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牛齋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個人資料
帕格尼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五)

(2018-04-07 12:48:23) 下一個

不管是不是黨員,不管是不是改行,老海歸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都是兢兢業業,有的人家喻戶曉,有的人鮮為人知。一顆原子彈、一本英文教科書都傾注了老海歸們的心血。陳羽綸文革失去一條腿,還是下了幹校,用一條腿踏縫紉機給幹校的同事們修補衣服;文革後,他拄著拐杖走門串戶,聯係人際,創辦了極受歡迎的《英語世界》。殷之文蹲牛棚的時候還想著自己的事業,問造反派能不能給他搞點外文資料看看,結果挨了一頓拳打腳踢。劍橋大學地質博士李璞1951年進藏考察,妻子池際尚(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懷孕也顧不上,兩年後才回家。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博士蔡啟瑞曾說,我一生其實隻愛實驗室,讓家人很長時間接受不了。

普渡大學物理博士鄧稼先長期在沙漠搞原子彈,與妻子許鹿希分居28年。鄧稼先因輻射過量,內出血不止,62歲去世,許鹿希一直耿耿於懷。耶魯大學冶金博士陳能寬幹的跟鄧稼先一樣,有25年時間,妻子裴明麗覺得自己的丈夫隻是一個抽象的郵箱號碼,變來變去。俄亥俄州立大學物理博士丁渝文革期間胸腔積水,痰中帶血,夜不能寐仍堅持工作,被查出肺癌晚期,住院病床四周堆滿書籍和圖紙,兩個月後去世,年僅54歲。記述老海歸忘我工作的篇章太多了。

有這樣一段描述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張興鈐“愛”的文章:“他是一個充滿了愛的人,他深愛著自己的家庭,當他被關進草原上的學習班時,不能給自己的家人寫信,但他卻堅持自己填寫匯款單,因為他知道,妻子一看到熟悉的筆跡,便暫可放下懸著的心…左涵征,他的妻子,一名堅強的湖北女性,與張興鈐相識時,看中的是對方質樸的個性。…每次出差北京,他與家人隻是匆匆一晤,便又離去,以至兩個女兒一見他,怯生生地叫叔叔…家庭重擔獨壓在左涵征肩上,她獨自承擔地震帶來的驚嚇、自己動手搭地震棚,常常是一邊做飯、一邊洗衣服,一邊還要想著備課;當她被懷疑患上癌症時,她獨自去醫院做手術前的複查,而張興鈐踏上西去的列車。還有一次,左老師因腰間椎盤突出症發作,住院需要護理,孩子不在身邊。在做了必要安排後,他從北京千裏迢迢地來到了四川,參加了為期七天的會議,接下來又來到討論特材老化問題的會場,傾情事業的他全然忘了患病的老伴。”

這是什麽愛?這樣的家庭是個破碎的家庭。這樣“傾情事業”“置家而不顧”“忘我的工作狂”的精神值得去讚美嗎?老海歸們回國前一定不會期望有這樣的家,妻子病了不去開會行嗎?妻子要生孩子了不去考察行嗎?他們一定有自己的難處,不能自主。在那個時代他們擺不平工作和家庭,那個時代也不允許他們擺平,他們是那個“沒有國就沒有家”的犧牲品。終身許願給這些老海歸們的妻子們在政治上、生活上受到牽連也應該得到同情。多少妻子在丈夫受難時被要求離婚,可是堅守在丈夫身邊共患難,我們向她們致敬。

作為老海歸的妻子,要做出各種犧牲。有的人在送走了丈夫出國後,帶著孩子在炮火硝煙中奔波。有的跟著丈夫出國,卻要在學業和家庭之間作選擇。有的嫁給了老海歸,自己的事業卻坎坷不平。

嚴東生和妻子孫璧媃雙雙通過了燕京大學的出國留學考試並獲得獎學金。考慮到有一個女兒,自己又懷孕,妻子最終放棄了出國,在家照顧孩子和婆婆。嚴東生1950年回國,獲伊利諾伊大學博士。孫璧媃雖然沒有外國博士學位,也被上海交大聘為全國解放後第一位女教授。

吳仲華和妻子李敏華的情況和嚴東生差不多,出國前已經有一個一歲的孩子。他們決定舉家一起出國,靠吳仲華的助學金生活。一年後又生了一個孩子,兩人把上課時間錯開,輪流在家照顧孩子、做飯、做家務,早出晚歸,奮鬥了9年,最後夫妻二人都獲得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4年回國。

陳茹玉和丈夫何炳林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他們出國前生有一個兒子,留給了家人照顧。被問到會不會心酸,她毫不猶豫地說不心酸。在美國又生了兩個孩子,寄托在一個美國洗衣工家裏。開始每個星期接回家一次,後來越來越少,以至半年才見到孩子一麵。陳茹玉和丈夫何炳林也都獲印第安納大學博士,1956年回國。

經周總理介紹嫁給師昌緒的郭蘊宜,自己是搞物理的,放棄北京的生活跟著丈夫去了沈陽。丈夫是做大事的人,日以繼夜,孩子出生沒親幾口就到處出差。郭蘊宜回憶那段時間感概萬分,“自從天降麟兒後,柴米油鹽亂愁新”。師昌緒擔任金屬所所長以後,在評職稱問題上一視同仁,受到所裏一直稱讚,唯獨把自己的妻子忘了。直到退休郭蘊宜還隻是副研究員,讓同事們鳴不平。

郭挺章1947年出國時,妻子吳瓊璁即將分娩,剛走3天,孩子就出生了。三個月後,妻子在教會的讚助下,爭取到了留學美國的機會,忍痛把孩子交給奶奶照顧,與丈夫在美國猶他州相聚。那時候在猶他州的中國學生不多,夫妻留學生更少,記者對他們進行了專門采訪,刊登於報。夫妻二人半工半讀,雙雙獲得博士學位,還生了一個女兒,1950年回國。丈夫身體很不好,不幸1957年去世,才40歲,吳瓊璁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度過20年艱難歲月。

池際尚、許鹿希、裴明麗、左涵征、孫璧媃、李敏華、陳茹玉、吳瓊璁、郭蘊宜都是老海歸的另一半,做出的犧牲完全不同。哪種犧牲更值得?見仁見智。

有些女留學生,為了學有所成置自己的個人問題於不顧,回國都三十多塊四十的人了。她們為國家做出了很大貢獻,但是“老姑娘”“大博士”想嫁出去很難,有的最後犧牲了自己的終身大事。大部分女留學生回國後更是默默無聞,又要操勞家務,做丈夫的賢內助,又要盡力發揮自己的專長,在專業上有所成就。在原子彈爆炸時沒有她們的光環,但她們的足跡踏遍了學校、醫院、各行各業的小角落,在革命運動中受到了更多的磨難。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四)

老海歸 小故事(三十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