回饋母校,所以我一直在中國大華東地區作為普大校友麵試學生,幫助普大的校友捐贈活動等等。

 

這些年我麵試了很多學生,主要是大中華地區申請普大的高中生。我接觸到很多不同背景的學生,不同類型的學生。有些中國學生他們在簡曆和 paper上看著很好,但是往往他們不知道怎麽跟我交談一個小時。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表達能力不是很平衡。麵試的問題往往沒有標準答案,有些孩子可以侃侃而談;一些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怎麽回答,你問一句,他答一句,很呆板。

 

麵試時,我一般問一個問題:What's your biggest accomplishment in your life so far? 這個問題很簡單, 但是能夠看到你是什麽樣的人。十七、八年中什麽是你最大的成就?什麽是你最值得驕傲的事情?有的學生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也許從未想過。然後過了一會兒,他就開始拚湊答案,告訴你,他得過什麽獎,參加了什麽比賽,取得過什麽成績。

 

一些有思想,非常自信的孩子,他們的回答就會非常有意思。他們會談一些課外的活動,而不隻是講他們的學習成績。比如學生說:我一直喜歡寫作,從沒有間斷過。有人說,他每年去邊遠地區支教,教英文,一直沒間斷。有學生說,他想解決一個數學理論問題,花了三年的時間,最後找出了答案。

 

這些成績單以外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東西,不是以 GPA 4.0 作為最大成就的東西,往往是非常有價值的。它告訴我們你是怎樣的人。

 

做什麽事情不重要,關鍵在於你是否堅持做了什麽,並從中學到什麽。

 

主持人:你有沒有遇到一些學生做社區服務方麵做得特別好的。

 

Arre:有的。一位韓國籍的女生,在上海讀國際學校,因為她媽媽工作的緣故,她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在搬家。他們去了很多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她看到一些貧窮地區的人,一直做在做義工,一直在幫助當地的人。

 

我問她為什麽做這些事情,做這些事情的過程給了她什麽經驗。她說:這些過程讓她知道了什麽叫做貧窮。這個過程中她接觸了很多新的東西,不斷適應新的環境。她對政府和國際機構如何幫助貧窮地區的政策特別感興趣,她知道普林斯頓有一個Woodrow Wilson School, 想讀 public policy專業,她希望能夠去那裏學習。她在生活中看到貧窮,從而激發了她想讀 public policy的興趣。她希望通過進一步的學習,幫助政府、國際機構製定更好的政策,能夠更好地幫助貧窮地區的人。 她的故事說得非常圓。

 

不隻是在學校裏麵學習東西,其實所有的經曆都是在學習,有時我們家長過於焦慮,忘了這些。

 

主持人:   謝謝 Arre。 其實社區服務,在任何學校,無論是公校,還是私校,都有專門負責的人,從政府到地方,到社區很多地方都需要人來參與社區服務。家長不妨去了解一下這些資源。

 

下一個問題,從你們個人的經驗看,你們怎麽幫助自己的孩子找到一條適合他們大學的路。

 

Vicky:剛才講過,我老大就這樣成為 Biologist (生物學家),拉都拉不回來。我們發現她很小對生物感興趣,所做的事就是每次旅行,到任何地方,都會安排一天帶孩子去動物園。

 

Palo Alto 有個 JR. Museum (小動物園),有很多課。我們孩子上學前,聽不懂英文(家裏有意這樣做的,讓他們從小講中文,他們的英文都是在學校學的,所以沒有我們的口音),我們到JR. Museum 上課,我坐在邊上給孩子當翻譯,和孩子一起上課。我們把所有的課都上了。我基本上是個 full-time 媽媽, 可以做一點自己的事情,陪孩子的時間多一些。和孩子一起成大的好處是,你知道孩子真正的反應是什麽,他們真正喜歡的是什麽。

 

等孩子大了,功課多了,時間已經忙不過來了,父母可能忘了或者沒有注意到孩子從小表現出來的,發自內心的興趣和熱情。如果能夠在孩子小的時候注意他們的興趣,發現他們真正發自內心的感動和動力,如果他們能保持那種興趣和動力,不管學什麽,都沒關係,以後做什麽都可以。

 

談到社區服務,我老大上高中時,回到中學辦Club, 幫助年輕的學生,分享自己的興趣,這算是她的社區服務和貢獻。她還參加韓國的一種流行舞蹈,3年內,她從不會跳舞,到很喜歡,後來當了隊長(Capitan)到處去比賽,參加公益籌款演出。這是孩子的突破。我家孩子參加社區服務的活動也是從自己的興趣開始,對小朋友來說比較容易,也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Arre:我家兩個孩子還小,還沒有到申請大學的年齡,隻是分享一下我們的教育理念。我家比較散養。大女兒上初中時,我告訴她,你可以偏課。以前老師要求門門功課都好,我說你可以有自己喜歡的課目,可以偏課,而且越早偏課越好。她很驚訝。

 

我家小兒子11 歲,在他6歲時就喜歡講相聲,想當喜劇演員,不管孩子喜歡什麽, 我們都支持,不會因為這不是“conventional”的事情就拒絕。現在的小孩信息很多,和我們長大不同,我們要讓孩子更早了解他們喜歡什麽,適合做什麽,越早越好。要容忍孩子與我們的想法不同。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我們一樣,那他們不就是40歲了嗎;如果他們的想法和爺爺奶奶一樣,那他們不是60歲了嗎?我們要往前看,孩子往往代表新的東西,孩子現在和以後的世界一定和我們不同。

 

主持人:  你講的是“Respect and accept”(尊重和接受),做媽媽非常難做到。我兒子小時候想打拳,他是真喜歡,我怕打拳打成腦震蕩。最後我還是讓孩子去了一學期,但是衝突很大。

 

Henry:真正的興趣和熱愛,是一生學習的動力,那是來自生命的感動。孩子一旦找到 Passion,不論幾歲都沒關係。孩子找到就好,他們會拚命地學習。講我自己的例子,我從小喜歡運動,從不讀書,沒有考上大學,就去當兵了,後來去修汽車,24歲發現找女朋友有問題,後來想上大學了。

 

我進了大學,發現讀書其實不難嗎。當然,我的成長環境不同,小時候沒讀書。不論任何時候,找到一個方向,任何時候都不晚。我到社區大學學習了兩年,後來申請轉到康奈爾大學,他們要我高中的成績單,我說,那太難看了,因為全部是C-。我寫了一封信給學校:對不起,那是8年前的事。後來我還是被錄取了。 我問他們為什麽錄取我。學校告訴我,你修汽車還想上學,表示你真的想上學。畢業後,教授讓我讀博士,我說年紀大了,去工作了。

 

我的老大手很巧很細,比較喜歡做東西,我們覺得做牙醫不錯,他後來去做了牙醫。

 

老二,6歲時出了一件事,一次他生病肚子疼,一看醫生就好了,那麽神奇,後來他想長大後當醫生。他對生物也很感興趣,大學後去讀醫學院。

 

小孩子會告訴你,他們喜歡什麽,但大部分家長會問為什麽啊,不一定能接受。

 

主持人:   這裏大部分是新移民,作為新移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有過哪些掙紮?美國文化沒有“師道尊嚴”,講究個人權利和隱私, 中國家長的尊嚴和權利都得到挑戰。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會有很多痛苦。請三位分享一下。

 

Vicky:  我的兩個孩子都在這裏長大,我先生也是ABC, 但是他很長時間在台灣念書, 所以我意識到孩子長大跟我們不一樣。我在史坦福大學念MBA時,看到一位美國白人同學帶10個月的小 baby,他剛剛開始走路,他們關注孩子,讓孩子自己練習,父母的角色隻是保護孩子不發生危險。僅僅在10個月,他們讓孩子去決定,這與我們長大很不同,孩子要乖,聽話,我看到白人同學對待小孩子的態度。

 

後來,我發現白人家長雖然讓小孩自由發展,但他們有一定的框框,有些事情他們很嚴格,例如睡覺的時間,三餐。我們中國人很不一樣,有些地方很鬆,但對有些東西又很堅持。我們家有一些基本的規矩,如對長輩的尊重,絕對不叫大人名字, 孩子的興趣我們都支持。

 

Palo Alto 長大的孩子並不知道外麵的世界,我會從小給他們一些觀念,例如,我家cleaning lady (打掃衛生的阿姨)向我借錢,孩子問:她在幹什麽?我會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解釋一下,為什麽有人需要借錢。這是“機會教育”。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中,你總能遇到一些事,如何去帶領孩子。

 

主持人: 你們遇到過衝突嗎?舉個例子。聽說,你女兒初中時就把頭發染成粉色了。

 

Vicky:  有過衝突啦。女兒把頭發染成粉色,並不是衝突,是我鼓勵的結果。我對孩子說,如果你染頭發的話,我不在乎,因為頭發可以洗,而且很快就會長出來,但是如果你要在身上刻 tattoo (刺青)的話,你自己要想好,因為它不容易去掉。 刺青去掉會非常痛,要磨掉一層皮。如果這是你真正想要的,你要想明白。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的角色是幫助孩子分析利弊,因為他們不知道每做一件事的後果。 最後還是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我對他們說,你不管做什麽決定都要對自己負責。你自己要做的事,就要好好去做。

 

我是個講話很大聲的人,有時孩子就會覺得我一點都不溫柔。我的小女兒曾經對我說過,為什麽你不能像我的鋼琴老師那麽nice。我家小孩說,“You are not mean, but you are not nice. ” 他們會很誠實地跟我講話。

 

大女兒有一次在高中十年級還是十一年級時對我說,媽媽,如果我不上大學了去韓國跳舞,你覺得怎麽樣?

 

麵對這樣的提問,我會跟她分析,讓她看到這些學生麵對的是什麽選擇,他們放棄了什麽。那些專業跳舞的,並不隻是你看到他們穿得漂漂亮亮去演出,他們每天需要10到15個小時練習。以後他們可以做什麽,什麽年齡能做什麽事情。他們有很好的基本條件,身材又瘦又高 。 我女兒跟我個子一樣,5尺高,不得不承認你沒有一些天生的優勢條件,但是你可以通過努力去彌補,你要弄明白那到底是不是你想做的事情。女兒想一想說,也許我還是做生物吧。

 

開始我用比較傳統的方法帶老大,一直到生了老二,她完全不聽我的。如果你對她凶,她比你更凶,傳統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我沒想到,兩個孩子可以這樣不一樣。做父母親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和孩子交流中,慢慢地磨合。

 

大女兒在高中11年級時對我說,“Mom, you are not mean, but you are strict and you are reasonable." (媽媽你不刻薄,但是很嚴格,也很通情達理。) 

 

主持人:同樣的問題請 Arre分享。

 

Arre: 我覺得這是一個普遍的問題, 不是一個新移民的問題,爸爸媽媽多少都會與孩子有衝突。我認為主要是家長的變化太慢,小孩的變化太大,你會覺得不平衡。

 

我在美國待了11年,現在我在中國,香港來回跑,接觸的生活不同,所以感覺也不一樣。我覺得在美國的生活非常穩定,即使是在華爾街工作時,除了工作,生活是非常穩定的,沒有太大變化的。我回到普大,發現馬路口加油站上麵3年前的廣告牌都沒有變。在美國大人的生活沒有太大變化,孩子的變化的確很大,你作為一個Role Model 越來越難。

 

如果你的生活沒有太大的 Growth (成長),你仍然是3年前廣告詞的想法,而孩子在改變和成長,就會產生一種不平衡。我覺得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你讓自己改變,讓自己往前走,讓自己的生活更加 exciting。否則孩子可能十幾歲就超過你了。這與華人新移民沒有關係, 美國家長也是一樣。在這個社會,如果你不跟上,孩子很快會比你厲害。

 

Henry: 我認為我們的文化和美國的文化很不同。剛才Vicky也講了,孩子聽話乖,不要吵。孩子說:讓我來,讓我來。大人說:不要做這個那個。 就這幾個字,會害了小孩。美國孩子什麽都會做一點,中國家長把小孩照顧得不知道要做什麽東西。在外麵遇到一個朋友,問孩子什麽名字,幾歲了,玩什麽東西。小孩子沒有機會講話,爸爸媽媽全幫著講完了。

 

我覺得應該讓小孩子多做事。譬如就說掃地,掃地也是有學問的, 從邊上開始掃,還是中間開始掃,孩子都可以學習。我會讓孩子幫助倒垃圾,整理一下東西,把自己的事情都做好。學習一下換輪胎,遇到問題不會緊張, 知道怎麽處理。 不要讓孩子除了讀書,別的什麽都不會。 另外孩子大一點,可以參加一個社團,參加一項運動,馬上可以有很多朋友。

 

我觀察好學生都可以自己學習我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高中的時候,第一年隻有30-40%的人考上大學,第二年都考上了,現在都是60 多歲的人了,高中那些功課沒那麽好的人,不少人事業發展得很好,現在都退休了。當年讀書好的人,現在還大多在上班,所以大家要放鬆一點(笑聲)。

 

怎麽教育孩子? 讓他們找得自己的興趣熱愛最重要, 他們就會有真正的動力和衝勁。

 

主持人:  謝謝 Henry,你已經回答了我下一個問題,華人家長常常犯的錯誤是什麽?

 

Arre, 華人父母常常犯的錯誤就是太傳統。什麽東西都有範式,常識有1,2,3,隻要搞定 1,2,3,出來結果一定好。其實,成功的標準沒有範式。很簡單,一個學生敢不敢給普林斯頓的校長寫Email, 很多中國學生不敢,覺得超出了自己的 boundaries (邊界)。 其實沒有邊界,它都是你自己設置的。你給校長寫個郵件,會發生什麽?有什麽可怕的?華人家長常常給孩子預設一個東西,成功的孩子應該是競賽第一名,成績要4.0,其他的都不是成功。華人家長過於保護孩子,會讓孩子過於膽小。

 

我麵試時,見到一些華人的孩子明明非常優秀,做過一些很有深度的項目,但是他講不出來。比他差一個等級的學生,往往可以滔滔不絕地講。這兩個學生,你覺得我會推薦哪一個?

 

中國學生還有一個問題,他們認為老師不是人。他們不覺得坐在你前麵,這個比你年長一些的人, 是一個人, 把你當作機器,不能用與人交流的方式與你交談,不能讓我看到你是什麽樣的人,不能告訴我你的真實Passion, 也許是唱歌,也許是跳舞,why not? 很多外國學生可以溝通,隨便聊天,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就會害怕,覺得對麵的是權威人物,自己不能答錯一句話。 最後就是沒有真正的交流。這不僅僅是麵試了。 我們有些中國學生有Top的GPA, 但是沒有 communication的能力。

 

在普林斯頓這樣的大學,有很多諾貝爾獎的得主,他們會給本科生去上101的基礎課。 最好的大學往往都把最好的資源放在本科生上,本科生可以到獎主教授的辦公室去問問題,去答疑,但是很少華人學生會到諾主的辦公室去敲門,詢問問題。

 

在普林斯頓有一個真善本的圖書館,比如有一些敦煌的藝術品,你可以去借出來看,但是一些華人學生都不敢這樣做。

 

不僅是在麵試的過程中,包括上學後,這些華人學生缺乏膽量,給自己設立了很多框框。 應該做哪些事兒,不該做哪些事兒。而且中國孩子不擅長求助於外界的幫助,其實學校裏的老師都是來幫助你的。

 

孩子從小一直受到保護,膽子就小,這樣也失去很多機會。很多事不知道怎麽跟別人去溝通,比如說在華爾街,很多中國人也不知道怎麽跟老板去Social,這是我們小時候受的教育影響,家庭的影響。

 

主持人:   請 Vicky 談談,華人家長普遍存在什麽問題?

 

Vicky:第一點,普遍問題就是太緊張,其實每一個人都沒有問題,都會有很好的學校上,美國那麽多大學。

 

中國家長有一個誤會,覺得每個大學都要招全麵發展的(well rounded)的學生。什麽是全麵發展的孩子呢?大家有誤會,以為就是什麽都要做。功課要4.0;  SAT要滿分; 要參加體育運動,要學習音樂等等。 看到別的孩子做什麽, 自己的孩子都要去做,生怕自己的孩子落下一樣東西。孩子沒有任何時間去想他是誰,喜歡做什麽事情。畢竟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像我女兒那樣,三歲就知道自己喜歡生物,孩子需要時間去發現自己的興趣。

 

我鼓勵一些家長讓孩子花時間去嚐試、去尋找他們喜歡的東西。有小朋友告訴我,她媽媽聽了我的建議,剛給她報名參加 5 - 6門課。OMG, 這根本不是我建議的事情。

 

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去explore 不同的東西,但絕對不是說同時報10個興趣班,讓他們去試,這樣的話孩子累,家長更累! 一般來說,我會選一個孩子喜歡的東西,讓他們去試試那個興趣班,如果半年她沒有興趣了,那就不去了,你可以嚐試別的。有的時候是碰到一個老師或者碰到一個機會,孩子忽然發現了她喜歡什麽。 

 

全麵發展的孩子, 並不是說他什麽都學。 當然孩子在別的方麵學習也不要太差。我女兒,前兩、三個月在耶魯做了一件事情,她要求看自己的大學錄取檔案。我女兒不是4.0的學生,但是她非常Social。

 

他高中的生物老師是斯坦福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畢業的, 他的老師在推薦信中說:這是他 top 1% 的學生, 他教了十幾年書了。女兒並不是成績最好的,但是老師在推薦信裏麵寫到她的熱愛,說他是top 1%的學生,這是非常強的推薦信。 麵試她的校友說,女兒在麵試時能把非常複雜的生物問題講得特別簡單,讓麵試她的人都覺得生物非常興趣,自己都想學了。這些都表現出孩子的熱愛。

 

在申請大學的公共申請表(Common APP)中,7個問題一直都沒有變的,大家可以去查一下,沒有要求你寫很長的 laundry list。 主題就是圍繞著你是誰? 你要做什麽? 這對從來沒有思考過這樣問題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的,隻能寫 650個字,非常不容易。你隻能選一、兩個問題深入地談談你自己。

 

家長不要太緊張,不要做太多,讓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這樣孩子高中的生活就會非常快樂,上大學後他們也會很快樂。我們希望孩子上好的學校,不也是希望他們快樂嗎?

 

Henry: 我兒子申請斯坦福的時候,有一篇作文問,你會怎樣與你的同室友相處。

 

作為家長有時我也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比如說我喜歡打籃球,我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訓練孩子打球,我會給她指正,覺得她的方法不對,動作難看。後來我女兒換了三個運動,到了八年級,她決定打網球,因為她非常喜歡。我女兒以前跑田徑,她有自己的個性。我看她打球的樣子難看,但是她能贏球。建議不懂的家長,最好還是找一個教練,不要自己去訓練自己的孩子。

 

運動員有他們的個性,我覺得最主要的是他們對自己想做的事情會堅持。運動要有一種強烈的想贏的心態,他們不怕苦,他們有毅力,運動還能培養團隊精神,社交技巧。

 

猶太人有一個非常好的文化,13歲的成年禮,小孩子要準備半年。他們訓練孩子講話,幫助孩子過渡到成年人,有一係列的訓練,我們沒有這個。

 

大家可能聽說過科學界是成績C領導成績A的人。成績A的人非常專注,不愛講話,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成績C 的可以當 project manager。 想想如果你做一個project的話,你需要有幾個技術特別好的成績A的人,你也需要一個人來管理這個project, 那成績C的人(不是設計最好的)但有溝通能力的就成為了manager。

 

做銷售也是一樣,我們以前的技術人員看不上,他們覺得銷售人員不懂技術,技術好的人都去做R&D(技術研發)。但是銷售人員說,我是不懂,但是這是客人要的東西啊,所以他就變成老大了。你看所以好學生不一定就成為混得好的人(笑聲)。

 

大家要改變一下觀念,不要以為成績4.0在社會上就一定是成功的。成績好不一定到社會上工作就好,生活就好。到社會上混得好的並不是成績最好的人,而是能夠溝通交流,能夠講話的人。

 

主持人: 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爬藤“。是不是應該爬,如果應該,如何爬? 如果不應該,為什麽?

 

Vicky:  我女兒現在耶魯大學,但是爬藤並不是我們的目標。事實上,她隻申請了耶魯一所爬藤,她尋找的是理想的、適合她的學校,希望跟她的高中Paly 一樣,有多元化的文化和各種學生。女兒覺得能夠直接跟教授聯係和交流非常重要,這是她的學習style。 她很怕冷,申請了很多南部和加州的學校。 

 

女兒覺得,耶魯的學生,不管孩子學什麽專業,除了學習外,還都有別的東西。女兒除了看專業的信譽,學校和學生的多元化非常重要,學校的環境要能夠 support她的學習方式。  她寫了7頁紙分析各個學校的利和弊,最後決定去耶魯大學。

 

當然孩子申請大學時,要考慮申請最理想的(wish school), 適合的(fit school)還有保底的(safety school)學校。

 

藤校的好處是network強,support多。 藤校到底要什麽樣的孩子,他們尋找的是 future leader of the nations(未來各個領域的領袖)。 除了功課之外,這裏也包括眼界和報負,他們希望改變世界。

 

如果你隻想將來有份好工作,那也沒有關係,那你不一定要去藤校。

 

我就認識有學生選擇去 Santa Clara 大學,以後想當工程師,離家近,學校很適合,support 也非常好,畢業後找工作也很容易,那也很好。

 

學校差異很大,藤校還是要去看,最主要的還是看孩子喜歡什麽,想要什麽。

 

Arre:  要不要爬藤?要!因為藤校畢業出來,你可以得到任何 interview的機會。藤校是一塊敲門敲,它會給你機會,但是你做得好不好就靠你自己了。如果你是Top 5% 的學生,你可以try。如果差很多,你進了藤校也會很痛苦。藤校要找什麽樣的學生,它是要找適合的學生,像其他校友那樣的學生。

 

每個學校的風格不同,普林斯頓主要是強調基礎學科,沒有醫學院,法學院,商學院,但是它每門基礎學科,都是top的。 它更加注重人文,注重理論,出更多的教授。學校是否適合很重要,如果適合的話就是能量的疊加,不適合的話你進去後也讀不好,學校和孩子都痛苦。家長和孩子要自己決定,你適合什麽學校。

 

Henry:  能進藤校當然好,但是藤校的選擇性很大,能選擇的學生很多,除非你有特殊的地方,進去不容易。另外我們要知道,藤校培養的學生不是為了賺大錢,而是要培養改變世界的人。我在工業界40年看到很多,孩子不一定要進藤校, 也有一些藤校出來的學生不行的。孩子不隻是一條路。

 

 

 

 

5/4/2019 講座現場(照片由曉霜拍攝)

注:本文根據講座錄音整理成文

5/4/2019 講座現場(照片由曉霜拍攝)

* * *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