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年語文教改(2423)因材施教,麵向全班,分層指導,注重個性
因材施教是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體現在他對待不同學生的不同教育方法上。例如,對於子路,孔子強調在擁有天賦的基礎上加強學習,以取得更大的成就;對於子夏,孔子指出每個優點都對應著缺點,優秀的人需要學習如何改善自己的缺點;對於冉有和子路關於“聽到好的意見是否應立即行動”的提問,孔子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格給出了不同的回答,鼓勵冉有勇往直前,而提醒子路處理事情時冷靜穩重。12
這些故事和例子展示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則,即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性格和能力,選擇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以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這種教育方法體現了孔子對每個學生個性和潛能的尊重,以及他希望通過教育改變學生和社會的方法和目標。
1977年恢複高考招生之後,各省、市,乃至區、鄉都辦了重點中學,就是一般中學,也辦起了本校的重點班。客觀地說,除了應付高考之外,不能不說這也是“因材施教”。一般來說,省重點中學錄取的學生都是當地最優秀的學生。當這些優秀學生在省重點中學集中起來編成若幹個班,不論從哪個方麵去看,各個班的學生必然又有了不同的層次。那麽。對於學校領導和執教老師,是不是在“因材施教”時,注意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其自身的條件,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目標呢?讓本來優秀的學生出類拔萃呢?
1985年9月1日,重組的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開學第一節課,運用初中實驗班取得的成功經驗,先把方法教給學生。
開學第一節課,我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大字“魚”和“漁”,學生非常聰明地選擇了“漁”。接著講學會“漁”,必須“循序漸進”。
我們都知道,從宏觀來說,天體運動、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從微觀來說,電子運動也是有規律的。但是,宏觀是大到我們看不見,微觀又小到我們看不見。我們感覺到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規律的,但不一定完全理解。毛澤東有一句名言:“感覺到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隻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到它。”為了幫助大家能深刻地理解語文分編型教材,我給學生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我們都有被蚊子叮咬後抓癢的經曆,但不知道是否有同學觀察、研究過抓癢的特征。請大家看:(邊講邊表演)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上,是按從上往下的順序(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頸部以下腹部以上,是按從左到右或者是從右到左(慢動作)抓癢;如果蚊子叮的是腹部以下,那就是從下往上抓癢了。當然,如果蚊子叮的是背部,那就要借助抓癢工具——“老頭樂”了。請大家記住二千多年前荀子說的:“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抓癢動作的規律性,是人的本能反應,隻是大家平時沒有注意去看,看了也沒有去認真地想一想,也許想了一下,但沒有把它與自己的學習聯係起來。如果我們把它與學習聯係起來,比如說聯係高中語文實驗教材的學習來思考,並研究它、看看它這個整體可以分成哪幾個部分,各部分的特點是什麽,針對不同特點,該用什麽方法?那麽,按“抓癢”的順序去“抓”,不是很簡單的事嗎?這裏,請同學們注意一個“序”字。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有“序”的,關鍵是你要知道它的“序”,並且要循序漸進。
人教社高中語文分編型改革教材,延續初中分編理念,但閱讀課本又完全不同於初中。三年高中課內閱讀教學有《文言讀本》(上下冊)、《文學讀本》(上下冊)和《文化讀本》(上下冊);還有課外閱讀《現代文選讀》(一、二、三冊);作文教學課內另有《寫作》(一、二、三冊)。
人教社和省教研室嚴格規定的周課時,與隻用一本人教社綜合型教材《語文》的普通班一樣,都是五節課。而且還明確規定實驗班每周三課時上閱讀課本,二課時上寫作課本,不得隨意增加課時。
教材內容多、課時有限、班上經過初中三年改革教材訓練的隻有七個學生,將近90%的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語文聽說讀寫能力也參差不齊。唯一的辦法就是首先指導學生學會學習。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故而將“教授法”改為“教學法”。這一改動所體現的教學理念是教學合一。
一個班五十幾個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參差不齊,非常正常,而且,學生從初中升到高中是成長中的一個轉折,好比公交車急轉彎時,必須抓住扶手才不至於摔倒一樣,老師必須幫助他們抓住學習的“扶手”——學法。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調查,書麵問卷調查是省教研室開學第一周試教之前進行的。其中關於學習語文興趣的統計結果如下:
很有興趣的2人,占全班人數的3.4%
有興趣的22人,占全班人數的37.2%
一般,33人,占全班人數的55.9%
沒有興趣的2人,占全班人數的3.4%
其他關於學習習慣、方法等各項調查結果、大體如此。
為了完成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我將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三個層次的學生比例也是兩頭小,中間大。實施動態層次管理,分層次指導學法。要求學生學會縱橫比較法,即縱向比較看自己在這個層次是不是比前一階段進步了,橫向與這個層次的同學比進步的幅度如何。簡單地說就是縱向比較要看到自己的進步;橫向比較要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在班級教學過程中,對三個層次的學生實行“因材施教”,滿腔熱忱地指導低層次的學生向高一級層次提升,這是高一上學期的主要任務。為此,必須改革教法和學法。
改革教法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自不待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必須把方法教給學生。
從班主任的角度,要把適用各科的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如五步學習法:預習→聽講→複習→作業→小結。特別強調五步必須依序進行,不能顛倒次序。特別強調完成課後練習之前,必須複習老師在課堂講授的要點、重點和難點之後。
怎麽預習呢?
從今天開始,請大家一定要養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課前預習要做到九個字:“翻一翻”、“看一看”、“讀一讀”。
翻一翻:開學前拿到新書後,從頭到尾翻一遍,學會“瀏覽”;
看一看:每周日抽時間看一看下周要學習的內容,學會“速讀”;
讀一讀:每天晚自習讀一讀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學會“精讀”。
還有“不動筆墨不讀書”,學會圈點勾畫的方法,在班上統一圈點勾畫的符號,如在文章中的每一段前麵空兩格處依序標上①②③……,每一個結構段後麵結尾處標上㈠㈡……。當大家都養成了這個好習慣之後,課堂教學分析文章結構時,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還有邊讀邊思。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要求做的“三思而後行”:
課前思考,預習時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課堂思考,老師講完後還有沒有不懂的問題;
課後思考,複習時還有什麽問題不懂。
如果中學生能掌握五步學法,依序而行;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邊思這三種方法,就可以說,已經學會了學習。
當然,學生作為人教社分編型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的參與者,還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學會誦讀文言文,學會初步鑒賞文學作品,學會評析文化論著。
高一全年學習文言文,必須用“誦讀法”教學,要求學生當堂能背誦所學的文言文。
《文言讀本》的編輯意圖是“按照文言文自身特有的規律,建立相對獨立的教學係統,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文言閱讀訓練,切實培養學生文言閱讀能力。”
開學不久,我們請北京名師、《文言讀本》特約編輯張必錕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示範課。 張老師從走上講台就沒有看過課本,說的是標準的普通話,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誦讀《子魚論戰》,學生興趣盎然,大開眼界。一節課下來,大部分學生都能背出全文了。
張老師為我們示範,指導學生學會了誦讀文言文,給我們實驗班開了好頭,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循此依序前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誦讀法訓練,對汪深來說,不僅提高了他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更提高了他過目不忘的記憶能力,當然,我教他學下圍棋的複盤訓練也非常有助於增強記憶能力。汪深後來在參加化學全國選拔賽的兩周備考時間內,不僅讀完了化學尹一冰老師指定的大學一二年級的課本的重點內容,而且記住了要點。終於被選拔到化學奧賽國家冬令營十人團隊,冬令營結束後被選為國家隊四個成員之一,赴芬蘭參賽一舉奪得金牌第一名。
據他自己說,去芬蘭參賽時,他隻帶了一本莊子的《逍遙遊》。而且在做實驗遇到麻煩時,他馬上走出考場,到休息室平息急躁情緒,想到的是莊子說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一遊無窮者,彼且惡乎矣哉!”一定要順其自然,按照實驗產品的自然規律去掌握烘烤時間,就可以得出正確的結果,果然如他所期盼的那樣。最後獲得了冠軍。
汪深參加化學國際奧賽奪冠後,他媽媽戲言“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看似偶然,其實偶然之中有必然。那就是我們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的各科老師,都非常重視並力行更新教學觀念,堅持把方法交給學生的必然成果。
1986年2月17日,春季開學上班第一天,全校教職工大會,李水生校長作“工作報告”,全麵總結了上學期的工作,他說:“高一(4)班(高中語文教材改革實驗班)抓學法指導,看來效果比較好。今後各年級、特別是起始年級要抓好這個工作。”
其實,我當時抓學法指導確實為形勢所迫。高中語文實驗班是開學後重組的,班上隻有七個學生是原來初中語文實驗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來自武漢市其他學校,他們從來沒有接觸過人教社的分編型語文改革教材,不知道該怎麽學。加之,學生的課本因為運輸環節出了點問題,9月9日才到。我隻好油印《文言讀本》第一單元的“瀏覽課文”四篇短文:
司馬光的《陶侃》節選自《資治通鑒·晉紀》,本文記陶侃的兩件事,表現他珍惜光陰,不求安樂,為成大事而嚴於律己的精神。
朱熹的《熟讀精思》,選自宋人張洪等選編的《朱子讀書法》。弟子們把他有關讀書方法的意見歸納為“朱子讀書法”六條。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熟讀精思”。
宋濂的《王冕讀書》,選自《宋學士文集》。本文記述了王冕兒時以讀書為樂,勤奮好學的故事。
錢泳的《要做則做》,選自《履園叢話》。本文強調要做就立即做,不可因循拖拉,“大誤終身”。
課本沒有收到之前,結合著四篇短文,給學生講了學習方法:
1985年9月5日,我開始編寫《學習方法》講座。初步設計了總體規劃。具體章節采取邊教邊寫邊改,與學生共同完成這個從來沒有開設的課程。
找曾經在初中多次獲得全國、省市數學一二等獎的汪深個別談話,希望他組織成立一個《學習方法研究小組》,請五六個各學科的尖子,不定期開展活動,幫助他們確定研究課題,指導他們寫研究小論文。他很快就找好了幾個同學一起來研究學習方法,並帶頭寫好了一篇《談如何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課外練筆文。
請汪深主持一次學習經驗交流會,發言的有李友林、李佳、計偉、孫燕、王偉、汪深、方輝、唐勝、謝暉、韓軍等十位同學。
我在會上總結講話時,充分肯定汪深成功地組織了這次非常有意義的學法交流會。它的意義在於,這些發言的同學講的經驗,必將激起大家的思維“開竅反應”。如果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兩人交換後,各人還是隻有一個蘋果。但是,當我們兩人各自說出自己的經驗或想法後,必然引起思維碰撞出來的“火花”,就可能產生連鎖反應,產生N種想法。這就是課堂心理學所說的“開竅反應”。一定對大家今後的學習起作用。
另外,請大家注意他們發言的共同點,就是都非常注意學習方法,一是有係統,比如汪深以元素周期律為主線,看各種元素時,從元素周期律去分析它。二是符合人的生理規律,好幾個同學在發言中都強調了“反複記憶法”。這是從學習材料的規律和學習者生理規律出發來研究學習方法,值得大家借鑒。
最後,我把汪深《談如何熟記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課外練筆文給大家講評了一下,鼓勵大家都像他這樣研究學習方法。希望下一次開會不隻是交流學習經驗了,而是我們語文實驗班的“學法小論文”研討會。
【教學後記】1985年9月11日
開學上《文言讀本》第一節課,如果按課本第一單元的順序,應該上誦讀課文《論語十則》,擔心一開始就誦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方便講學習方法,就倒過來,先上瀏覽課文。
四篇瀏覽課文文字淺顯,故事性強。內容都是談具體的學習方法。比較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生瀏覽課文之後,通過討論,把握了四篇課文的要點和重點:
《陶侃》:珍惜時間,嚴於律己。
《熟讀精思》:讀書千遍,其義自見。
《王冕讀書》:勤奮好學,主動學習。
《要做則做》:克服惰性,抓緊時間。
實踐結果,達到了預期目的,不僅一課時完成了四篇瀏覽課文的教學訓練任務,而且還讓學生掌握了運用統一的符號進行圈點勾畫的方法。
特別是“自然段”和“結構段”的標示方法,對於今後在課堂上討論分析文章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功莫大焉。
一堂課下來,學生興趣盎然。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柏拉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