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約曉霜

你來過,我走過,我們是否相遇過? 也許是某一個場景,也許是某一個人,也許是某一首歌,也許是某一段文字, 曾經給我們留下刻骨銘心的感動,記錄下這些生命的痕跡,在歲月靜靜流逝的長河裏,讓我們知道自己曾經這樣活過。—— 曉霜
個人資料
相約曉霜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國大學招生的新趨勢, 你準備好了嗎?

(2018-04-13 10:17:26) 下一個

 

今年美國大學的錄取結果已經基本上塵埃落定,有人用“慘烈”兩字來形容今年的大學升學競爭之激烈。申請人數又創新高,錄取率又創新低。大學招生官到底看重什麽?大學招生過程要向年輕人傳遞什麽信息?招收結果是否反應了新的升學趨勢?如果您關心這些問題,希望本文能給您一點幫助。

(一)在美國申請大學有多難

在中國,大學招生的標準是高考分數,學生根據高考分數決定去什麽學校,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學生因為獲得特殊獎項、具有特殊才藝而進了他們的夢想大學。

 

那美國大學招生的標準是什麽呢?尤其是名校的招生標準是什麽,誰也說不清楚。大家都知道,美國的名校招生沒有統一的標準。大學升學的標準一直是很多家長和學生切身關心和試圖弄明白的重要問題。如果你家裏有學齡期的孩子,這是日常生活中繞不開的話題。

 

我很好奇在美國上大學有多難,曾經到網上查看,發現有十幾個大學的錄取率達 99% ,有將近140個大學的錄取在90%以上。美國還有1400 多個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s),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學校對申請人是來者不拒的。其中60%以上的社區大學采取 Open admission policy,23%左右的學生兩年後會轉到四年製的大學學習。

 

美國有多少四年製的本科大學?穀歌一下,顯示有四千多所。

 

這些數據顯示,事實上在美國上大學非常容易。社區大學,來者不拒;四年製的大學裏,有超過一半的學校的錄取率高於75%。

 

那麽為什麽我們覺得在美國上大學那麽難呢?難的是進入競爭性強的名校,而我們的眼睛往往隻是盯著這些名校。華人重視教育機會,希望孩子進名校是很多家庭夢寐以求的目標。所謂“升學的焦慮”其實上真正的焦慮是來自上名校的壓力。

 

那麽進哈佛、耶魯、斯坦佛、普林斯頓等名校到底有多難呢?

 

答案是非常難,而且錄取率每年創新低,現在頂尖名校的錄取率大約在 5% – 7% 左右(文章最後有今年的錄取結果。)

 

為了孩子能進好學校,很多家長到處取經,看書,聽講座,並找升學指導,你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說法,各種各樣的標準,然而你也會聽到各種各樣的例外,似乎任何升學標準到具體的學生身上往往都難以兌現。

 

 

美國前十幾名大學的錄取率之低, 競爭之慘烈,因為沒有一個統一的錄取標準,許多在學業上占絕對優勢,其他方麵也同樣優秀,又被拒之名校門外的亞裔優秀生和申請人家庭,難以接受,開始質疑整個錄取過程的公平性。眾多的亞裔組織加入到針對哈佛大學和其他常春藤學校涉嫌限製亞裔學生錄取名額而引發的法律訴訟之中。

 

更多的家長,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更加慘烈的"軍備競賽",就像我們一直批評中國的應試教育,在美國很多華人家庭一心奔名校,其實也是同出一轍,隻是形式不同和內容不同罷了。

 

固然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升學,上了大學也隻是終身學習的開始,但是名校豐富的師資資源、就業機會、校友資源、名校的光環,很多人認為上了名校就有了好的工作和生活的保障,這些都是人們熱衷上名校的原因。

 

但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亞裔對精英學校畢業證書的執念可能是錯位的。根據Business Insider 2015年的調查,財富500強中前10公司隻有一位首席執行官獲得藤校本科學位。前100公司中,隻有30%美國出生的首席執行官就讀於精英大學。這是另一個話題,不在這裏討論。

 

每年我們都會聽到同樣的信息,今年比去年申請人數又增長了多少,美國名校的錄取率又創曆史新低。大家都知道,好大學所能接受的學生有限,夠格的申請人遠遠多於這些學校所能錄取的學生。

 

怎麽讓學生在申請材料中能夠脫穎而出,一直是很多家長關心的話題。

 

有人覺得入藤校就像抽簽中獎一樣要靠運氣,那麽除了運氣以外的,還要靠實力,那麽好大學,他們到底希望接受什麽樣的學生呢?

 

孩子上高中前我去聽了一個大學招生官的講座,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升學標準,他告訴大家招收一個年級的學生就像招一個交響樂隊一樣,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需要各種各樣的聲音,他們組合在一起才能演奏出一場豐富多彩的交響樂。

 

有時學校今年缺了一個鼓號手,你撞上了運氣,顯然明年其他學生不一定有同樣的運氣,所以,大學招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和偶然性。

 

 

那麽在廣義的層麵,大學申請過程要給孩子傳遞什麽樣的信息呢?

 

每個學校都有不同的價值理念,它培養學生的目標也許不同,它的資源不同,培養學生的方向也各有千秋。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麽?上大學的目標是什麽?每個家長和學生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理解。

弱勢群體, 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擺脫貧窮和自己的處境,希望學習技能技巧,尋找工作機會,改變生活狀態。中產階級,崇尚素質教育,希望充分發揮孩子的潛能,強調個人成功,追求個人幸福。精英教育的目標重在創新,培養超越自己,改變世界的人才。

 

從主流大學招生標準的發展趨勢來看,也可以看到社會的變遷和價值觀的變化。19 世紀下葉名校要求招收懂希臘文和拉丁文的學生,學生來源往往是來自受過精英教育的家庭;大學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和危機,開始對外開放,大量猶太人入學。

 

後來主流社會的白人又提出不能以分數為唯一標準,也要看捐款、文化等多種理由壓低猶太學生入學率,猶太群體聯合起來反對不平等的待遇,爭取和保障自己的權益。

 

在今天更加多元化的社會環境下,大學又開始強調學生的全麵素質,公民意識,社區責任,教育的平等機會,大學升學的標準也在不斷的變化中。

 

有人認為亞裔入學率提高會降低非裔和西語裔的比例。而非裔和西語裔長期受歧視、社會經濟地位尚待改善,給予他們一定的支持符合社會進步和人類公正。

 

持反麵意見的人認為降低要求錄取更多非裔和西語裔的學生,勢必會打壓在學業上占優勢的亞裔優秀生,這是另一種不公平。

 

不難看到,升學無論是倒向特權和精英階層,或是倒向少數和弱勢人群,一旦天平發生傾斜,都會有另一端的學生將麵臨不公平的待遇。絕對的教育公平是不存在的,或者說它隻存在於人們試圖建立的更加公平的努力和嚐試之中。

 

(二)美國目前的招生製度的合理性和瑕疵

 

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名譽教授 Rebecca Zwick 全麵審視了競爭日益激烈的美國大學申請,從各個角度研究美國目前的招生製度的合理性和瑕疵,並將其研究成果寫成了一本書《Who Gets In? Strategies for Fair andEffective College Admissions》by Rebecca Zwick

 

 

Zwick 教授認為,我們永遠也做不到真正客觀地評價大學招生製度,因為對怎樣的學生有權進入好大學這件事,從來都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那麽,到底最公平的錄取方法是什麽?Zwick 教授提出,有些看似“顯而易見”的答案未必是正確的,在盲目隨大流之前要考慮清楚所有的可能性。大家對現在的大學招生製度如此不滿,看到三種呼聲最強烈的替代方案。

 

1、更多關注申請者的個人特質和經曆,弱化他們的成績和標化。

 

事實上,一個英國的研究表明,大學申請中的個人作文(personal statement) 恰恰反映了其作者的社會階層信息。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隻會寫出平日裏看看電視、趕趕時髦、在本地打工的無聊故事。而富人家的孩子則有更豐富、有趣、華麗的經曆可以描寫他們的獨特故事。

 

2、招運動員可以幫助低收入家庭和有色人種的孩子。

 

大家普遍都認為,大學對運動員的偏愛能夠使有才華,但在經濟上處於劣勢的學生得到優勢。但Zwick教授的研究揭示了,恰恰相反,這些運動員來自底層的可能性很低。因為上流社會的體育運動比如騎馬、水球和帆船比橄欖球和籃球受歡迎多了,而玩這些運動的絕大多數是富家孩子才有條件。也有名校的招升官看到一些純粹的運動員可能在學業上拖後腿。

3. 抽簽真的是最公平的方法嗎?

 

有人提出用抽簽來決定大學錄取誰。1970年伊利諾伊大學就曾經嚐試過這種招生方法,此事還上了紐約時報的頭條。當時被拒的申請人中包括了一些伊利諾伊州最優秀的學生。民怨載道迫使校長不得不推翻了之前的結果,重新錄取了被拒的學生。

 

為了避免這種荒唐的結果,有些抽簽派提出要設置一個基本的門檻,比如SAT成績不低於多少分。但計算機模擬的結果顯示,基於這種門檻的抽簽對於增加學生群體的多樣性,成效細微。而且模擬還預測,被錄取的學生在大學中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的。

 

人們似乎忽略了這樣一個矛盾的前提,如果想要使大學申請者不會被區別對待,必須設置一個高門檻,但這同時也會削弱增加受教育機會的目標。而低門檻的抽簽卻會導致某些被錄取的學生資質比被拒的學生還要差。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Zwick 教授提出,好大學一席難求,所以繼續尋找更好、更公平的錄取方法固然重要,但挑戰不小。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申請者的資質本身就反映了社會的不平等。那些從小含著金湯匙長大的孩子,必然比那些受教育不夠的孩子,為大學申請做好了更充足的準備。

 

理想的情況是,每一所大學既能達成自己的招生需求,又能不助長社會不公。但這個問題絕對不容易解決。所以任何一種簡單粗暴的解決方案,我們都應以批判地眼光看待。

 

當然,大學還可能有一個顯而易見的目標,那就是讓盡可能廣泛的人群受益,增加社會流動性。更宏觀的層麵,大學的招生製度還希望能夠最大化對社會的貢獻,同時能達成自己的需求。

 

Zwick 教授在書中寫道,“舉個例子,某所學校可能需要更多學生加入曲棍球隊或是學校的交響樂團急需雙簧管演奏者”,那麽符合要求的申請者就會比其他人獲得優先考慮了。

 

(三)美國大學招生新趨勢和今年的錄取結果

 

 

大學招生官最看重什麽因素?大學招生過程要向年輕人傳遞什麽信息?

 

2016 年哈佛大學發布了一個劃時代的研究報告:《扭轉潮流》(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提出通過 Making Caring Common Project,倡導重新定義“成績”,鼓勵學生關心他人和公共利益,參與社區服務。

 

這份哈佛報告發布後,得到了80多個高校的讚同和背書 。該報告就如何扭轉潮流,如何在招生過程中倡導新的升學標準,在以下三方麵提出了具體的方案:

 

1.    建議如何促進更有意義的貢獻他人和服務社區的公益活動

 

2.   建議如何評估學生的道德參與和貢獻的方式,要考慮不同的種族、文化和階層

 

3.   要重新定義成績,為不同經濟條件的學生提供平等的競爭環境;為學業競爭激烈的社區的學生減少過度的學習壓力

 

這份哈佛報告值得大家關注。(作者另有文章介紹這份報告的具體內容和它的影響。)

 

 

在美國大學錄取季的尾聲最引人注目的 IvyDay ,八所常春藤盟校在三月末集體發榜。今年的申請人數又創新高,錄取率又創新低。

 

今年的招收結果是否反應了哈佛大學倡導的新趨勢? 我們來看幾家競爭最強的大學發布的今年的錄取數據。

 

哈佛大學今年的錄取率隻有 4.59%。 42,749人申請,錄取1,962人。哈佛公布的錄取學生的數據如下:

 

•          第一代大學生:17.3%,比去年的15.1%提升了2個百分點。

 

•          低收入家庭:20.3%,跟幾年前絕大多數學生來自最富有的10%家庭比起來,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有了巨大的提升。

 

•          種族比例:15.5%非裔,22.7%亞裔,12.2%西裔,2.4%原住民(即印第安人)和夏威夷原住民。

 

•          國際學生:12%

 

耶魯大學今年的錄取率 6.3%。35,306人申請,錄取2,229人。

 

雖然耶魯大學並沒有像哈佛大學一樣發布具體數據,但在官方發布的新聞中明確表示,在今年的新生中,來自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與往年相比持續穩步提高。

 

普林斯頓大學今年的錄取率5.5%。35,370人申請,錄取1,941人。申請人比去年多了4,000多人,但錄取人數僅增加了51人。發布的數據詳盡,其中包括了申請人的學術表現。

 

•         學術表現:35,370名申請人中,14,273人擁有 GPA4.0 的完美績點,17,692人的SAT高於1400分。

•          性別比例:50.5%女性,49.5%男性

•          種族比例:53.4%是有色人種(包括混血)

•          公立高中:64.5%

•          第一代大學生:17%

•          低收入家庭:23%

•          校友子女優先政策錄取(Legacy):11.2%

 

斯坦福大學今年的錄取率為4.29%。這是曆史最低,也是全美藤校目前為止最低的錄取率。

 

•          申請人數:47,450

•          錄取了2,040 名學生(來自50 個州和63個國家)

•          國際學生:11.4 %

•          性別比例: 50.8%男性, 49.2% 女性

•          第一代大學生:18.3 %

 

斯坦福大學網站自豪地聲明:“我們的學生來自美國和全世界,代表著不同的經曆,背景和文化。”

 

 

斯坦福大學本科生招收辦公室理查德·肖院長(Richard Shaw)說:“我們為2022年級學生所代表的實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而感到自豪。 總的來說,被錄取的學生反映了我們國家和世界的廣泛多樣性。這些學生已經對他們的社區產生了難以置信的影響,我們知道他們將以不可估量的方式為世界做出貢獻。”

 

今年大學招收的趨勢,看到第一代大學生的比例明顯地提高了,來自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比例與往年相比持續穩步提高。從學校的聲明中看到學校強調多樣性和社區貢獻。

耶魯大學本科學院院長 Marvin Chun 今年3月在北京接受記者采訪中解答了“耶魯大學的本科學院如何衡量學生的資質和潛力”的問題。Chun 院長表示,耶魯在學生中最看重的特質之一就是廣泛的好奇心,而不是僅僅專注於某一學科。二是多樣性,學生群體應該像真實世界一樣多元化,有來自不同種族、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三是公民意識,“我們希望錄取能在畢業後做好準備對世界作出貢獻的學生。我們會選擇能夠為耶魯社區帶來貢獻,擁有公民意識和領袖意識的學生。”

 

Chun 院長也談到,不同於大部分中國高校,像耶魯大學這樣的私立院校,不從美國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直接獲得資助,主要收入來源為校產基金、社會捐獻和學費。他在耶魯北京中心鼓勵中國人更多的捐獻,這些捐獻將直接用於學生身上,也將有助於中國。

 

這顯然也是符合哈佛大學研究報告《扭轉潮流》所提出美國名校招收的趨勢的。

 

 

今年美國大學升學的競爭之激烈,有人用“慘烈”兩字來形容。對這種慘烈的競爭局麵,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很大程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有人認為是因為錄取更多低收入家庭,第一代大學生家庭而影響了華人孩子的錄取率。

 

今年看到更多的在學業上占絕對優勢,其他方麵也同樣優秀的亞裔優秀學生被拒之名校門外,大家更加焦慮,甚至憤怒。

 

華人怎樣提高自己的影響力這是關鍵所在。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筆者相信,華人在追求社會公正,保護自己的權益的漫長道路上,隨著華人自身經濟地位的改變,參政意識的提高,將有更多的人關注社會問題,投入社區建設,把服務貢獻社會當作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現在我們已經看到更多的華人和他們的孩子參與社區服務,當義工,捐贈,從事慈善工作,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參與,這不僅僅是表示一種姿態,而是以公民的身份,以社區一員的身分參與,我們要把這個信息傳給後代。

 

 

我們應該看到,孩子上什麽學校有著廣泛的選擇。如果隻是想上名校,除了努力,最好讓孩子有抽簽中獎的心態和準備,因為除了實力,還要靠運氣。

 

大學升學隻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個裏程碑。通過大學申請的過程,透過升學的種種壓力和迷團,麵對大學錄取,思考教育的本質和未來生活的各種可能,讓我們思考,希望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 這是我們作為家長和學生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

 

END
 

注明: 照片來自網絡

信息來源和參考資料 (References):

1. 《Turning the Tide: Inspiring Concern For Others And The Common Good Through College Admissions》

2. 《Who Gets In? Strategies for Fair andEffective College Admissions》by Rebecca Zwick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Norstar 回複 悄悄話 老中拚命讓孩子上老藤,"很多人認為上了名校就有了好的工作和生活的保障",這暴露了老中對美國社會的了解是多麽的有限和有誤。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