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前,看到新聞報道,世界最大單一文明的考古博物館——大埃及博物館 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11月1日在埃及首都開羅正式開館,並於11月4日向公眾開放。大埃及博物館的建造計劃早在1992年便已提出,直到2005年才正式破土動工,本預計2012年開館。然而在過去20年間,埃及先後經曆了一係列的政治和軍事衝突、財政與公共衛生危機,致使博物館的工程進度一再延誤。
這座耗資超11億美元,跨越20年的建造,占地約50萬平方米,館藏超過10萬件古文物的博物館終於正式開館了!想到今年初我的埃及之行,以及有幸進入該館預展的經曆,再懶也得記錄一下了。
和旅行達人們相比,我走過的地方實在太少。我期待旅行的地方夠多多,但時間有限,我給自己弄了個輕重緩急的清單:)。埃及是我list上的top5,已經多次拖延或改期。為圖省事並從安全考慮,埃及之行我們準備參加旅行團。年初時看到有個好deal,路線也是我中意的。但這個時間對家人及朋友都不合適,我斟酌了一番,一人參團了。粗喵了一下行程介紹,提及可選去大埃及博物館。想到去一次埃及不容易,我選擇了旅行社提供的打包自選項目。臨出發前才有時間,仔細看了一下具體安排,發現這個打包自選項目中,居然沒有大埃及博物館(咳,我的馬大哈)。馬上打電話給旅行社詢問,說是1)新館還未正式開放;2)他們也做過民意測驗,以往參團的人對此熱情不高等等。不過旅行社說,到埃及後我可以和地接導遊商議,看看有沒有機會。
我的飛機著陸開羅Cairo已是傍晚,而第二天一早就飛阿斯旺Aswan。大埃及博物館隻能等返回開羅再商議了。這個旅行團的行程安排得很緊湊,回到開羅後白天也沒有空餘時間。導遊說,兩個選擇,一是我自己舍棄某一景點,叫出租車去新博物館;二是團裏若有6人以上遊客想去大埃及博物館並願意放棄某個景點,旅行社將為我們包一部車送我們去大埃及博物館參觀,當然要另外付費。在開羅我們要訪問的開羅埃及博物館、吉薩金字塔、薩拉丁城堡、洞穴教堂等等,哪個也不願意割舍,隻有哈利利市場我不是很感興趣。我膽小怕事,在開羅一人是不敢叫出租的,第一個方案顯然不合適。而第二個方案得說服團友,費了點周折。這個團30人,一半來自北美(美國和加拿大);一半來自歐洲(英國和法國);就我一人是亞裔。幾天的旅行中,我已結交了幾個美國朋友。說到大埃及博物館,大多數人還是蠻感興趣的。但要放棄遊逛哈利利市場,有些人就不願意了。比如和我很要好的一對美國母女,她們對哈利利市場有更大的期望,因為她們早計劃了要買一堆異國情調的聖誕禮物回去,送給親朋好友。還有一對加拿大夫妻,也是準備了要買禮物給眾多子孫們。也有團友覺得需要另外加錢,去看還沒開放的博物館,還不如等以後再來埃及看個完整的。倒是歐洲的團友對博物館的興致大於逛集市,加上一對美國年輕人,我們共8人還有一個導遊,登上了另一部旅行車直奔大埃及博物館。
現在去埃及的旅行者們,可以參觀正式開館的大埃及博物館了,羨慕一下。不過回顧我的埃及行,我對我當時的選擇並不後悔,倒是覺得如願以償,為埃及之行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因為,埃及我不可能再去一次,此行我已心念十年之多,世界上我想去卻未去過的地方還很多。而且當時新博物館是預計今年6月底7月初正式開館的,據說展品已經安置70%~80%左右了。前一天我已去過開羅埃及博物館(老館),下午走入等待開館的大埃及博物館,想看的能看的基本上都看到了。
大埃及博物館,距離吉薩三大金字塔約3公裏,從博物館內可以遠眺整個遺址區和金字塔。它的選址和布局都是獨具匠心的,建築設計巧妙地利用了地勢的高低差,與周圍環境特別是金字塔群形成緊密的視覺聯係。這是一件建築藝術的瑰寶,被稱作“代表了埃及第四座金字塔”。我才剛知道,這個博物館建築設計原來出自華裔美籍建築師彭士佛(Shih-Fu Peng)及其領導的愛爾蘭Heneghan Peng建築事務所之手。競標時,他們隻是一個僅有三位成員(包括兩位創始人和一名學生)的小事務所,卻擊敗了來自83個國家的1557個競爭對手,堪稱建築界的“黑馬”。(資料來自網絡)


穿過金色三角形大門,11公尺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巨像迎麵而立。這尊擁有3200年曆史的石像重達83噸,原本座落於拉美西斯廣場。當年搬遷過程擾民,且費用高達600萬埃鎊,曾引發民眾的質疑與批評。我看到開館儀式的照片,眾官員在此巨像下合影留念。

一座50公尺長逐層上升的巨大階梯,貫穿整個建築量體,連接50公尺的地勢落差,從較低的平原逐步爬上位於高原的展廳。這條大階梯不僅是動線主軸,也作為展示空間,兩側陳列近90件大型法老石雕與建築遺構,包括方尖碑殘段、石柱與神殿浮雕。階梯右側另外設置電動步道與電梯,協助觀眾輕鬆跨越落差。為節省時間,我們一行先乘扶梯上去,最後沿著階梯走下來,量時欣賞階梯兩側的展品。


在階梯頂端,透過博物館的玻璃窗,遙望不遠處的金字塔:

大埃及博物館的建築輝煌震撼,我拍攝了不少照片。為節省博文篇幅,做個小動畫:

在上麵的小動畫中,可以看到館內有一處展廳的入口處有“展覽館“的中文字樣。
根據網絡文章,大埃及博物館的建造跨越了20年,經曆環境、財政與政治上的接連挑戰,以及工程初期即麵臨沙漠高溫與地勢落差等地理限製,加上後續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使資金調度日益困難,它一度成為無限延期的“白象工程”,其未來命運備受質疑。 直到2014年政局回穩後,埃及政府方能重新聚焦文化建設,並積極尋求國際資助以填補旅遊業低迷導致的財務缺口。GEM的總建設成本超過10億美元,其中約75%的資金出自日本政府透過國際協力機構(JICA)提供總額約8億美元的官方發展援助(ODA)貸款,成為該館最關鍵的外部資金來源之一。除了財政支持,日本亦在文物保存、修複訓練與營運製度建構等多方麵提供技術援助。為表達感謝與友好之意,GEM特別在大門口以日文漢字書寫館名,並在“大階梯”頂端的展廳入口設立日文漢字“博物館”三字,象征這段橫跨兩國的文化合作曆程。
大埃及博物館依照古埃及文明的年代與主題分類,共設有12個展廳。博物館收藏超過十萬件文物,參展文物約有5萬件,約占館藏總數的一半。這些文物跨越了古埃及數千年文明史,年代最久遠的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展品種類包括陶器、紡織品、紙莎草文稿以及木乃伊等。其中,多件藏品尤為引人矚目:包括距今3200年的拉美西斯二世時代方尖碑、一艘約4500年前法老胡夫時代的古船,以及古埃及曆史上著名“少年法老”圖坦卡蒙的黃金石棺與麵具。(我年初去埃及的時候,一些重要展品還在老博物館。城裏熱門博主旅行達人plum59,對開羅埃及博物館有專文詳細介紹)
以下是我拍攝的大埃及博物館內的部分展品:

下圖左是阿蒙大祭司巴肯孔蘇一世,中是哈托爾頭部石柱,右麵是中王國時期國王巨像:

下圖左是普塔神、國王拉美西斯二世與女神塞赫邁特的雕像,中是國王埃赫納吞頭部雕像,右麵是國王阿蒙霍特普三世與拉-荷爾拉赫提的雕像:

短短兩個小時,來不及仔細觀賞,隻能盡可能多拍些照片日後消化。照片太多,還是做個小動畫吧:



新館已經正式開館,期待看到城裏網友關於大埃及博物館的新遊記。