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七)

(2018-04-07 13:22:11) 下一個

不要以為老海歸們家裏都有些洋玩意兒,生活都很富裕舒適,像林蘭英一輩子清貧的人大有人在,而且得看專業是什麽,在哪兒工作,家庭情況。在科學院工作的物理博士李蔭遠生活情況相當好:“李係3級研究員,其愛人係北京鋼鐵學院6級講師,二人每月工資390來元。兩個小孩,一個保姆,每年還有稿費收入,經濟上不困難。在國家經濟困難的情況下無特殊要求,對生活表示滿意。”

學運籌學的博士劉源張在生活上就差多了,“該同誌自回國後定為6級副研究員,在59年以前隻負擔一個祖母的生活費。自60年以後,家中人口增多,到目前家中共有六口(愛人、兩個孩子、祖母、保姆),平均每人25元,因此家庭經濟開支一般較緊。該同誌的愛人張寧,有時做儲蓄所的代辦員,一般每月有20-30元,聽說目前又沒有做了。” 劉源張遭陳伯達迫害,文革入獄8年8個月。

盧肇鈞(哈佛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的大兒子於北京工業大學讀書時,學校曾想派其出國,但因為拿不出需家庭支付的部分費用,而未能成行。用組織上給的3000美元買回器材的楊承宗(巴黎大學化學博士)日子就過得很希荒。因為家裏的經濟困難,楊承宗回國後賣掉了自己從法國帶回來的高級照相機、手表等東西以補貼家用,為了維持全家生活需要,他還不得不向同事們借錢…幾十年後,1994年冬天,兒子回國探親,家裏的暖氣不夠,83歲楊承宗凍得大棉襖腰間綁著一條寬布帶。一直到 1998年經濟上也沒見多大起色,中科院賣給職工福利房的時候,楊承宗的全部積蓄僅夠支付購房款的一成,餘下九成由子女湊齊。

吳文是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工程物理博士,1955年回國後定為四級副研究員,每月收入300元。到了60年代,家中隻有愛人和一個女兒,每月給父母寄50元,照理說生活應該很寬裕。因為愛人殷在芳“在經濟開支上無計劃”,經常負債。

北京外語學院的熊德倪畢業於牛津大學,翻譯權威,把《茶館》翻譯成英文介紹給西方。晚年長期臥床,大小便失禁,妻子曾靠撿破爛補貼家用,兩個孩子定居海外,鞭長莫及,是老海歸中少數較淒慘者之一。

回國初期,國家對老海歸們在生活上的待遇還是不錯的,學理工的工資一般在兩百到三百元,特級研究員高達360元。學文科和改行教英文的也有八九十元,都比普通老百姓高得多。不敢保證大家都能住上洋樓宅院,但住房也比普通老百姓寬敞一些。北京中關村科學院有三棟公寓樓被稱為“高級樓”,每套單元都配有木板地板、浴室和涼台。上海中科院也安置老海歸們入住建國西路的成套獨立公寓。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老百姓都在吃糠咽菜,而老海歸們能受到與國家高級幹部同等待遇。拿北京來說,在高級知識分子較集中的海澱區,專門開設了一個“特供”商店,位於海澱鎮驢市口。按教授和研究員等級不同,每月可憑本購買定量的雞蛋、黃豆、香油、紅糖、前門牌香煙等市場短缺物品。1956年國務院頒發了《關於照顧從資本主義國家回國留學生夫婦關係的通知》,要求盡量安排留學生夫婦在同一城市工作,這是普通老百姓不敢奢求的。

大部分老海歸們在文革結束後突然感覺到了“春天”,春蠶到死絲方盡,一頭又紮到書堆裏貢獻“餘熱”,在改革開放的“向錢看”潮流中都沒嚐到什麽甜頭。從2000年起,國家也想盡辦法為他們提供些補償,除了名目繁多的“冬季取暖補貼”、“水電補貼”、“電話補貼”等等,還專門為老海歸們設立了“早期回國專家補貼”。以後出台新政策,老海歸們都算可以享受“歸國華僑待遇”,除了特困戶可以申請補助外,在外匯兌換、申請護照等方麵提供方便,在子女工作調動方麵也有照顧。後來國家更富裕了,開始給他們頒發各種獎金。閔恩澤陸婉珍是一對博士,一次獎金高達500萬元。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六)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